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聊天】祁同伟腐败怪出身?你让达康书记怎么想!

2017-04-20 胡宇齐 北京日报公道

《人民的名义》持续热播,舆论的关注点已从达康书记,转到了“黑化”的公安厅长祁同伟身上。尤其随着对他过去的展示,很多观众纷纷表示“心疼祁厅长”,还有人搬出“出身论”来为他的悲剧做注解。

    

祁同伟出身农村,毫无背景,凭着努力考上汉东大学,毕业后却因为“权力一次小小的任性”或者所谓的“充分锻炼他”,被分配到一个小司法所。为求上进,他成为缉毒英雄,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却仍然升迁无望。最后向久追他十年的高干子弟梁璐求婚,借由“政治婚姻”一路平步青云。而为了求得更大的权与利,他不惜动用了种种非法手段,陷入贪腐的深渊。

    

沿剧情提示回顾祁同伟的一生,以婚姻为界,可以分为几乎断裂式的两段。虽然他一直都在试图抹掉身上的寒门印记,保持着努力挣扎的姿态,但在此前,是在正路上前进;此后,却是在歧途中的执迷。

    

作品呈现出祁同伟从一个大好青年蜕变的过程,让坏人也有血有肉,引发广泛共鸣。尤其这前半段,太容易戳中每一个正在奋斗着的年轻人的内心:如何才能超越当前自己所处的阶层?


这让笔者想起BBC拍射的《成长》(Up)系列纪录片。从1964年至2014年,影片七年一拍一播,从7岁到56岁,不脱节地记录了14个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

    

这部片子的源起,某种程度正是为了回应一场关于“超阶级理论”的社会大讨论。“超阶级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财富的增加,有一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奋斗或其他综合因素,从社会底层或工人身份蜕变脱离,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思想看法上,都逐步进入“中产”行列。

    

一次有趣的探索,得到的答案却令人心寒。14个孩子中,仅有两个算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跻身真正中产或准精英阶层。也就是说,超越阶层的概率正是七分之一。


作为一个展示国外图景的片子,这样的答案聊备一听。但其中或许有这样一种现实存在:任何一个趋于稳定的社会,阶层都有不同程度固化的趋势。就拿我国来说,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常被提及的一句表述便是“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既得利益,很多时候便意味着某种“阶层固化”,而一个社会要前进、一个国家要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打破“固化利益”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国家层面有革故鼎新的魄力,个人层面也要有不懈奋斗的劲头。

    

很显然,在对祁同伟的同情之声中,不少人都表达着对阶层跨越的困惑,甚至透露出一种倾向——奋斗无用,与其累死累活做成绩,不如攀个高枝来得畅快。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还是回到电视剧中,同样是农民出身,达康书记就凭着实干精神,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同时坚守底线,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获得了观众的口碑。而这样在正路上奋斗着的人,不正是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么?

    

总有人抱怨自己“出身不好”,没有资本、关系、机遇,却不反思自己是否把时间都浪费在看肥皂剧、刷没营养的微博、在淘宝血拼或熬夜打游戏上。出身平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此为借口,丢了拼搏的勇气和斗志。

    

对祁同伟来说,与其用“出身论”为他的悲剧人生解释,倒不如说,还是他欲求太多,对自己的把持不够,才掉到了底线之下。

    

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顶住风吹浪打,扛住糖衣诱惑,忍住腰酸背痛。在苦中,在不断的奋斗中,蕴含着对一个人来说最独特的价值和机遇。有人说,前途看不清方向,但奋力狂奔的人,会稀释周围的迷雾。的确,路走错了,可以换一条,但只要迈出前进的脚步,就会比那个止步不前、哀怨感叹的自己更进一步。

    

小说《冰与火之歌》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很多人想往上爬,却失败了,且永无机会再试——他们坠落而亡。有人本有机会攀爬,但他们拒绝了。他们守着王国不放,守着诸神,守着爱情——尽皆幻象。唯有阶梯真实存在。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


今天的中国,这样的阶梯真实存在,而且国家正在努力加固着流动的阶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对别人拼爹、拼干爹、拼岳父“羡慕嫉妒恨”,用“出身论”为自己的庸碌无为找借口,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这样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


本期编辑:胡宇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