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台七里长街:一本尘封的记忆书

2016-11-12 东台时空

台城全貌


  东台老城区始建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主要以主街道为轴心,房屋临街而建,东起陆家滩、西至大王庙,长达7华里,故人们便把台城称为“七里长街”。

  “七里长街”见证了东台上百年的历史变迁,大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在东台生活过的东台人,或与东台有过渊源的外地人,无论是身居要职的达官贵人,旅居海外的侨胞,还是普通平头老百姓,总会有很多的记忆、很深的感情,就像老北京人谈起王府井,上海人说起南京路,南京人谈起南京三山街那样兴致勃勃、滔滔不绝。

  那时候,逛一次东台七里长街,一天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七里长街东起陆家滩,西至新桥(一说是海道桥),逶迤蜿蜒穿过台城,把整个城区分割成南北两半。从东往西,经陆家滩、东十字街、中十字街、西十字街、新桥五个地标,把城区切成东、中、西三大块。东出陆家滩,西出新桥,就算出城到了郊区农村了。



东坝全貌


  从陆家滩到东十字街,主要以居住区为主,东坝的居住户比较密集,但与老台城相比还比较年轻,是后起的居民居住区。当然,再往前说,这里多是官府衙门座落的地方,所以东区多住的是官宦、衙役等吃官饭的人家。



东坝路


  那时的东十字街,其实南北二端并不能称为街,往北延伸,是一条通往东中的路,在新东饭店背后。到了护城河,原来有一座小桥直通东中,后来有了向阳桥,这里就并成了断头路。据说这个桥是用木板铺的,解放前叫叹气桥,因为过去把死刑犯人押出城时都要走这座桥,到了这座桥前面的刑场(也就是现在的体育场和东中那块)就要行刑了,犯人都要叹口气。往南,是自来水厂,穿过小巷子到实小。



人民大会堂


  从东十字街向西,东十字街往西是东台新华书店,书店对面是个文具商店。可用自己积累下来的零花钱到新华书店买本小人书看看。如果是到了年底,红红火火的对联挂起来,花花绿绿的年画贴起来,它才隐约有了一丝生气。八十年代中期,印有女明星的挂历开始流行。象姜黎黎、龚雪、张瑜、丛珊、陈冲、潘虹、刘晓庆……都是挂历上最耀眼的明星。

  新华书店门口有一个修鞋的袁爹,头顶微秃,圆圆脸。八九十年代的人似乎都没什么自信,唯恐自己的脚步声比别人轻——因此那时很多人都给自己崭新的鞋子装上响底。

  再往西就是县人民大会堂,作为县委县政府属下的会堂,东台的很多重要大会是在这里召开的。人民大会堂前的广场在那时算是比较大的,星期天早晨起来,可以到那里休闲一下,踢踢镜子、跳跳绳都不错。

    


三里桥派出所


  大会堂的对面是妇女浴室和一座男浴室,(东台的洗浴文化在后面讲)。西侧是红星饭店、红星药店和五金公司的一个下属门市部。沿红星饭店旁的巷子往里走,就是东台报人戈公振的故居。不过在八十年代前这座建筑还没有被重视,这从戈小丽的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红星药店对面依次是三里桥派出所、朝阳百货商店(百货二门)、公安局、县政府。接着就到了丁字街。



政府大院


  从新华书店向西这一段,是东台曾经的政治中心,这一段路上的行政机关不少,从东往西数,有公安局、县政府(现公安局大院内)、劳动局、人武部、卫生局、农业局、县一招等等,最大的机关当数县政府大院,里边有很多部、委、办、局。  



县府街


  现在的鼓楼路往南,有一条县府街,还有一个老看守所,据说就是解放前县衙所在地。县府街是我记忆中老东台三条有名的巷子之一,全部用清一色的黄麻石铺就,宽不过三米,二边住家都是踏子门,极具特色。


