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芬兰教育我们能学到什么?

2017-10-19 北欧能力培养营 北欧能力培养营

10月10日,中芬应用型高校创新及合作交流会在芬兰大使馆官邸举行,5所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和教育机构与14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进行座谈交流。

芬兰教育及科技部长桑妮•格兰•拉森宁表示:

推动促进高等教育与研究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在未来八年内至关重要,中芬应互相学习经验教训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于高学历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打造国际化、多元化的合作格局。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表示:

搭建中芬应用型高校合作平台,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率先从师资培训、学生交流切入,启动相关项目,推动中芬两国的企业加入合作平台,共享科技进步,协同创新。




芬兰作为一个北欧小国,却摘下了教育超级大国的桂冠。最权威的是经合组织(OECD)每隔三年发布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2000年以来,在对70多个 35 26963 35 9537 0 0 2277 0 0:00:11 0:00:04 0:00:07 2276家的15岁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能力的PISA评估中,芬兰每次都名列前茅。

芬兰教育固然卓越。但不要只看现在的芬兰,而要看这一结果的形成过程。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芬兰的教育体系也并不突出,从那个起点来看,转变是怎么逐渐发生的呢?

芬兰教育其实本身也是学习国际经验的结果。芬兰早年学习英国、美国、还有邻居瑞典,最近几年上海的PISA成绩突出,他们也来学习上海经验,比如怎么维持课堂秩序,怎么让家长多参与等,学习芬兰是怎么学习别人经验的,也很重要。另外,芬兰的每一次重大教育改革,都是基于充分的研究和讨论的,上世纪60年代的改革就花了10年才达成全民共识。而每一个新的10年,都会推出一般颠覆性的新方案。

抛开各自不同的教育体系,芬兰教育最大的启发,其实是它的“简单”。

如果你觉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应当给予教师和学生最先进的课堂技术,或者让人艳羡的校内设施,那你真的有点误会。先进设施装备是一方面,但更根本的是,如何创造一个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环境。


什么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芬兰教育一系列影响因素中最宝贵的,是教师。

在芬兰,教师是最受推崇的职业,甚至超过了医生和律师。教师在芬兰文化中是“开拓者”,关系到心智建设、认同建构,享受着整个社会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职业吸引着最聪明的学生,而且都具备硕士以上的学历,因为芬兰人认为,教师必须是“研究型”的,他们有能力学习,才有能力创新教学,教育才会不断提升。也因此,教师被给予最大的教学自主权,在课程纲要范围内,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都由教师自由选择。

芬兰教育蕴藏着“小思维带来大不同”:

教得越少

学得越多

传统理念认为,只要增加授课时间和强度,学生就能够有所成长。芬兰挑战了这一观念。芬兰的入学年龄是七岁,每天在校时间更短,家庭作业也采用最少原则,时间很少超过半个小时。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芬兰学生更少学习焦虑与压力现象。相应地,教师的授课时间也较少,从而有更多时间参与教学改善中去,也更能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

考试越少

学得越多

在目前的全球趋势下,竞争、选择、更多考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标准化测试成为风潮。但芬兰人认为,当教师身处在高风险测验的环境下,必须重新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考试科目的有限性,让教育沦为压榨学生脑力的工具。因此,芬兰唯一的高风险测试就是高中毕业会考,平时教师可以专心发展教学,不用经常受到考试或者评价的困扰。

越多元

越平等

一方面,无论儿童在哪里长大,都能免费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接触到高素质的教师,遵循平衡的课程大纲,享用免费的午餐。另一方面,如芬兰教育家帕思·萨尔伯格所说,在1995年加入欧盟以后,芬兰的文化与族群多元成长速度比任何其他欧盟国家都快。为适应这一情况,老师会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兴趣与族群特质授课,以在多元文化与复杂社会背景下维持卓越且平等的教育环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