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根溯源】东台,一个让人沉沦而又神奇的地方!

2016-11-05 东台时空



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说,我们祖上世居苏州阊门,明朝洪武赶散才流落到苏北。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朱和尚自己从凤阳那个穷不拉稀的地方跑到南京做皇帝,却把我们老祖宗们赶出天堂苏州这种传说不但出现在东台,而且遍布盐城各县市区,地域广泛且人口众多。为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都说自己的“根”在苏州,而且精确到一座城门呢?600年前的苏州阊门又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惊天巨变,使得后世如此刻骨铭心呢?




祖籍阊门其实有误


  据记载,公元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让朱元璋始料不及的是,实施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却遭到了江南地区原本支持张士诚的士绅商贾的反对,于是便下令将这些反对之人没收家产,责令其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洪武赶散”。

据说,明朝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移民行动,始于洪武二年,这次移民行动波及全国,但苏州的移民规模是最大的。《苏州市志》中记载道:“洪武五年(1372年)迁苏州阊门一带富户百姓,至苏北沿海灶区。”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但专家学者根据现有的族谱等资料推算,当在 30万人左右。作为大海边的广袤之地,东台及盐城沿海各县更是洪武赶散移民的重点区域。




  那么,我们的祖上当真是苏州阊门人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现在大多数东台人把睡觉都戏称为去了“苏州”,体现了对苏州祖籍地的念念不忘,数百年来一直没有忘记。今天的东台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是“苏州阊门”的,是“洪武赶散”而从苏南来到苏北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相同。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登基后不久,为了报复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王府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遂以移民垦荒为由,将王府40万人丁驱赶到苏北,留下了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




  为什么几十万人都说来自苏州阊门?苏州城内有八个门,其中蛇门与盘门都象征征服越国,使越朝吴之意。齐门面对齐国,意在制服齐国。阊门之意取自“天通阊阖风”,位于城之西,阖闾首先要西破强楚。东台人说自己的祖先是苏州阊门的,这多少反映了洪武赶散的后裔憎恨朱元璋拥戴张士诚的“情结”。当时规模庞大的移民不可能全是苏州人,更不可能都是阊门人,那么都说我们的祖上来自苏州阊门,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

        1.当时迁出时,皆从阊门出去,在阊门登记,故如是说。

        2.当时朱元璋不满一些在苏北的人想返回原籍,想斩首,然后朱元璋边上的一个大臣想了个办法挽救那些人,他劝朱元璋说自己是苏州阊门的,希望朱元璋对苏州阊门的人法外开恩,然后马上通知在苏北的苏州移民都说自己是阊门的,可以消灾,故如是说。

       3.这种祖籍多为苏州阊门的看法遭到了很多人的怀疑。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祖籍真是苏州阊门的话,那么一是难以组织如此大规模的移民二是本地文化并没有呈现因为移民地文化扩散而取而代之或严重影响的现象三是历史上没有正面的记载移民的记录。这很可能是由于战乱导致宗族关系的不稳定,等稳定后,原先家谱等未能保存,祖籍必定是后人重新编撰的,并不完全可信,再者由于年代久远,无法了解自己真正来历的后代也就只能以此为原籍了。




今天的东台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为“苏州阊门”,这种现象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人多祖籍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西南地区的麻城孝感乡传说,安徽的江西瓦屑坝传说,云南的南京移民传说等等是相同的,说到底,苏州阊门已经是东台人的“大槐树”了。

 

当时苏州移民考证




  祖籍是苏州者,主要分布在扬州、淮阴、盐城三个地区。移民到达的北部边缘,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西部基本上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东部的南通地区基本不见(注:这里要强调的是洪武赶散的迁入地不仅是苏北地区,凤阳府东部如现在的安徽五河、明光,盱眙西部等地也很多,所以以运河为界是不对的)。在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今扬州、邗江、江都、泰州、姜堰、泰兴、高邮、宝应、淮阴、淮安、灌南、沭阳、宿迁、泗阳、涟水、盐城、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新浦、东海、灌云等地皆有分布。从方言的现状和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其中以姜堰、兴化、泰兴最为集中。响水、滨海、射阳、东台、大丰的范公堤以东地区,明初尚未成陆,这里的苏州移民显然是在苏北地区二次或三次迁徙的。在这片地城范围内,自称是苏州移民后裔的至少在80%以上。