丁字街


  政府第一招待所旁边是东台镇卫生院门市部,再旁边就是丁字街。

  丁字街往北接城河体育场,路的右侧有红兰别墅、县图书馆(后来由中江公司占用)、城河小学(后来改成鼓楼中学,这是现在市幼儿园身地),左侧有政府二招(这里原来是东台最早的公园)。丁字街街头有一座小饭店叫同乐楼,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搞乐队演奏的饭店,现在经常写个什么市歌的那个周什么勤的,那时就常在里面卖唱。

  丁字街北面的红阑别墅不得不提,当时在东台很有名气,你可以在那儿吃鱼汤面,酱肉包,咸肉烧卖,龙虎斗烧饼,萝卜丝饼,虾茨…… 

  东台人吃早茶是有名的,许多人上班报道后,偷偷溜出来,一盘烫干丝,一盘甜生姜片,一碗鱼汤面,一笼点心。几个人很是惬意。



文明大院


  从丁字街向西过去,路南是文明大院,隔壁是东台有名的葡萄巷,再旁边是东台电影院,如果你愿意,可以在这里来一场电影。



葡萄巷



东台电影院


  在丁字街到新东桥之间,有影响的单位还有东台文化馆、东台邮电局和东台印刷厂。街北邮电局和文化馆之间,有一排二十多米长的阅报栏,是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邮电局门口还有一个中年人摆一张小方桌,专为没有文化的中老年人代写书信。

  呵!这一跑,上了新东桥了。这里应该是个分界点,从新东桥向西到西十字街向东,过去沿街开店做生意、做手工业的人居多,所以这一带居住的商贾士绅、小业主较多。而从西十字街往西、往北,沿北关桥、下坝河边,住着很多贩夫走卒,脚力挑夫,以底层老百姓为多。



人民剧场


  紧靠新东桥,路北是人民剧场,每逢有大的正规剧团都是在这里演出。像上海京剧团、上海越剧团、上海淮剧团等各个剧种的名演员的演出经常有。人民剧场门前有一块大空场,开演前总会活跃着很多小摊贩,有卖爪子的、卖水果的、卖薄荷糖的、卖茴香大螺丝的、卖串荸荠的、卖红心罗卜的,当然也少不了精明的票贩子们。这些逝去的情景现在成了很多老东台人的美好回忆。



东台照相馆


  人民剧场的对面是月江照相馆,公私合营后改为东风照相馆,到文革后期又改为东台照相馆。这座照馆为二层小楼,走进一楼大厅,是照相接待服务台,专门用于照相预约、登记、取照片;大厅的西侧是照相室。进入照相室,可以看到中央竖着一台身躯庞大的座式照相机,大厅西墙面挂着整版布景油画,以城市风光为主,有好多年都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图案,后来换成一块什么亭子的图案。南面墙壁上则是整块的白布,白布前方地面有一张双人条凳。大厅四周散放着踏板、一小截活动木楼梯、木马、塑料冲丨锋枪、假树假花等道具,衣架上还挂了几套沾满污垢的服装,供顾客照相时选择。

  东风照相馆当时隶属于东台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是全民企业,主摄影师名叫宋小月,手艺是解放前家父宋月江祖传下来的。当时东台的大型活动、会议,都是由宋小月到场拍摄的,很是出众。



曲江浴室


  东风照相馆西侧是曲江浴室,如果你要洗澡,需要早早的去,许多老年人喜欢泡澡。进门后,将贵重物品放到上衣里,然后跑堂的会将你的上衣挑到高处,等你走时在拿下来。泡一下午后,擦个背,师傅最后的捶背的声音有节奏,噼里啪啦,甚是好听。上来后泡一杯浓茶,享受下水包皮和皮包水的快乐!如果你和跑堂的很熟悉,一只香烟,跑堂的能手巾把子直飞。泡完澡,那就可以尝尝东台臭豆腐干了。那味道,是不怎么好闻,但绝对好吃。再来上一碗小馄炖或者豆腐脑,如果再来几个酥饼,滴几滴麻油,那是香气扑鼻,食欲大增。


