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懂品牌和供应链的投资人不是好的创业者

2016-05-05 不藏着掖着的 峰瑞资本


郭达裕,T 恤众筹品牌 T 社创始人。创办 T 社前,郭达裕一直做投资,2013 年加入 IDG,主要投资与传统行业结合的早期互联网领域,包括教育、旅游、交通、招聘等几个方向。他参与投资的明星项目有扇贝网、轻轻家教、猿题库、停简单,等等。他的邮箱是 dayu@tshe.com 





Wear what you like.


定制 T 恤或卫衣,对大部分公司来说可有可无。如何解决需求非刚性的问题?我的办法是先抓住一部分强需求用户,基于这部分人做案例展示,再辐射到更多人,唤起他们身边朋友相对弱的需求。


T 社第一批找的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与硅谷的文化类似,创业公司希望把自己的文化传递给员工和用户,对 T 恤和卫衣定制有较强的需求。我们就和它们合作做跨界,通过内容宣传、品牌塑造、视频传播、展示类似买家秀的成品,再影响更多潜在用户。


T 社最终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来平台上开店,卖带有个人属性的周边产品。前期我们从衣服切入,然后再拓展到其它品类。

 

 


KOL 卖周边,衣服是最自然的选择


我对电商的理解是,基于内容建立信任门槛,从而达成销售。


内容的生产,包括早期的文字描述、图片和视频展示、达人推荐和直播等形式。早期,我们尝试跟能产生内容的意见领袖合作。我们通过 T 社微信公号的内容推送,传达 T 社的品牌定位,把产品格调拉到一定高度,跟淘宝或者竞品区别开来,这样很多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就愿意主动跟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其实都有变现需求,又担心过度消费粉丝或者显得自己太 low。


举个 KOL 的例子,之前有一位《奇葩说》的知名选手,她有设计能力,希望能去和粉丝互动,卖带有个人属性的周边。衣服当然是最容易的选择,但是苦于没有电商团队帮她运营。如果她自己做,需要先垫资生产衣服,然后把所有衣服运到家,当有粉丝买的时候,再一件件寄出去。她找到 T 社,将还没生产的产品在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号上做预售,也不用担心供应链、发货和售后问题,我们帮她解决了生产和一键代发。



把《银之守墓人》的蓝田玉印在 T 恤上的萌妹子。


近年来随着二次元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动漫 IP 想尝试周边变现,这在日本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模式。T 社也看到了二次元周边变现领域的机会,最近我们开始尝试二次元 IP 领域,和拥有包括《银之守墓人》和《爆蛋晶英》在内的多款爆款 IP 的兄弟公司两点十分合作。


现阶段我们更多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工具,帮意见领袖们或 IP 内容方更方便地做粉丝运营及粉丝经济。我们暂时没有主动去做 PGC 的内容,还是希望发起人可以带来更多内容。但不排除以后会尝试,可以是线上或者线下。

 



高毛利背后,是对供应链的把控

 

T 社产品制造过程中 90% 的流程是标准的,10%  的个性化流程主要在印花层面。抛掉技术、设计、运营的人工成本,平均每单的毛利很可观。

 

标品层面:


简单的 T 恤和卫衣,只要是工厂都能生产,找到帮品牌做过代工的,质量就能有保障。如果代工厂只接品牌单,一年可能只有四五个月的生产周期,剩下的时间是空闲的。为了把档期填满,传统的做法是接一些价格相对较高的外贸单,或赚退税。但是现在出口价格没了优势,很多外贸单被砍掉,导致工厂有很多空闲时间。为了养工人,工厂也需要接一些内贸单。


T 社做的是底衫,属于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只要衣服还没有印,就适用于不同的群体。因此,库存流动性也比较强。T 社现在利用工厂的闲散时间做衣服,成本非常低,因为原本它们没活儿也得养工人,所以我们还有谈价格谈档期的机会,可以做到成本价。T 社的模式与传统的订货模式在需求高点有错峰。具体而言,传统的订货模式需要提前生产和铺渠道,从工厂到门店需要较长时间,所以需要提早生产。而 T 社的定制模式,需求高峰比传统订货模式高峰晚几个月,所以很好的弥补了工厂的档期。因此,T 社能给用户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利用工厂的闲散时间做衣服,成本非常低。


印花层面:


传统小作坊或工厂接的是少订单,但每个单量非常大,考核机制和工人流程也都基于少单量大。T 社这种小量多订单,工厂起初不太愿意做。因为每换一个版,前期需要比较多的准备时间,但如果流程化地一直做一个版,工人一天可以赚几十块。如果换成小批量,前期准备时间耽误太多,与考核机制不匹配,一天可能就赚很少。