  明洪武年间,苏北地区接纳了如此之多的苏州移民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根据语言的现状基本上可以推断,这次移民的人数不可能占苏北当地当时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来自苏州(我们遵照习惯,把苏、松、湖、嘉、杭五府都称为“苏州”)的移民在苏北占绝大多数——这种来自一地,又集中移往一地,远远超过当地土著的板块式移民,新到一地后必然使用原地的方言。这样,苏北大地今天的方言应该是吴语,即使从语言发展变化的角度去考虑,至少也应该是掺有某些官话成分的吴语,而不是现在这样。仅仅是掺有吴语成分的官话。这个道理是十分浅显的,汉语方言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如南京、镇江的方言本来是吴语,演变成今天的江淮话,是永嘉年间大批移民所致。




我们把这些情况弄清后,就可以对明初苏北接纳苏州移民的人数进行估算了(统计人口时,在缺乏文献直接记载的情况下,运用各种相关资料进行推算称为估算。“估算”这个概念是梁仲方先生在编写《历代人口田赋表》时首先提出并运用的并得到认可)。明扬州府辖江都、仪征、高邮、泰州(东台)、泰兴、宝应、兴化、如皋、通州、海门八县二州(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扬州市和南通市),洪武二十六年有丁口736165。其中仪征、如皋、通州、海门未徙人“苏州”移民,我们按平均数计算,假定移民占徙入县人口总数的50%,扬州府则徙入苏州移民220850人;明淮安府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海州、邳州、宿迁、睢宁、赣榆(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和连云港市的一部分),洪武二十六年有丁口632541,其中赣榆、邳州没有移民徙人,宿迁、海州只有部分地区有移民徙入。我们以三个县没有移民徙入估算,仍按上述估算方法推测,淮安府接受移民 230000人。

  这样,明初苏北大约接收了共45万苏州移民,占当时总人口的34%左右。事实上,各县按纳的移民人数绝不可能达到与土著相等的人数,也不可能达到总人口的50%,我们的这种估算是最宽松的。


苏州阊门夜景


张謇的“废灶兴垦”


东台历史上,另一次比较著名的移民要属民国初期清末状元张謇等发起的“废灶兴垦”。




据记载,在唐朝的时候,东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滨城市,城池临海而建;宋时,“去海不过一里”;到了明末,距海已经有25千米了,清朝嘉庆年间,更是达到了50千米。由于海滩东移,昔日繁忙的亭场变得杂草丛生,海盐产量迅速下滑,原先,依靠煮盐为生的灶民们不得不私自开垦滩涂,以维持生计。考虑到这些情况,光绪二十六年,新兴、伍佑二场首先允许开垦,从此拉开了“废灶兴垦”的序幕。




说到“废灶兴垦”,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张謇。清光绪二十年,南通人张謇进京殿试荣获状元。在翰林院位上只任职十个月,便因父丧回南通守制。1899年,心怀实业报国的张謇在南通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办纱厂——大生纱厂。纱厂开工一年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棉纱价格暴涨。大生纱厂从1901年到1913年获纯利355.2万两白银。此后,极具战略眼光的张謇便谋划在苏北沿海地区废灶兴垦,垦荒植棉。从1900年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始,先后成立大有晋公司、大豫公司、大赉公司。




因为围垦地区地广人稀,渔民、灶民居多数,无人懂得植棉技术,张謇便先后从崇明、海门、南通、启动、如皋等地动员移民数万人,举家迁入今东台、大丰、射阳、盐城等地,垦荒植棉。东台主要分布在新街一带,还有少量移民分布在唐洋及新农(现属三仓)。如今,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大多会讲启东、海门方言,还保留着之前的一些风俗习惯。




张謇在推行“废灶兴垦”时,有个得力助手叫做江绍岳,他是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的祖父。张謇聘请江绍岳出任盐城至南通的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协理,委托他绘制内河水利交通图。江绍岳经过实地勘察,历时数月绘成,张謇看后十分满意,并让他陪同去东台、盐城等处海滩查勘,绘制沿海垦区兴修水利规划图。

1919年,江绍岳在盐城过五十虚岁生日的时候,兴致写下《五十述怀》一诗:忽忽光阴五十年,半生荣辱总由天。岂因果报方行善,要好儿孙各象贤。门外闲云容我淡,庭前明月向人圆。何时谋得平山地,遍插秋月学种田。1931年,江绍岳因病辞职,由他的长子江世俊,也就是江泽民的生父接任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协理一职。1936年,江绍岳病逝,享年84岁。当时的盐城县派人去扬州吊唁,送挽联曰:“向秀赋方成,惊闻笛声到邗上;江郎才未尽,尚留诗卷在人间。”


版权所有:东台时空(微信号cyh_jsdt)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