人民路


当时东台最繁华的地段要说新东桥向西这一段了,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在中十字街东北角人民路上,有一个饭店叫人民饭店,它的前身是张复盛饭店。这是一所老字号正宗的淮扬菜馆,当年聚集了一批技艺高超的厨师,鱼汤面自不必说了,它的蟹粉狮子头、葱烧麻鸭、白汤烧肉皮、镇江肴肉等菜肴非常地道,曾经是东台最好的饭店之一

 

工商银行

 

在中十字街的西北角,是东台工商银行的根据地。中十字街一带不但是当时东台的金融中心,还是东台的商业中心,东台商业界三大巨头百货公司、五金公司、糖烟酒公司就坐立在此处。国营东台百货公司,解放前是东台首富程贯东的产业,解放后公私合营成立了江海公司,后来变成了国有。紧挨着百货公司的是东台五金公司,对面是糖烟酒公司,这三个公司的第一门市部在八十年代前在东台算是最大的商店,经营着各种紧俏商品,能在里面工作的人,那是相当的牛了。这三大商店,以及拱卫在周边的日杂公司门市部、土产公司门市部、蔬菜公司门市部、八八银楼、新华书店门市部、租寄商店、医药公司门市部等中小门店,再加上人民饭店和豆制品厂,构成老东台的商业中心。

 

五金公司

 

从糖烟酒公司西侧除当时较大的东台刺绣厂外,还有一个娱乐场所就是东台影剧院,东台影剧院是当时东台六影剧场所中演出条件最好的场之一,可演戏可放电影。诸如《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我两岁》《地道战》、《地雷战》,还有印度电影《大篷车》、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日本的《幸福的黄手绢》伴随着一代人成长。

影剧院门口几乎每天都很热闹,小人书摊前的孩子最多。一两分钱可以租本书看上半天。那些卖瓜子花生的,卖薄荷糖的,都扯着嗓子吆喝。卖豆腐脑的从不叫唤,生意却出奇的好。看完电影出来,吃上一碗豆腐脑,真是莫大的享受。 

 

影剧院对面

 

在东台影剧院的对面除有一个小吃部外,还有东台光华照相馆,记忆里的华照相馆有两层。一楼有个小小的柜台,交钱、拿照片,都在这里进行。进入二楼的楼梯分外狭窄且黑暗,小心翼翼地走上去,就会看到一个神奇的世界。

那时的照相机大,能装得进脑袋的黑盒子。摄影师把头伸进去,不停地指挥你,头要向哪边偏一点,哪边的肩膀必须抬高一点……就这样还没完,他还要跑着过来亲自把你的身体向各个方向扳一扳。等他再把脑袋伸进去,拍照才算正式开始。

他高声地喊着:“一……二……”你僵硬地坐直身体,竭力保持脸上的笑容,无比期待那个“三”的来临。可是,二和三的间距比起一和二来不知道要漫长多少倍!等到一直努力上扬的嘴角坚持不住耷拉下来,那个金贵的“三”也终于出现了……

从影剧院往西行,经老糕点厂、麻草社、三八女子子理发店到西十字街。在当时的东台,三八理发店女人们趋之若鹜,纷纷以去那里剪头烫发为时尚。里面的理发师主要以女性为主。印象中那些女理发师们一个个唇红齿白,明眸若水,女人味十足。因为这些美丽的女子,店里的生意特别红火。店堂中间的长条凳,任何时候上面都坐满了人。排在后面的固然焦虑万分,不时张望着挂钟,一分钟显得比一个世纪都要漫长;排在前面的竟也如坐针毡——假如目光真的可以射出剑来,在理发椅上端坐的那个人则早已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了。

 

西十字街貌

 

 

西十字街.

