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文:法律人的知识沙文主义 | 给法科生的信21
点击上方 “法伯乐” 关注我们
rologue
小伯伯说
谁的人生不迷茫
万幸的是,有人在迷航中
为我们点亮一盏明灯
这一次,我们邀请到陈少文老师
为你一对一地答疑解惑
欢迎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添加小伯伯好友
加入与小伯伯和少文老师的互动
多年来,经常会和全国各地的学生交流读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种种问题,并不是善于解惑,而只是乐于倾听。久而久之,发现其实年轻时候,问题很多,但种类不多。每每答疑之后,听者颇受启发,但自己不断重复浅陋知见,却常觉兴味索然。当年印光法师以《文钞》弘法,但弟子多半不会深入阅读,仍喜欢来信咨询,印光法师干脆写了一本《一函遍复》,只要来信没有特殊情况,就将印好的《一函遍复》作为回信寄出。我无德无能,但也想勉力效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万物生成,离道已远。我渴望集中精力关心洗练的原则而非琐碎的例证。过去数年和学生对话已有的答案,就借法伯乐的平台,以《写给法科生的100封信》的方式传播出去。您也可以写信给我,做书面的沟通。回复并非哲理,只是感受,权当你我生命的记录。如果万一能够解答你的疑惑,纯属偶然,不必谢我。
问
少文老师:
昨天朋友圈被您的新书《心能转境》刷屏了,我也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幸亏下手早,听说下午就已经断货了。而我此时已经沉浸在阅读的享受之中了。不得不说,您书里很多句子像被上帝吻过一样,道理晶莹透亮,我忍不住想和朋友分享其中一些精彩的段落。但没有想到,有一个朋友竟然看都没看,就直接回复我说,对这类鸡汤文字没有任何兴趣。瞬间,我就石化了。我一直把他当密友,但这一刻似乎宣告了我们之间并非同类。少文老师,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会用这种贴标签的方式决定自己对万物的态度呢?
——芳菲
答
芳菲同学:
你的朋友对我的新书是什么态度,其实并不重要,但他的逻辑却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因此有拿来说说的必要。
看过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获奖影片《冬眠》吗?
这是一部土耳其影片。退休演员艾登经营着一家小旅馆,闲来无事时,他会在旅店外四处走走,或者与住客聊天。冬天来临,白雪覆盖大地,旅店成为一座舞台,开始上演各种悲欢离合。
艾登和年轻妻子尼哈尔生活在一起,但二人的夫妻感情已经不复当初。艾登的妹妹也沉浸在离婚不久的痛苦之中。三人经常发生无尽的争吵。
影片长达196分钟,台词量远超一般电影,仅是三人的争辩就能占去一个小时的时间。但也正是这些台词,准确地传达出了影片人物的内心状态:傲慢、自尊以及深刻的自卑。
比如,旅馆主人对房客摩托车骑士强调:“我是戏剧演员,不是演员。我从未接演过任何肥皂剧,即便是酬劳不菲。所以,我不是演员。”
你看,刻意要在戏剧演员和演员之间画上一条清晰的界限,来表明自己并非俗人。外人,已经能准确地捕捉到旅馆主人渴望外界承认的内在心理。而当事人,却浑然不觉。
可没有想到,房客比他还要矫情。本来非常普通的一段日常对话,硬是被两个有着同样心理需求的人变成了一次人生哲学宣讲会。
老板问房客:“你住几天?”
房客答:“不知道,计划,不是我的人生。”
老板问:“你去哪里?”
房客答:“不知道,看路把我带去哪里。”
拜托!人家只是随口问问你的安排,谁关心你的人生了?!
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去展现自己和俗世的不同,往往会用力过猛,暴露自己的内心缺失。
这种心态的人,尤其是法律人,相信你我都遇到过不少。
我身在学界,见过更多。
曾经有一个朋友和我一起出差,经过机场书店时,我说我想进去挑本书,带在路上看。
他突然来了一句:“这种机场书店的书,都是垃圾,我从来都不会看。”
好奇怪啊,你突然冒出这句话,好像是在宣示自己的品味,和我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你看都没看,怎么就如此武断地认为里面全是垃圾书呢?
我本来应该好好配合,以满足他炫耀的心理。可我不懂事,非要怼他一句:“你看,你最近正在读的《耶路撒冷三千年》这里就有得卖哎。”
……
他白了我一眼,不再搭理我。
我进了书店,买了那本《耶路撒冷三千年》。
一路阅读。
台湾文化人詹宏志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人文沙文主义”,大体能够反应这种知识分子心态。读卡尔维诺的看不起读古龙的,读吴晗的瞧不起读当年明月的,读费里德曼的看不上读易中天的。
这种心态的知识分子认为,书是有高雅和庸俗之分的,只有用严肃的学术语言包装的才能称之为好书,而一般大众读物,无论它是否能给人提供认知所需的营养,都会一概被视为垃圾和快餐,因而不屑一顾。
其实,知识,真的有高雅和庸俗之分吗?
梁文道反问,那些为了晋升职称而敷衍撰写的高头讲章,让人看了以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学术著作,难道不庸俗吗?
老板手上有钱,因而瞧不起那些没钱的人。
官员手上有权,因而瞧不起那些没权的人。
学者手上有知识,因而瞧不起那些没有知识的人。
这样的学者,和我们所讨厌的那种老板和官员,真的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这背后的心理,不都是一种有什么就炫耀什么的沙文主义吗?
无论你承认与否,这的确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
但,so what?
一个浅阅读的时代,也要远胜过零阅读的时代吧?
