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检护民生 | “老赖”企业“赖不了”了

萧山检察
2024-11-15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企业无故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原本应当被联合失信惩戒,影响信用评分,在政府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融资贷款等方面受到一系列的限制与惩戒,但现实中这样的“老赖”企业却能合法地规避这些惩戒措施,这其中有什么猫腻?


近日,萧山区检察院围绕欠薪企业规避失信惩戒的问题展开调查,并成功搭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6月27日,该模型入选浙江省检察机关第十批数字监督办案指引。










没有线索也是线索









2023年12月,杭州市检察院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护薪惠民”专项监督行动,并将前期掌握的部分企业欠薪线索下发至各基层院调查核实。而在核查其中的“涉企欠薪类非诉执行案件”线索时,萧山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敏锐地发现了异常,“为什么其他地区都有线索,我们却是‘0’件?”


涉企欠薪类非诉执行案件,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欠薪被行政处罚后仍未主动履行相关义务,后行政机关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围绕该异常数据,萧山区检察院立即展开调查,通过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后发现,该现象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法律和现实原因。


“出于向法院起诉能够申请诉前保全、确保拿回欠薪等种种因素考虑,劳动者大多会选择通过向法院起诉的形式来要回欠款,直接去法院起诉的多了,去行政机关投诉的就少了。”不仅如此,承办检察官在调查中发现,因为行政职能部门未能掌握法院判决涉企欠薪案件数据,所以一旦劳动者向法院起诉,即便最后企业被法院判决确认欠薪,但因为行政机关对该情况不掌握,无法依据法院判决对欠薪企业作出失信惩戒,欠薪企业就这样堂而皇之地逃脱了失信惩戒和处罚,除了要支付早该支付的欠薪外,可以说违法成本几乎为零。


“现实中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而且影响也很恶劣。”承办检察官举例,萧山一家民营企业因欠薪9万余元被劳动者起诉,从起诉到判决再到欠款被法院强制执行,耗时2年多,劳动者身心俱疲,司法机关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但企业在信用评级平台上未受到任何影响,甚至显示为守信激励企业。“也正是因为这样,有些企业在发生欠薪后甚至‘鼓励’劳动者去起诉。”









从单向监督到双向保护









为了彻底打通法院和行政机关的信息壁垒,让失信欠薪企业“无所遁形”,萧山区检察院调取了辖区内劳动争议类案件裁判文书和执行案卷,以及企业经营信息、纳税信息等相关数据,搭建了“欠薪企业规避失信惩戒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数据碰撞、分析,结合调查结果,明确逃脱失信惩戒的“老赖”企业名单范围,督促行政职能部门联动开展核查,并将该部分企业及时纳入信用评级、惩戒评价体系。


截至目前,萧山区检察院已依托该数据模型排查出存在无故拖欠劳动报酬、未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却未受到行政部门惩处情形的案涉企业55家,已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职能部门对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案涉企业进行依法处理。目前行政职能部门通过对移送线索进行初步审查,结合企业的欠薪程度、整改情况、经营状况等综合因素,已将其中的10家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单,后续将继续结合相关企业的劳动保障书面审查情况进一步分类处理。


“除了失信惩戒,在完善模型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获取的数据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发挥最大的效用。”萧山区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沈燕平说,在对涉诉企业信息的排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劳动者利用企业用工手续不完善、法治意识不强的弱点,短期入职后以企业未签订劳动合同为由,起诉要求企业支付双倍赔偿的“劳务碰瓷”案件。“我们通过该模型,将排查发现的相关案件线索移交行政职能部门,建议对可能涉及被‘劳务碰瓷’的企业提供用工规范的指导,降低企业涉诉的风险,以此帮助企业及时堵塞漏洞,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对‘企业’和‘劳动者’的双向保护。”


来源 | 杭州检察


·END·

往期回顾

 ■  学习“杭标规范”提升办案质效——检护法治从自身能力建设抓起 ■  公开听证预告 ■  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  徐佳春:以“坚持与热爱”求索,努力成长为案管“六边形战士” ■  神仙水究竟从哪儿来? ■  公开听证预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萧山检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