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峥嵘岁月·敢叫日月换新天

2017-10-15 胡宇齐 北京日报公道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奇迹般地快速恢复。短短几年,空前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正在有计划地展开,“三大改造”在平稳推进中渐近尾声,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革故鼎新,新基已奠。从无到有的背后,是一批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是一股“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强烈进取精神。在一穷二白、物质条件极其艰难的窘境之下,他们“勒紧裤腰带”,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工业门类,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便在遭遇困难、经历曲折的逆境之下,这股子精气神也未被驱散,它支撑着人们战胜困难,去争取新的胜利。


从八大到十一大,这四次党代会记录了我们党在建设中遇见挫折、逐渐走出泥淖的过程。


1956年|八大:绘就蓝图

按照1945年七大党章规定,党代会在通常情况下每3年召开一次。但由于战争及局势转换迅速,一直没有合适的时间召开八大。直至第一个五年计划上了轨道、过渡时期总路线也已提出,毛泽东表示“八大现在是必须开了”。

    

1956年9月15日下午2时5分,在刚刚落成不久的全国政协礼堂,八大隆重开幕。大会代表共1021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这次会议世所瞩目,苏联、南斯拉夫等50余国派出代表团专程与会。

▲中共八大召开现场

    

毛泽东致开幕词,“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随后,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国民经济“二五”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的建议》等议案。

▲ 毛泽东在八大上作报告

    

八大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它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战略决策;制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方案;作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决策……综合来看,八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比较明确的方针政策,堪称党为社会主义建设设计的第一个蓝图。


1969年|九大:“左”的氛围

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本该成为又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可惜,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和“左”的思想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事业严重受挫。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九大在北京开幕,通过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议案。在“左”的氛围笼罩下的九大,难有积极意义。



1973年|十大:部分肃清错误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国各方面形势有了好转。

    

1973年8月24日晚,十大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1249人,代表当时2800万党员。会议通过《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议案。十大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却没有从根本上给党的工作带来转机。


▲周恩来在十大上作报告


1977年|十一大:“文革”结束

1976年,“四人帮”寿终正寝。形势转好,人心思治。

    

1977年8月12日,十一大在北京开幕,华国锋作政治报告。会议通过《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议案。

    

▲ 中共十一大会场


中共十一大报告,虽然对“四人帮”篡党夺权的罪行进行了一定的揭发批判,但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虽然开始关注经济建设工作,却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由于巨大的历史和思维惯性,十一大很难一下子完成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这一伟大的转折任务,交给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 中共十一大会场


走出一条新路,从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九大至十一大,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历的曲折。这也提醒我们,脚下这条正确的道路来之不易。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风险错误,我们定能走得更加从容、坚定。

    

风雨之后的晴朗格外让人期待,而一个伟大的转折即将来临……敬请关注下期《峥嵘岁月·天翻地覆慨而慷》。


 资料来源:《风雨兼程——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中共历次党代会》。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


本期编辑:胡宇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