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被胡玮炜抛弃”?焦虑的你又中招了!|世说

2018-04-08 鲍南 北京日报公道

随着《同龄人在抛弃你》一文在朋友圈刷屏,一股熟悉的“焦虑感”又回来了。



美团收购摩拜,不过是一桩普普通通的互联网公司收购案,但还是没有逃脱自媒体小编的“魔爪”。某微信公众号“见微知著”,通过摩拜创始人胡玮炜的案例,发出疑问:“现在的80后,多数都在做什么”,指责他们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为房贷苟且偷生;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端着“铁饭碗”混吃等死。



“看看人家美女胡玮炜,三年从记者干成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实现财务自由”。这话语,似曾相识。我们在小时候几乎都被家长揪着耳朵念叨过,“你看看xx,又考了100分”。好不容易长大,事业小有所成,又被自媒体公众号追着说,“你看看你的同龄人,再不努力就要被抛弃啦”。“别人家的孩子”式的逻辑,换了一张皮,成了炮制“焦虑”的新素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利用“焦虑”炒作痛点,成了小编们博眼球的固定套路。每隔一段时间,朋友圈就会出现一篇谈“焦虑”的文章,并且涉及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到“人到中年,职场半坡”;从“绝不拿保温杯泡枸杞”到“时代抛弃你时,一声再见都不会说”。白领、中年人、住房、医疗、北漂……眼花缭乱的焦虑感,映照着KPI压力下自媒体小编的“选题焦虑”。



但这类文章看多了便会发现,作者一开始就没有把关注点放在纾解情绪、安抚人心上。他们只是绘声绘色地渲染那些糟糕的一面:比如年轻人在一线城市打拼如何艰难,大学生初入职场如何遭遇各种挤兑等等,以此来触发读者的共鸣。但解决之道要么是努力、奋斗等味同嚼蜡的大道理,要么就引向各种不靠谱的知识付费课程。结果你的每一次焦虑都是别人包装出的商品,每一次转发都充实了别人的“荷包”。




焦虑成为收割流量的利器,流量就是真金白银的收益。当贩卖焦虑感成为一门一本万利的生意,底线也就日渐消失。起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搜寻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再辅以“言之凿凿”的结论,一篇以偏概全的文章就这样出现在朋友圈。甚至这样的文章都不是某个人“我手写我心”的生活体悟,而是类似工业流水线般批量生产,一群人把“煽动性”装配进一篇篇“文章”里,倾销到每个人的手机中。


这些“负能量”文章,往往是传播力与破坏性“比翼双飞”,很容易让读者陷入“天下我最苦”的错觉中,原本好端端的日子瞬间就有了股黄连味儿,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在焦虑文的轰炸下,当公务员是浪费青春,当医生会过劳猝死,当“码农”可能“被退休”,当记者随时会被取代,“看场电影是浪费,睡个懒觉是犯罪”……仿佛所有人都是小编手中的提线木偶,被他们操控着。



我们的焦虑只应该来自于对生活的感知,而不应该由外力强加。生活是自己的,世间百态、嬉笑怒骂,都是每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赋予了生活独特的意义。外界一有点风吹草动立即心生怨艾,不会解决任何问题;胸有阳光,才能柳暗花明。

    

    

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花式“焦虑”,我们只需认真生活、一笑而过。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


本期编辑:鲍南

原创新媒体制作人员:晁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