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长安观察】有志青年要做法治中国建设的先锋

2017-05-05 崔文佳 北京日报公道

青年人如朝阳、似乳虎,承载着国家民族的希望,可谓法治中国建设的先锋。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青年人真正信仰法治、捍卫法治、践行法治,法治才可能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依法治国的根基才能不断夯实。这是对时代负责,也是对自身负责。


又是一个火红的五月,青春赞歌再度唱响,青春气息处处涌动。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寄语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在座谈中,总书记“因地制宜”将主题聚焦于法治,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作动车飞驰,青年就是强劲动能;如果把治国理政比作架桥筑楼,法治就是骨架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前夕的法大之旅,让这两大要素历史性地相遇,由此引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青年之于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什么?当代青年如何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青年人如朝阳、似乳虎,承载着国家民族的希望,可谓法治中国建设的先锋。数据显示,当前14-29岁的中国青年为34420万,占比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一方面意味着一种代际的更替,今天的青年人注定要成为未来中国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形成,他们身上独特的时代气质,将愈发深刻地影响中国的社会文化。如今的80后、90后们,拒绝墨守成规,崇尚创新创造,不甘平庸无为,追求自由个性,这已经在“互联网+”时代展露锋芒。同样的道理,当这一代青年人真正信仰法治、捍卫法治、践行法治,法治才可能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依法治国的根基才能不断夯实。

    

有人曾这样描述法治的愿景: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部婚姻法起步,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们的法治建设成果不可谓不丰硕。但与现代化法治国家的愿景相较,我们的确还有不少不足之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两年多来,“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等掷地有声的誓言涤荡着政治生态中的污浊泥沙。然而,放眼全社会,“信访不信法”、“走关系”强于“走程序”、拼实力不如“拼爹”等现象并不少见。时而出现的法律悬空、制度空转现象提醒着人们:法治中国,任重道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手握历史接力棒的青年人,理应责无旁贷地扛起使命。这是对时代负责,也是对自身负责。平心而论,当代青年足够幸运,成长于一个上升期的国家,梦想从未如此可望可即,只要努力拼搏就能拥有精彩人生,而这一切的基石,就是法治。只有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权力才不会侵犯权利,社会秩序才难以受到伤害,公平正义才不会缺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切诉求和期许,才会有一个坚强的支点。更具体地说,创新创业会不会被繁琐的审批所限制,招聘考试会不会遭遇暗箱操作,异乡漂泊能不能享受平等待遇,种种诉求都要靠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来实现,都要靠遵守和信仰法律来依托。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人,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法治的精神就是规则精神,就是廓清不确定性,平等地给每个人可以预期的未来。当全社会都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法治中国就会形成。这条道路注定充满艰辛,但终将被脚步征服。我们相信,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涵养青年人的法治意识,依法治国必将加油提速,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必将在这代人的奋斗中更加美好。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


本期编辑:崔文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