人们在本可以唱卡拉ok、打麻将度过的周末,躲进书店去翻看那些通俗经典解读书籍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些人升起鄙夷的态度,而不是由衷的赞美呢?
还是梁文道的态度更有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境界:
“一个人,他看不懂任何更深入的学术著作,他只看于丹的书,只看易中天的书,这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不道德,这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幸。”
他们因为家庭教育的关系,因为经济条件的关系,从小到大,都没有培养起一种直接阅读经典的能力。所以他们没有办法一上来就去看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但翻翻《于丹〈论语〉心得》来亲近一下经典又有何妨?
会有误读?拜托!他如果不愿意亲近经典,连误读的机会都没有呢。
可如果他由此爱上了经典,在此后的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他的阅读史会帮助他进行自我纠错。
我曾经在学校做过一次读书方法的讲座,提问环节,有学生问我,如何看待鸡汤文学?
我回答:“任何一次读书都是对自身气质的平衡而非强化。重点不在阅读对象,而在于阅读比例。鸡汤本身没有对错,错在你分配给它的时间。如果你成天都待在鸡汤里,只能说明,你就是一只鸡。”
为何要把责任都归于外界呢?
我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律师,经常会看到他们转发一些励志文字,然后语意尖刻地表明自己反鸡汤的态度。
我每次都觉得,这种表态,用力过猛了。
是为了证明自己足够理性和睿智,不再有人生困惑?
还是自己内心其实需要点赞的安慰和肯定?
你已经成功地度过了青年焦虑,步入中年危机。你可以寻找宗教作为自己的心灵驿站,为何年轻人就不能拥有自己的精神慰藉?
不喜欢,屏蔽就好,何必非要“反鸡汤”呢?
每个人的童年都需要童话,但是,我们需要去“反童话”吗?
那只是每个阶段不同的心理需求罢了。
保胎药对你没用,但它,很有用。
在自己高深的时候,允许别人庸俗。在自己哭泣的时候,允许别人高歌。就像在自己加班的时候,允许别人下班一样天经地义。
这不正是知识分子追求的自由的真谛吗?
你知道希腊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吗?
最早的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旨在关注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本原的问题,哲学家每天思考的,就是世界是由哪些基本质料组成的,这一阶段被称为自然哲学阶段。
到了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希腊哲学开始从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生,他们开始关注善与美德,由此进入希腊道德哲学阶段。
而到了希腊化时期,随着希腊城邦制度的瓦解和东方财富大量涌入希腊,哲学家们开始关注现象世界的感官享乐,而对终极真理和形而上学不再像以往那样有浓厚的兴趣,哲学家们开始把眼光投射到人生意义——快乐与幸福——的思考之上,由此开辟了希腊化时期的人生哲学阶段。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诞生了“鸡汤文学”的鼻祖,比如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主义。
著名的西塞罗不就有一本《有节制的生活》吗?还有总理非常爱读的奥勒留的《沉思录》,都是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其实,本质上,都是现在知识分子所反对的鸡汤。
所以,不要被概念遮蔽了自己的双眼。
鸡汤和哲学本质上都是对生命困惑的解答,区别仅在于浓淡不同。
凡人的思维有自我保护的倾向,批量的智慧使它不安。我们的胃消化不良,只能吸收稀释的思想。
把人生哲学稀释,就有了鸡汤文学。
当你想反对一本书的时候,就会说它是鸡汤。可当你想拥抱一本书的时候,你会说它是哲学。其实,你反的,是自己给事物贴下的标签,而不是事物本身。
法经济学界有很多理论大咖,比如科斯,比如波斯纳,比如卡拉布雷西,但谁也不能否认,一个叫做Harry Manny的人为这个学科所做的贡献。
他虽然没有什么传世之作,但他组织的法经济学培训,却为这门学科的普及立下不世之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全美共有六百多位法学教授参加过这个培训项目。对联邦法官的培训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全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联邦法官都曾参加过这个培训项目。可以想象,他所普及的经济学的知识对这个国家法官裁判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作为理论家的科斯,一定不会贬低Manny作为传播者的贡献。
你们一定也看《奇葩说》吧?还记得最近一次“奇葩大会”上,有一个表演hip hop的选手杨冠群吗?因为他对于Rap和Hiphop的理解和奇葩选手范湉湉产生了分歧,因而引发了范湉湉极为激烈的质疑。在范湉湉看来,Hiphop是一种带有灵魂的文化,而绝非只是看重表演性和音乐、律动等外在展现形式的文化。
高晓松出来打圆场,他迅速判断了二人争执的核心,一个是在表达表演者对于Hiphop文化的理解,而一个在表达艺术家角度对于Hiphop文化的理解,二者角度不同,而无高下之别。通过区分艺术家和表演者的不同视角,平息了一场史上最为激烈的争吵。
这才是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宽容。
不要动辄就要分个高下。尤其是不要动辄就把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判为庸俗。
知识分子最应该修习的其实是两点,第一,不要太相信自己正确,第二,不要太认为自己重要。
前者是自由精神,而后者是豁达胸怀。
可是,很多知识分子,书读得越多,越会丧失二者。
我常说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垃圾,但却有很多双善于发现垃圾的眼睛。“
希望你的朋友不会因为自己的成见而错过诸多世间的美好。尽量用平和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一切,激烈的情绪,要越少越好。
最后说一句,我的新书,不是鸡汤。
欢迎品鉴。哈哈哈哈。
相关链接:手机端点击“阅读原文”可收听《心能转境》序言“慢陀螺”。
上海锦天城(天津)律师事务所于娟娟律师朗读,作者:陈少文。
获取更多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联系小伯伯加入学校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