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文选粹】为巴黎圣母院痛恻,是为人类文明损失痛恻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王雷

优秀青年教师、高三把关教师

曲朝延名师工作室成员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刘广彦、杨文慧 / 责编:孟丽

审校:孙梦霞、洪田立 / 美编:左左


编者按

1860年10月18日,曾经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一把火中成为焦土,各种奇珍异宝被掠劫一空,那场大火不仅烧掉了传承千年的古老文明,更是带给国人无穷无尽的耻辱和愤怒。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浓烟滚滚,在世界各国纷纷表达哀悼之情时,有的国人竟然流露出幸灾乐祸的论调,这与浸润于中华5000年文明、又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人们应有的胸怀极不相符。历史的耻辱固然需要铭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希望人类文明毁灭的悲剧继续上演!

为巴黎圣母院痛恻,是为人类文明损失痛恻

  题目即论点,彰显情感态度。)


①巴黎圣母院之殇,世界为之耸动。虽然主体结构或许还在,但这把暗夜中的噬心之火,仍然让人深感痛恻……(开篇回顾事件,表达心灵痛恻。“噬心”一词,含义丰富,情感深沉。)


对国人来说,巴黎圣母院,即便没有亲临也耳熟能详,它的璀璨美妙,它的传奇色彩,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阴谋与爱情,都成为一个文明符号,深嵌于我们的记忆。它浴火的模样,以及巴黎市民集体吟唱着与之恸别的场面,都让人产生灵魂深处的惊悸。(现实性分析。国人对巴黎圣母院的情感记忆。)


③属于人类和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持续千百年的无声陪伴,让我们踏实;而它们的意外倒下,则让全人类瞬间失去灵魂的一部分——当中国高僧法显和唐代玄奘都瞻仰过的巴米扬大佛,2001年在塔利班刻意的炮火中灰飞烟灭;当巴西国立博物馆2018年意外焚毁,让500年历史的巴西,生生地被“抹掉”了200年;当精美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强盗付诸一炬,远在英属根西岛流亡的雨果,愤怒抗议英法远征军,“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同属人类和世界共同文化遗产的巴黎圣母院与中国圆明园都令人痛恻。)


中国人也往往是因为雨果,而知道了巴黎圣母院。正是这位伟大的法国作家,将巴黎圣母院与圆明园并称为“世界奇迹”,“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重要性分析。巴黎圣母院与圆明园地位相同。)


⑤很多国人扼腕,“我还没有去过啊”,或者“早知道那次去就多看几眼”,人们纷纷晒出和巴黎圣母院的合影,祥和而美好。合影还在,却痛失了背景。然而,网上也有一些“另类”的声音:“活该”“报应”“谁让他们烧了咱的圆明园”……生在当下,被网络重重包裹,一切汹涌都近在咫尺,多元化碎片化的讨论偏向,原本不值得惊异。然而类似议论,仍然让人深思。(由对巴黎圣母院遇火的痛惜转入到对国人不当言论的思考。)


⑥正如新时代领路人在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说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半个世纪前,英国BBC纪录片《文明》主持人肯尼斯·克拉拉说,“什么是文明?我无法用抽象的定义来界定它,但当我看到它时,我立刻会知道。”镜头转向巴黎圣母院,他说,“我现在正看着它……”这样的文明,不仅属于法国,如同巴米扬大佛不仅属于阿富汗,而圆明园也不仅属于中国。为文明瑰宝的损失而拍手称快,实属狭隘。(对因文明遭受损失而拍手称快的狭隘主义者进行批判。)


“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这是浸润于中华5000年文明、又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人们,需要拥有的胸怀。更何况,中国人还一直有着“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互相尊重,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一个重要方面。秉承天下大同的情怀,深入地了解世界、宽广地观照世界、自信地对话世界,感同身受地珍惜与爱护一切文明成果,才是与今日中国相匹配的“世界观”。(必要性分析。论述与今日中国相匹配的应有的“世界观”和胸怀。)


⑧浸润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光芒之中,我们也可以在某个时刻、以某句发声,表微小的心意,做一瞬的贡献。这一瞬,或就从为巴黎圣母院的心痛开始……这正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殇。今日举世同一恸,岂有西风独自凉。(号召鼓励,表达期许。)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李泓冰



