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安观察】高低错落合奏出中国经济雄浑交响

2017-02-15 崔文佳 北京日报公道

地区间发展差异并非坏事,有差异,有互补,有统筹和协作,能形成合力,发挥潜力,生成动力。



近段时间,全国各省区市2016年GDP成绩单陆续出炉。着眼于各地经济增速,有媒体给出了这样的总结:西部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放慢、东北最弱,区域经济裂变正在加速,既有传统老工业区的艰难转身,又有资源大省的战略突围,更有新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各地经济数据打上增长新烙印。与此同时,国内外舆论场中又如期出现了“中国经济崩溃论”,那些唱衰者掐指推算后煞有介事地惊呼:“中国经济这一次真的熬不过去了!”


开年问大势,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我们的回答是:行,而且很行!


近些年,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言中之事寥寥无几,留下笑柄的却比比皆是。此番各省区市晒出的GDP增速,乍一看高低错落,似是“山重水复”,实为“柳暗花明”。各地发展经济的资源禀赋、政策环境、起步时间等各异,速度高低快慢参差实属必然。特别是发展到当前阶段,在新常态的大逻辑下,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也慢慢放下“速度情结”,追求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另一方面西部内陆地区挟后发优势,正在加速赶上来。如同生物要有新陈代谢才能不断成长,经济的转型升级再平衡也需要一个衔接期,分化裂变乃再正常不过的阶段性特征。梯次变化的GDP增速好比跳跃的音符,谱写出一章雄浑激昂的交响乐,合奏着中国经济的最强音。


有人说,谁能把中国经济解释清楚,谁就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确,当前的中国经济颇有几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味。客观科学地认识中国经济,就不能对各省区市增速“一视同仁”,必须结合其在“全国一盘棋”中的功能承担、角色定位来评判。比如,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为“四个中心”,不提“经济中心”并非放弃经济发展,而是更强调首都的核心功能,要构建更符合首都特点的高精尖经济结构;一些西部边远省份,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当我们评判二者的经济成绩单时,就要遵照不同的标准。看东部沿海省份的发展和看西部边远省份的发展,不可能是简单的GDP增速一个标准。明确每个地区在国家战略格局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功能,这是看待中国经济的一个大前提。


放下“速度情结”、坚持稳中求进的背后,是发展理念、工作主线的变化。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得如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得如何,实为观察经济发展的重要维度。以之为参照,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经济广阔的战略纵深与强劲的内生动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源自对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也坚持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短短十个字,指向着中国经济的美好愿景。当前,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正奋力转型、涅槃重生,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迅猛的地区充满朝气,当国家发展的新态势与强劲的“内动力”相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回旋空间更加巨大。


理解中国经济,还必须理解中国制度。高高低低的GDP增速背后,有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中央高瞻远瞩顶层设计,各个地区全面落实功能定位,既各自努力,又协同并进。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以往,“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现象由来已久,正在推进的协同发展战略让京津冀产业版图悄然重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对口支援、国家扶持……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的发展图景。在这样的全局构架中,地区间发展差异并非坏事,有时还可能是好事,既有差异,又有互补,又有统筹和协作,能形成合力,发挥潜力,生成动力,让中国的经济生机蓬勃,行稳致远。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在“怎么看”上廓清迷雾、凝聚共识,我们才能在“怎么干”上明确任务、激发力量。当前,中国经济咬紧阵痛的牙关、迈出坚实的步伐,努力积蓄的是未来一个世代的发展能量。迎着大好春光,有党中央确定的科学思路和方法,有各省区市团结奋斗的前进动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更富生机活力。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


本期编辑:汤华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