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和实践根基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成就了“和”为贵、求同存异的“中国智慧”,其文化核心,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主张让不同文明互相欣赏、和谐共处。它打破了西方文明对全球治理解释权的垄断,捍卫了文明的多样性、包容了文明的异质性,坚定了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人类正奔向文明、和谐、繁荣发展美好前景的大同世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任何文化形态都内涵着特定的理论指向、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我们就从理论指向、价值取向、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出发,对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文化自信的践行路径进行阐述。
一、理论指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找准支撑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谋求“解放全人类”的马克思主义,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创新发展,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科学元素,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从而孕育了光辉的革命文化,创造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事业的胜利,并将继续取得新的胜利。
有人将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片面地归咎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事实上,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正是背离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才走向了失败。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历史和现实都深刻印证了,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中国最鲜活、最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价值取向: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中找准着力点
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等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更科学地指出了历史由人民创造,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为人民服务才能最大限度汇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意义下“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忠实地代表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和人民一起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1 25177 41 10435 0 0 2693 0 0:00:09 0:00:03 0:00:06 2692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各阶层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就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社会和平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一代更应知道什么是礼节、什么是荣辱。这就需要我们共产党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积极地引导全社会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底色和基调,铸牢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基础。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固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
三、实践路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找准落脚点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前苏联解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胜利之路。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之下,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立足中国国情,开辟了既有社会主义共性、又有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思想行为。
实践证明,在知危图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刮骨疗毒中提高执政能力,在力挽狂澜中逐渐走向成熟自信,是我们共产党人在党和国家事业出现重大曲折时,依然能够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的关键所在。
贡献“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从历史上来看,西方文明在社会化程度、先进生产力上具有不同于东方农耕文明的时代先进性。但是,西方现代文明带来的物欲化、西方中心主义、宗教与文明的冲突等,让不少人开始质疑西方价值观,并把目光转向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和而不同”。孔子提出“以和为贵”,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孟子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成就了“和”为贵、求同存异的“中国智慧”,其文化核心,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主张让不同文明互相欣赏、和谐共处。它打破了西方文明对全球治理解释权的垄断,捍卫了文明的多样性、包容了文明的异质性,坚定了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人类正奔向文明、和谐、繁荣发展美好前景的大同世界。
(作者:刘维仙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统战理论研究室主任)
转自:宣讲家网 编辑:于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