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给予每一个学生最适合的教育?

2017-12-14 北欧能力培养营


作者:李烈(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需要和命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天赋潜能和独特想法的机会和舞台,允许学生在发展的速度、路径、程度上的多样与差异。这既是学生先天差异的客观要求,更是当前时代所要求的对人性的最大关怀。

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学生发展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

在今年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是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高度概括。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就学生发展问题,就存在着两种突出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一方面,是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养成之间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发展。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学习、轻人格培养;重认知发展、轻社会性发展的现象。


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之间存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小学教育还没有做到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从根本上说,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平衡与充分的发展。


一方面,是指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学生在其健康成长所必须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平衡与充分发展。比如,认知和非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育、科学与人文素养等方面。若有所偏颇,就会造成学生某一方面发展的不充分,形成学生在全能发展各个方面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是指从学生整体而言,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获得平衡与充分的发展。因为学生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如果用同一套标准、一把尺子去要求所有学生,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势必会造成他们的不充分发展,从整体上就会呈现出学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基础教育阶段中的教育评价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评价要突出发展性。


这是指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关注对学生自身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状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的定性评价。在充满情感,而非惩罚的氛围中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是评价要体现过程性。


这是指评价不再只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认知性和非认知性的发展,并依据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三是评价要重视激励性。


这是指评价超越对学生的客观诊断或者优劣的评定选拔,突出对学生内在成就和自身主动性的激发。通过各种积极的鼓励性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是评价要尊重差异性。


这是指对学生的评价要建立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天赋、能力、个性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突破单一、标准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充足的空间,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成长。


可以说,经过持续的改革和实践探索,我们在评价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也有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此次年会就是这种共识与变化的集体展现,相信一定会呈现出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

给教育者的四点建议


第一,始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平衡与充分发展,也就是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放在首位。


评价是教育的手段或途径,是教育的树,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即每一个学生的平衡与充分发展,这是评价的根本价值追求,是“教育之道”的表现。而在现有的各式各样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中,大多都是对具体评价方式、方法的探索,都是在一种“术”的层面上的探讨,这样的探索确实能够直接对评价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但是,一旦脱离了对“道”的思考,在不断强化具体手段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为评价而评价、就方法谈方法。


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都要始终从评价的根本出发,让所有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都指向并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关注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的投入状况,评价的价值根本上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表现为什么?在我看来,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试卷上呈现的正确答案,也不仅仅是符合要求的行为表现,更多的是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的投入状态。这种状态在积极心理学上被称为“心流”或“流畅感”,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而强烈的兴趣,并能推动自己完全投入进去、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而进入一种完全沉浸其中的状态。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这种体验,就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进而逐渐形成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良性趋势。这正是小学教育所应该带给孩子们的学习体验,是对教育效果最真实的检验。这种状态很难用一种标准化的指标去衡量,更多的是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


因此,在学校的评价中,再少一点量化的评价,再少一点冰冷的指标,再多一些蕴含着教育教学目标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投入状态中展示自身的成长。


第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自由的空间。


在当前对评价的实践研究中,评价的差异性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在现实中,学校的评价仍然有太多的统一标准、太多的等级评定。这是形成于工业时代学校教育的同一性评价,强调用一个共同的、普遍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先天和后天的差异,无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需要和命题,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就要进一步解开单一化、标准化的量化,尊重个人的主体性,更多地呈现纵向的发展,而非横向的竞争;更多地采用表现性的评价,而非等级性的评定;更多一些学生的自由表达,而非统一的动作规定。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天赋潜能和独特想法的机会和舞台,允许学生在发展的速度、路径、程度上的多样与差异。这既是学生先天差异的客观要求,更是当前时代所要求的对人性的最大关怀。


真正尊重人性的教育,不是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教育,而是给予每一个学生最适合的教育。


要做到以上三点,首先需要简化对教师的评价。在现在的很多小学里,对教师的评价多是僵化、单一的,一方面是对考试成绩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是各种刻板的硬性指标和规定。


然而,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极具个性与创造性的专业性工作,充满了个性的特色与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无法用简单的指标来衡量的。在僵化与教条的评价下,教师主体性和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不仅自身的发展得不到支持与提升,更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因此,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必须在评价上解放教师,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规定指标,多一些多样性的发展,让教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也获得自我实现的幸福!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