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家里葛优躺?上进青年茅盾教你精彩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近全国多地连日高温,
各位同学在家里一定是这个姿势。
或者是这个姿势。
然鹅,就在100年前的今天,那个既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的盛夏,一个时年20岁的上进青年只身来到上海,却一天都没有歇脚,立马就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了“火热”的工作和生活。在此后的岁月里,不论酷暑还是寒冬,无论逆境或是挫折,这个青年始终没有瘫倒、躺下,而是以近乎执着和热血的状态,追寻和实践着自己的梦想。
这个上进青年,
就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896年盛夏,沈雁冰出生在江南水乡乌镇。在老家乌青镇高等小学读书时就显露出过人的国文才华。12岁参加会考,沈雁冰在作文中豪言“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获主考人狂点赞:“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乌青镇高等小学
▲沈雁冰小学时“文课”(即作文)手稿及老师评语
然后,人家17岁便顺利考上了北大预科……
1916年,20岁的沈雁冰来到上海,入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仅仅一个月后,他就提笔给商务大boss张元济写了一封短信,犀利地指出《辞源》中的谬误,意外获得领导的赏识。之后,沈雁冰便被调往国文部,和中国童话“开山祖师”孙毓修老先生搭档译书。
▲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1919年2月,沈雁冰在上海半淞园。
1920年,年仅24岁的沈雁冰,受聘担任商务印书馆当家期刊《小说月报》主编。任上,他大刀阔斧地对这份原先被鸳鸯蝴蝶派把持的文学刊物进行全面改革,大力倡导现实主义文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短短一年时间,杂志销量就从原来的不足两千册飙升至过万册,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一面旗帜和重要阵地。
▲1921年春,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时在上海家中书房。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十二卷一期
其间,沈雁冰还与郑振铎、周作人、叶圣陶、沈泽民等人共同发起创办文学研究会,并与“志同道合”的鲁迅、“可以托付一切”的叶圣陶成为忘年交。
▲1921年3月文学研究会成员于上海半淞园合影,左起:沈泽民、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
▲1923年,沈雁冰发表了最早高度评价鲁迅小说的文学评论《读〈呐喊〉》 。
同一年,一腔热血的上进青年沈雁冰,还结识了陈独秀,加入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为《共产党》杂志撰写《自治运动与社会革命》,翻译《共产党的出发点》以及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等许多文章,宣传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
▲1924年3月,沈雁冰担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之后的几年里,沈雁冰周旋于政治和文学之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他虽辞去了《小说月报》主编职位,却在五卅运动期间,参与创办《公理日报》,揭露惨案真相,有力地声援了斗争。另一方面,他又于1926年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大,会后留穗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配合代理部长毛泽东开展工作。
▲国民党二大后,沈雁冰留在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当时毛泽东是代理部长。这是茅盾和恽代英(中)、张廷灏等在广州合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风雨如晦的日子里,青年沈雁冰一度对革命前途感到悲观和迷茫。同年8月,沈雁冰回到上海,隐居虹口景云里,与鲁迅、叶圣陶成为邻居。有了家人和“好基友”的支持,我们的上进青年没有被暂时的挫折打败,而是投身文学创作,发表了小说《幻灭》,第一次使用了“茅盾”这个笔名,一炮而红。此后数月,他足不出户,继续创作了《动摇》、《追求》,完成了《蚀》三部曲。从此,中国现代文学长廊中又多了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名字。
▲茅盾在虹口的故居之一:横浜路35弄景云里11号甲。
▲《蚀》三部曲
1930年,茅盾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之后几年,他陆续发表了《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名震中外的作品。特别是《子夜》,被赞为“新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左联”成立大会旧址
▲1933年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子夜》,由叶圣陶题写书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茅盾辗转香港、广州、武汉、新疆、延安、桂林、重庆等地,投入抗日的烽火。期间,他陆续写下了《风景谈》、《白杨礼赞》、《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名作,用笔杆子同侵略者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1939年茅盾(前中)在新疆学院与教育系部分学生在一起。
▲1940年茅盾在延安鲁艺讲课。
▲著名散文《白杨礼赞》
1949年,茅盾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在职15年间,茅盾写了数量可观的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文章,坚持了从步入文坛之初就提携新人的一贯作风,培养了众多新一代“上进青年”。
▲1949年7月,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图为茅盾与部分代表合影。
▲1953年3月,文化部与文联联合召开全国电影剧本创作会议,茅盾在会上作了报告。
文革后,茅盾重新开始写作。在儿子韦韬的帮助下,他争分夺秒,完成了20章、约40万字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前半部分。
▲茅盾1979年夏和儿子在书房中翻阅资料。
▲写于1980年秋的《我走过的道路》序言手稿。
1981年3月27日清晨5时55分,茅盾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口述了两封信:一是请求中共中央恢复他的党籍;二是捐献25万元稿费设立文学基金,奖励优秀长篇小说,鼓励文坛新人。
▲1981年4月11日,“沈雁冰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根据沈雁冰(茅盾)同志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这是1981年4月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党中央的决定。
用茅盾稿费设立的文学基金,就是后来的茅盾文学奖。自1982年以来,茅盾文学奖共评选出43部获奖作品,包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蛙》……
茅盾的一生,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从“上进青年”到“文学巨匠”,
他的生命始终弥满着文学的生命力和对国家的热爱。
还在家里“葛优躺”的同学,看了这些,
你还有足够的定力继续保持JPG的姿势吗?
难道你不想成为像茅盾一样三观正、有态度、有激情的上进青年吗?
所以!这个8月!
欢迎你来《弥满生命力的人——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纪念展》,学习精彩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次展览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虹口区委、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茅盾研究会共同主办,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海派文化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承办。
展览于8月5日起在中共四大纪念馆拉开帷幕!
不要钱!免费!
展览时间:2016年8月5日-11月5日
展览地址:上海市四川北路1468号
中共四大纪念馆
扫二维码,关注中共四大纪念馆和海派文化中心,即可免费参观展览,并有机会获得精美纪念图册。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策划 | 四大研究
文字 | 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