 

  西十字街在当时的东台也很有名气,其标志性建筑在八十年代前是一座忠字塔,和中十字街的忠字塔制式近似,但宣传内容不一样。塔的基座四面有四块浮雕,好像是韶山日出、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天安门城楼。这座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十字街、东十字街的二座建筑一样,没有逃过被拆除的命运。

西十字街往正北是通向北关桥,往正西是通向新桥。往东南其实不能算是街了,只能说是一条巷子,经清一池浴室通向中医院。

 

清一池浴室

 

清一池浴室也是当时东台比较时髦的浴室。浴室门前有一座进行街头文娱宣传活动的水泥舞台,方方正正。虽然那是用于配合政治运动进行宣传的,但在那个年代,在老百姓心里位置,不亚于国家大剧院。舞台的主角一般是工厂、学校、街道的一些宣传队。东台也曾经有过一支和南京小红花名字一样的学生演出队,其表演水平相当专业。演出的形式和现在的社区宣传演出差不多,无非是表演唱、说快板、男女独唱等,但演出质量和效果却大不一样。因为那时的娱乐活动不像现在这般多样化,那些宣传队的演员也很认真,虽是业余的,但平时都练功,表演时更卖力。通常只要一知道晚上有演出,舞台前的空场很快就有人提前摆凳子占位子。演出的锣鼓一响,立马是里三层外三层,调皮的小孩子在人堆中钻来钻去,追逐打闹,快活异常。观众是最忠实的观众,不管表演得好坏,一律报以热烈的掌声,就是说一段并不好笑的相声,也能把下面逗得前仰后合。

 

东台镇幼儿园

 

西十字街往西不远是东台镇政府,旁边是东台镇幼儿园西十字街西边的工人文化宫,当时一所娱乐场所

工人文化宫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它其实是一个建筑群落,共分三大块。东面是总工会办公所在地,中间是文化宫,最西边是工人影剧院。工人影剧院是放电影和工人宣传队演出的场所,扬州曲艺团的王丽堂(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的孙女)、李惠堂(王少堂徒弟)曾在此演出。中间一块文化宫最好玩。它里面有桌球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图书馆、说书场、舞厅、职工夜校、灯光球场等。它的结构有点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但又不全是。各种娱乐项目分设在两边的厢房,现在的大楼上也设了图书馆、舞厅、职校、录像厅等等,因为上面有空教室,所以也有一些美术、音乐老师在上面租教室办绘画班、钢琴电子琴班。两侧厢房,开了桌球室、乒乓球室、说书室、棋牌室等项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娱乐基本都是免费的。

工人文化宫正对面有个朝拜巷,巷内有个饭店叫三元酒家当时小有名气。据说朝拜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在我国藏族地区又称为磕长头。

工人文化宫西面,有一个名气响当当的巷子——火星庙巷。火星庙巷里又曲曲折折分出若干小巷,行走其间,一不留神就会迷路。巷头有一家酱园店,店门口有个炸臭干的小摊。4分钱买上一块臭干,在边边上剪个小口子,倒入虾油,放到嘴里轻轻地咬一口,再吸一口,浓郁的鲜香直达人灵魂最深处。现在这种吃法不知何故竟已绝迹,实在是东台小吃界的一大憾事。

据说东台当年是巷城,老城区东到常青桥西至北关桥,一条主干道外,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巷子连在一起的。星火庙巷,北关桥巷,万源巷,葡萄巷、裤裆巷、文庙巷……几乎买一条小巷都连着,巷子不宽,中间青石板铺路。两边住着人家。许多人家的门还是那种要一扇一扇的上的门,古朴中透着典雅,纯原生态。

 

文庙巷

 

火星庙巷再向西,就是海道桥派出所。东台的派出所有很多都以桥来命名,如三里桥,何垛桥。可见在一个城市中,桥梁往往起着地标的作用。

再向西,很快便到永泰祥的原址。记忆中永泰祥在新桥东面,不知何时搬到西十字街了。永泰祥的二楼一般人很少去,少去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楼梯,毫不夸张地说,没有90度,也是有7、80度的,太陡了。二楼不卖布,专卖些针头线脑的小玩艺,还有各色纽扣,拉链等。柜台的最底层,不起眼地放着一些小内内。白色的纯棉品质,泛着纯洁质朴而又令人向往的暧昧的光。不和何时起,永泰祥摇身一变,成了饭店

再向西有一座十分破败的桥,叫新桥。再向西,海道桥,就到了西溪。那里的一份安逸更是令人向往。

随着旧城改造,所有的这一切都淹没在记忆里,再也回不去了,东台七里长街。

版权所有:东台时空(微信号cyh_jsdt),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