T 社的做法是先攒一定的量,把一家印花厂按住,让它基本完全配合,再实现反向垄断。我们帮它优化流程,把印花分拆成很多小的流程,包括从制图或分色,到打版,再到印花和包装


我们给工厂开发了一个后台管理 App,每个人只负责一件事,比如这个人打版结束了点一下,下一个人就知道接下来要干嘛。目前印花厂还在打磨流程,我们把起订量卡在 20,当流程更加完善以后,可以实现 15 或者 10 件。如果是传统的做法,量少的情况下,这个流程很难跑通,需要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单一多,容易出错,出错率高,成本就上去了。


很多人担心,多种少量的丝网印模式,成本是否过高。其实开版价格取决于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

 

库存层面:


工厂纯定制制衣,基本上很难按 20 件、50 件,或者 100 件去做,至少要 500 件以上起订。所以一定会有库存。


我们的库存分两种:一是成衣库存,二是库存纱,就是还没纺织成布,没染色的线。库存纱流动性很高,因为更通用,拿到其它地方能织成不同的布,所以整个库存成本不会太高。


我们有一家长期合作的工厂,从纱到成衣只需要七个工作日内,这样纱的库存成本会低很多。成衣的库存,我会设个最低值,低于这个值,工厂就会直接生产。


当然,维持低库存,偶尔就会遭遇 T 恤需求旺盛时库存不足的情况。比如前阵子菲律宾总统选举,有人跟我说,你帮我做 100 万件,我就傻了,说做不了。几乎所有工厂都没办法一次做那么多订单。

 



供应链好说,关键要卖得动


很多创业者想做自己的品牌或平台。但因为对生产领域不了解,不敢贸然开工投产,担心供应链或库存管理出问题。不过,供应链其实是非常成熟的,多花点时间,总能找到合适的厂家。能否 “卖得动” 更重要。前端的销售和推广,抓到主要用户,做出体量才是关键。



产品是否卖得动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只要有量,就能找到合适的供应链,甚至现在不断有供应链会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T 社对外没有做太多推广,几篇采访过后,就有很多人直接通过官网联系我们市场部的同事,说想跟我们合作。一旦有量,就能真正翘动供应链,成本就能降下来。


决定能否 “卖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留存(复购),二是拉新。


要保证高复购率,就要确保产品品质过关。用户收到产品,如果很满意就会主动传播,有需求愿意再来找你。T 社在产品和包装上都花了很多功夫。举个例子,上海一家设计师互联网平台第一次做 T 恤时,订了五六件样衣做盲测,当各种样衣摆在桌子上时,基本所有设计师都选 T 社,因为产品和包装好看。


内功练好了再去做拉新。不然砸再多的钱拉新,进来以后又流失,都是浪费。

 

 


Tee 早已不只是衣服本身了

 

传统品牌的渠道销售,父辈们的方式是参考国外的款,或者参加时装周,拿一些元素回来打版,开订货会,每个地方的经理或店长过来采购,有一定基数后去生产,再一层层渠道下去卖。整个定价把库存风险都算进去,如果卖得动确实很赚钱;在早期供不应求,用户需求变化较低的市场,服装品牌都很敢在央视砸广告铺量。



年轻人活跃又叛逆,有态度。


但是现在它们卖不动了,照同样的方法卖下去全是库存,因为新的消费群体已经发生变化。年轻人买件衣服时,考虑的已经不只是衣物本身,再照从前传统的办法做生意,很难行得通。如果卖标品,用户会觉得你的产品跟淘宝上其它类似产品没差别,就会淘宝搜索和比价,因为淘宝本身是基于物品的搜索,很容易造成比价。如果服装品牌没办法通过某种方式把服装变成非标品,例如品牌、内容和达人产生溢价,就只能帮淘宝和京东打工


T 社把产品格调定好,比如年轻人活跃又叛逆,有态度,我们就拍了视频广告片,找年轻有活力的创业公司或品牌,或者亚文化群体,比如滑板、街舞来做跨界。所有内容从整个展示到排版都针对这个群体,用户看了就会觉得很走心。这部分用户愿意把态度表达出来,而他们的粉丝也喜欢,所以 tee 对于这群用户已经不仅仅是衣服本身了,而是一种非标品,或者有溢价的可能。

 

最后,至于到底是做品牌还是做平台,这取决于团队。团队强项是获取流量,就可以尝试做平台,有办法抓到流量才能给供应商足够多的订单。如果团队强在产品端,就适合做自营品牌。别花太多心思纠结投资人说什么,做好自己的事。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至其他公众号、网站、移动端 App,请回复 “转载” 了解转载规则,并联系「峰瑞资本」获得授权。版权归峰瑞资本所有。



官方 BP 通道:BP@FREESVC.COM

❶ 峰瑞资本只为 Top 5% 的创业者而生

❷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峰瑞资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