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第二十条》影评集锦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电影《第二十条》通过一个挂职检察官“韩明”的故事串联起了三个有关正当防卫的案件,不仅生动形象地还原了办案检察官面临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而且鲜明有力地彰显了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使得刑法第二十条深入人心。该电影的上映,引起了广大一线检察干警的热议,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体会吧~
莫文超
第一检察部
影片戏剧冲突足量,人物形象饱满,最难得的是,那些死抠证据细节,不断抽丝剥茧,反复质疑论证的片段,就是我们检察官的办案日常。
影片没有回避检察官的“不完美”,主线故事中两名主办检察官各有各的“痛点”,他们有的被旧有既判案例束缚不敢大胆论证,有的又过于冲动激进缺乏统筹思维,但本着“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这一信念,这些“不完美”的检察官们不仅着眼于王永强伤害行为的当时,还探寻王永强一家债台高筑的原因,更关注案发后王永强妻女的境况。
案件的关键证据也正是在检察官们审慎、细致又执着的艰难推进下被发现的。虽然说,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上血脉贲张的慷慨陈述,在现实中上演的概率较小,但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却一直存在于每个检察人的心中!
杨志成
第一检察部
对不法侵害进行防卫,无论是从一般民众的观念出发,还是从法律条文看,都是值得被鼓励和肯定的。面对不法侵害,沉默是容易的,尤其是对于旁观者而言,无可厚非,但站出来制止不法侵害、与不法侵害进行抗争却是难得的,勇敢与善良始终是温暖人心的美好品格,但影片中,我们也看到,勇敢的人、善良的人一度为讼所累,甚至自由被剥夺。
影片中出现的这种反差时刻提醒着我们,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它植根于民众朴素的道德情感,代表了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与追求,它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对人的保护,见义勇为的人不应有身陷囹圄的风险,制止霸凌的人也无需低声下气去道歉,这才是法律所倡导的良善的价值,也是刑法第二十条的应有之义。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案卷不薄,文书不轻,作为一名检察干警,捍卫人的尊严与法律的底线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朱欢欢
第一检察部
影片通过片中人物对检察官韩明的追问“你觉得这些都对吗?”“我见义勇为真的做错了吗?”“如果你在公交车上,你会怎么办?”放大了群众朴素的法律期待与司法机械的适法判案之间的矛盾,让观众以案中人的视角,深入思考“第二十条”的法律内涵。
作为一名检察新人,我也陷入了思考,“以往都是这么判的,现在仍要这么判吗?”——这是对办案人员的拷问,因为一方面,司法判例在我国具有重要指导地位,司法实践通常需遵循“类案同判”;但另一方面,作为成文法国家,办案必须遵循现行有效的法律,要回归到法条本身,遵循立法精神,通过理解法条的实质内涵来办理案件,这就对检察官公正地适用法律提出了考验。
影片结尾,在王永强案件听证会上,检察官韩明慷慨激昂地陈述了对王永强不起诉的理由,通过正确适用正当防卫条款,展现了刑法应有的公平正义精神,使得群众朴素的情感得到回应。我想这无疑是司法办案的进步,亦是检察官对“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的坚守。
王飞
第三检察部
令我最感同身受的是韩明一开始怕麻烦、怕得罪上级,希望吕玲玲能听领导的话,按照司法惯例将王永强按故意伤害一诉了之。但是当他看到张贵生委屈的眼神、他儿子迷茫的眼神、吕玲玲清澈执着的眼神,他的世故和懦弱发生了动摇,他想到了自己的初心。于是,我们看到了最后那场听证会,听到了韩明顶着来自上级、舆论的压力发出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反问“什么是法律?”“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最后也终于使王永强因正当防卫而无罪释放。这一声声的反问,也需要我们一线检察官去回答,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愿我们作为司法工作者能不怕麻烦、不畏权威、不惧惯例,不忘初心!
洪骏
第四检察部
1997年,刑法对第二十条做了重大修改。但是,在早年间,这一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很少使用。“昆山龙哥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推进了正当防卫的适用。
2020年,《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规定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维护权益不受不法侵害的权利,即“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在认定正当防卫时,要立足防卫人防卫时的具体情境,结合一般人在类似情境下的可能反应,充分考虑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的紧迫状态和紧张心理。最高法、最高检又分别以指导案例的形式,就具体情节的适用进行更具化的规定。
正当防卫条款摆脱“僵尸条款”的尴尬处境,电影中用了两小时,现实中用了二十年。我认为即使在司法责任制的大环境下,对法律适用上的不同意见应当予以宽容,否则每个司法人员都可能会因为害怕担责而不敢突破传统,如果只是一味地遵循先例,或许会导致司法的价值脱离群众的诉求。这点上,片中的检察官韩明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
李思佳
政治部
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心,合乎人心而已。被法律守护的公平和正义,古往今来一直都是普通民众最朴素的期待。如何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电影《第二十条》给了我们答案。三个故事,三种时态,三种结局。张贵生在公交车上挺身而出的过去时,王永强在家中院落为保护家人奋力反抗的进行时,韩雨辰在校园内制止霸凌果断出手的将来时,诉说着不法侵害随时随地发生的可能性,是义不容辞竭力制止,还是低头沉默冷眼旁观,或许这看起来只是个人的主观选择,但更是正义感、责任感的客观表现。
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正能量,需要凝聚起践行、鼓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点滴力量,更要不断厚植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理念。
故事最后,检察机关通过对案件事实的审查作出了正当防卫的定性,还了王永强一个公道,唤醒沉睡的第二十条,彰显与时俱进的司法理念。这个定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保护了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和濒临破碎的家庭,也保护了热心市民拔刀相助的善意、勇气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求,更保护了千千万万法律人心中对法治的信仰和那正道的光!法律有尺度,但更应有温度,从踏上检察工作之路的那刻起,一约既定,万山无阻。
·END·
往期回顾
■ 一条来自检察e站的留言—— 19名农民工的“薪愁”解决了!
编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