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节?那都是大人们的预谋!

2017-06-01 雷神 爱上看广告

现如今,每个大人都爱儿童节。


在很多人眼中,儿童节是花样团建日、集体回忆日、小情人节、段子手狂欢节。但很少有人知道:儿童节从来都是大人的预谋呢!

为什么会有儿童节?

为什么儿童节非得做广播操?
为什么要有军训和体检?
为什么要评三好学生?
为什么儿童节文具爱打折?
这些,全都是大人的预谋呢!


这些大人的儿童节预谋,还得从九十年前讲起。


1925年,有54个国家的代表,聚在瑞士日内瓦开了一次会,提倡世界各国设立儿童纪念日。当时流行一种说法: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1931年,民国正式设立儿童节,日期为4月4日,算是清明小长假档。


其理由:


本人毒舌版——别人家有的节日,咱也得有!反正民国人最爱跟风造节了!

官方严肃版——使人人有慈幼思想,人人负慈幼责任。

现实理性版——因为儿童能救国!



事实上,当民国大人们提起儿童节时,他们的腔调都是一样一样的:


1、儿童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生力军。

2、政府当然要设法教养你们……将来为国家挽救危险。


对照历史来看,1931年儿童节引入中国那会,九一八爆发,中国丢了东三省。整个中国都面临着日本人悬在头上的剑。和日本人刚正面,很可能不是一代人能解决的事。儿童教育,迫在眉睫。


1933年民国儿童照片,源自网络


“时势急了!日本欺我无人。我要撕破纸,投了笔,带了炸弹,干粮。东北去,收回国土。街上去,杀尽倭奴!!!”


于是,在民国大人们的预谋下,最早的儿童节基本变成了,严肃紧张的未来救国主力军培养方案.PPT。


比如,只看那些民国老课本,你会误以为民国小盆友的儿童节,只是唱歌、跳舞、演剧、收礼物……有着我们这个时代已不见的情怀。



但现实的民国版本儿童节却是集体开会+首长训话。



民国大人们认为,不开集体大会?怎能对祖国下一代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啊!这种用开会庆祝儿童节的传统,也就延续至今啦。


民国大人们还预谋了一系列的儿童节思想教育套餐:



其一,为模范儿童评选


民国年间,流行两个词。


女人中的极致,叫“标准女性”,要有宋美龄之相夫贤德、丁玲之文学天才,如哈同夫人之富有巨万,如杨秀琼之入水能游……


至于小朋友的极致,叫“模范儿童”。


摘自《模范公民训练册》


一则广告上摘选了民国大人们对模范儿童的定义:


模范儿童的信条

忠实:竭诚待人,不伪不欺。

俭朴:节省金钱,朴质无华。

耐劳:认真工作,不辞劳苦。

英勇:抑强扶弱,恤贫济困。

礼貌:尊敬师长,友爱同学。

……


一句话总结,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你看,这不就是民国版三好学生嘛?




其二,为儿童健康比赛


这比赛听起来特正经,但内容其实是:检测身长、体量、胸围、牙齿、肺、皮肤、扁桃腺、大小便……可不就是咱们小时候闻风丧胆的体检吗?


你能想象,民国年间无数父母抱着孩子穿梭于各种体检现场,美滋滋地争着儿童皇帝的头衔吗?无数金主爸爸一碰到儿童体检,就抢着赞助吗?


1935年上海市儿童健康比赛

赞助商包括: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五洲药房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都有很强的健康焦虑


比如,我小时候不爱喝牛奶,我爸总要念叨:“你知道日本小孩每天早上喝一瓶牛奶吗?你现在不喝牛奶,你们这一代长大后,中国就得输给日本。”


民国时儿童健康比赛:拼体重身高,也拼智商颜值


在民国年间,“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逻辑,同样深入骨髓。


成年人忙着补血补气,不当“东亚病夫”。祖国的未来,自然也得强身健体。


落后就要被挨揍,儿童体检也是军备大赛的一部分呢。


1931年,国人点评日本全国儿童健康比赛

至于国家弱的主因何在呢?