【时代警语】

秉承天下大同的情怀,深入地了解世界、宽广地观照世界、自信地对话世界,感同身受地珍惜与爱护一切文明成果,才是与今日中国相匹配的“世界观”。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岂有西风独自凉”一句化用了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请简要分析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019年4月15日的一场大火,将巴黎圣母院焚烧殆尽,请你为巴黎圣母院写一段悼词。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时文精选 新时代年度精华版》



【相关链接】

巴黎圣母院大火是人类文明之殇,铭记历史不能延续仇恨


随着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尖塔在熊熊烈火中倒下,浓烟滚滚,全球同此悲痛。而网络中幸灾乐祸的个别杂音,则让有识之士感到羞愧与愤怒。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那些翻圆明园旧账,一边强调着“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一边拍手叫好者,不是真的爱国。他们只是在狭隘民族主义的驱使下,盲目宣泄情绪,说得更严重一些,是一种反文明行为。


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建筑坚定地记录着历史,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忠于永恒。如今,这场浩劫无情地告诉世人,永恒终究是童话里才会出现的桥段。


巴黎市民跪在远处,悲痛地看着教堂被大火侵蚀,含泪吟唱圣歌。“上千年的历史被抹去了,巴黎就像死去了一部分一样”,作为古老巴黎的象征,圣母院牵动着一切关于建筑、文学、历史、人类情感的回忆,用她的厚重,荫蔽着全巴黎人的信仰。如今,呼啸而起的大火席卷了千年的往事,万人的寄托,终成云烟。


就像塞纳河水没有办法逆流而上,卡西莫多也再也没有机会抱住爱丝梅拉达。数不清多少日夜的陪伴,还没来得及做离别时的拥抱,猝不及防间,“石头的交响乐”曲终人散。


在这种情况下拍手叫好者,与当年车祸现场微笑的“表哥”何异?这不仅是审美的缺失,也是一种认知残缺。


文明没有国界,巴黎圣母院惨遭浩劫,是整个人类文明之殇。幸灾乐祸者的狭隘民族主义是伪爱国,打着“爱国”的幌子侮辱正义,站在了文明的对立面。


雨果评价巴黎圣母院说,它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是人类社会才华不断升华所留下的残渣。巴黎圣母院是第一座完全哥特式教堂,是研究哥特式建筑的重要典范,其内部的油画、摆件、雕塑等等都是稀世珍宝,是先人们用智慧凝结而成的历史馈赠。火灾发生后,全世界无数曾经参观和欣赏过这些瑰宝的人士顿足捶胸;更多还没来得及一近芳泽的各国民众更是追悔莫及,产生无奈而永久的遗憾。


巴黎圣母院因为出现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中而为世人熟知。这些名著,是人类共享的文明之光,巴黎圣母院便是其中真善美的化身。这里有过最貌隐心善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教给我们光明磊落地去爱;还有洗心革面的冉·阿让,让我们坚守人性的光辉。


我们不应该忘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但巴黎圣母院是无辜的。如何对待文明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着我们文明的程度,“丛林时代”的野蛮自私早已不是现代国家的处世之道。开放包容,博爱共情的文明观,才能真正推动一个民族不断提升文明的水位。


好在,巴黎圣母院留下了三维复原模型;马克龙也对媒体承诺,法国人民将一起重建巴黎圣母院,并宣布将发起一场国际筹款活动。我们期待着崭新的巴黎圣母院再次沐浴塞纳河畔温暖的春风,去见证更长远的未来,也希望那个时候,我们身边洋溢着对文明重生的欢呼。


来源:2019-04-16  中青评论  作者:吕京笏

公众号回复“课件2018”下载本文PDF教学课件,查看后续更多相关链接内容。

考点精练答案将于明天中午在留言区置顶,记得来查看哦~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1.【时文选粹】此刻,人类的惋惜在巴黎相遇

2.巴黎圣母院 | 建筑可被摧毁,美和爱却永不会消逝

3.读写计划 |《巴黎圣母院》——人性之花美丽绽放

4.读写计划 | 《巴黎圣母院》颠覆你认知的维克多·雨果与宏大的风暴背景

5.读写计划 | 《巴黎圣母院》高考必考名著,人间的善恶美丑

6.读写计划 | 从名著看高考,原来语文改革的方向在这

7.读写计划 | 时代在变,我们眼中的《巴黎圣母院》也在变

8.读写计划 | 不是所有“一见钟情”都有美好结局

9.读写计划 | 美与丑并行,方显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10.读写计划 | 《巴黎圣母院》中,竟然还有这样一个人!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本篇PDF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