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长安观察】拒绝浪费!涵养大国国民应有的现代文明意识

2017-06-03 崔文佳 北京日报公道


观点提要

餐桌上的浪费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国民文明素质的短板。今日中国不少地方的物质丰裕程度已直追发达国家,国家的现代化已经看见曙光,但国民的现代性依然在提升的路上。对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而言,对一个时时处在全球聚光灯下的民族而言,涵养公共之文明,培育现代之公民,已经时不我待。



悄然间,“光盘行动”开展已有四年,公款吃喝和炫耀性消费明显减少,“按量点菜”的观念开始树立。然而,来自端午小长假的调查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曾经风行的“半份菜”多已消失,被明令禁止的餐饮最低消费依然实行,婚丧嫁娶的宴席浪费很是严重,一些政府机关、大学和私企食堂则成为“舌尖浪费”的重灾区。


餐桌浪费现象何以反弹?从外因上说是监督乏力,硬性规定尚属空白,指望多卖多得的餐厅去劝诫提醒并不现实;从内因上说是习惯未成,节约意识根基不牢,人们身体力行的动力并不充足。


回想起来,国人跟饥饿感说再见,不过是几十年的事,今天在一些偏远地区,食物依旧单调,粮食依旧匮乏,一粥一饭依然要思来之不易。更何况,节约粮食不仅是家家户户精打细算的小事,还是关乎国民生计、国家命运的大事。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发起“光盘行动”并在四年后“回头看”,表达着我们狠刹铺张浪费之风的决心,打赢这场粮食保卫战,必须对反弹回潮苗头予以高度重视。


餐桌上的浪费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国民文明素质的短板。今日中国不少地方的物质丰裕程度已直追发达国家,国家的现代化已经看见曙光,但国民的现代性依然在提升的路上。早在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就曾指出,在中国“一涉公字,其事立败”,不得不说“有私无公”的性格特征在当今很多国人身上仍有体现。不只食物浪费,大声喧哗、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亦不时出现。尤其是当其发生场景变为国外,旁人很容易“以偏概全”而对整个民族形成不良印象。我们固然可以自我宽慰: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久,现代文明积淀不足,但对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而言,对一个时时处在全球聚光灯下的民族而言,涵养公共之文明,培育现代之公民,已经时不我待。


文明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根本上要靠个人的自觉与习惯的力量。这也决定了,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换一个角度看,每一次问题的暴露、公共讨论的形成,实则都是一次对内在症结的全景展示,都是一次进行全民教育的契机。相关部门必须牢牢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议题设置、引领社会风尚。尽管这注定是细活慢活,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个人的自觉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氛围的熏陶。在一个崇尚文明的环境里,原本没有文明习惯的人也会有所收敛并逐步看齐,当量变带来质变,文明就会蔚然成风。


文明意识的养成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按规律办事、讲究方式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变化,需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这描述了习惯养成中人类心理的演变过程,也明示了培养文明意识的基本路径。反观现实,我们显然还处在“服从”阶段,当务之急是划出行为规范的红线,以刚性制度刹住不文明之风。当然,诸如浪费等现象大都不涉及违纪违法,但也不妨顺势而为,出台一些硬性约束。世界上很多国家餐厅都针对食物浪费设置处罚规定。比如,在德国,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可见,硬性约束并非不可,关键是要融入治理智慧。长远靠习惯养成,眼下靠外在约束,双管齐下或许能为我们的文明素质提升加速。


“欲维新吾国,当维新吾民”,近代以来所有社会的进步力量,无不把国民素质作为发展的根本。所谓“素质”,并不仅是懂外语、会上网的知识技能,不仅是懂文艺、会高雅的生活方式,而是有关价值取向、思维观念、行为规则的文明建设。我们乐见以餐桌浪费为代表的不文明现象成为社会关切,更期盼以此为起点,不断倒逼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不断为礼仪之邦的底色增光添彩。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


本期编辑:张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