则完全由于国民体质衰弱的缘故



其三,为童子军表演


童子军这个词,如今常出现在贵族少儿培训班宣传中,声称童子军是培养绅士的摇篮……


但这项强调野外训练的青少年运动,最初被民国大人们青睐的原因很简单:时刻面临战争威胁,军事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民国时童子军检阅


民国时,童军的训练内容有:列队、结绳、旗语、追踪、洗衣、烹饪、救护……听起来有点像军训,但比军训要落地很多。


冷血一点说,若有战争发生,当时的中国,需要训练有素的儿童上战场。


事实上,在抗战中,很多童军都因战争而牺牲。淞沪会战时,女童子军杨惠敏就因冒险向四行仓库孤军献国旗名噪一时。


左图:林青霞在电影《八百壮士》中扮演杨惠敏

右图:1937年三友实业社借势广告,纪念四十一号女童子军


当时每年四四儿童节,常有童子军汇报成果演出展,活动形式大半是列阵会操表演——你看,如今中国人对走方阵和广播体操的热爱,也不是没有原因。


1948年儿童节广州千人运动操表演


在革命根据地,类似童子军的儿童组织名叫:劳动童子团或抗战儿童团。


一到儿童节,儿童团往往会组织检阅、演说、军事测验等活动。后来,这些儿童组织被称为:少先队



经过系列预谋,民国大人们的儿童节大计划呼之欲出:通过在儿童节走方阵、做广播体操、搞体检,培养出身体倍棒、军事素质倍强的三好学生——这一套如今也用着呢。


BUT,这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民国时,儿童节的用途还包括——拉动内需和国货救国。


1935年,有个叫天虚我生的大人,翻了一下孙子的书包,发现里面十二种书本只有一种是真国货:


商务印书馆的国语课本,用的外国纸。

中华书局的算术课本,还是外国货。

笔记本用的是外国道林纸。

练习簿用的是富士纸。

作文簿用的是洋毛边开……


北洋画报打油诗广告 倡导学生买国货鞋


天虚我生是谁?他大名叫陈蝶仙,是鸳鸯蝴蝶派作家、国货巨头家庭工业社创始人,他看到是:如果连小学生的作业本都不用国货,这个国家就真心危险了!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支持国货呢?那就在儿童节打折搞活动啊!


儿童节消费力有多强,马爸爸肯定知道。


中国国货公司儿童陈列 军事色彩十足


然而,就算有如此全面的预谋,民国时的儿童节,真能解决大人世界的所有问题吗?答案是——并没有。


如今我们爱谈的词,叫阶层固化


民国社会阶层分化更严重:

儿童节主要给上学的孩子过。

上不了学的穷人家孩子,压根儿没听说过儿童节。



人人都认识的三毛同学,就是一个没法过儿童节的娃。


在儿童节这天,三毛甚至被流浪艺人当成道具举在空中表演,围观的都是正在过节的公子少爷。


图片来自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民国,穷人家的孩子都是要工作的!


有的像三毛一样路边乞讨,有的在小工厂里卷香烟、有的给地主家干农活、有的从小当学徒,有的被卖进妓院,有的就八九岁就参军打仗……


还有一类儿童叫——难童。民国灾祸频繁,每一场战争、水灾、瘟疫,都会制造一大批无家可归的孩子。


民国时,一则民国儿童节新闻是这么写的:童尸逐见增多打破历来纪录 难童捐款仍盼各界尽力捐输。


1942年3月,上海市收掩路毙尸体2889具

其中3月9日发现孩童尸体95具


由于难童问题太严重,抗战后每年儿童节报道,几乎都变成救济难童专版,之前轰轰烈烈的儿童才艺大赛们倒是少见踪迹。


1949年后,四四儿童节退出舞台,六一接档儿童节。而这个日期,缘于纪念1942年利迪策惨案和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


嗯,大人的善意预谋始终都在呢。



参考文献:

黄莉莉《中华慈幼协会研究(1928-1938)》,2008年

另,文中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更正说明:上期广告史文章,读者Rockmi反馈文中用语有误,侯宝林是马季的“师父”,而非“师傅”,这个意义在相声行当里差很大。谢谢来自Rockmi的指正!





SAO我们 爱上看广告

百神传媒 出品

撩奶姐的方式

投稿邮箱:askgg@vip.qq.com

奶姐QQ福利群:6050559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