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奥运有感:迷茫中的身份认同——谁才是真正的同路人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外国的一切似乎都优于中国,从日常消费品到评价标准皆是如此。
他们偏好洋奶粉、进口水果、外国汽车,甚至追求海外教育,连马桶盖也倾向于外国品牌。
更令人深思的是,对一所中国大学的评价,不少人依赖外国人的看法。
直至南京大学宣布退出世界大学排名,揭露了排名背后的真相——
需大学自行提供数据与资金,其客观性备受质疑。
此外,个人的成就若得到外国人认可,便如同获得至高荣誉。
反观国内专家,常被戏称为“砖家”。
无论是养生、经济还是教育领域的专家。
都难免遭遇质疑与调侃,仿佛他们的言论总难以服众。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专家不说人话,但不能全盘否定啊。
谈及国内媒体,公众常持半信半疑态度,认为其报道过于乐观,缺乏独立批判精神。
在巴黎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遭遇的冷漠待遇尤为明显:
游泳赛场,汪顺教练与外国教练握手遭冷遇。
潘展乐主动示好也被忽视。
跳水赛场,全红婵与陈芋汐夺冠后,在领奖台上竟被外国选手刻意忽视,选择与其他国家选手拥抱。
这一幕幕加深了公众对媒体及外界评价复杂性的感知。
为何这些运动员对中国选手抱有敌意?
核心之一在于他们认为中国代表队违背了体育精神。
这一认知主要源自其国内媒体的报道。
从中国的视角审视,这些外媒报道常含不实之词,但外国运动员却深信不疑,进而滋生了强烈的反感。
他们明确区分了“自己人”与“他者”。
反观我国,运动员历经多次检测均证明清白,媒体也积极发声维护。
却仍有部分国人持怀疑态度,在评论区冷嘲热讽或直接否定。
这种对“自己人”身份的模糊认知,在部分国人中显得尤为突出。
当前,我们媒体的公信力面临挑战,民众的判断力也显得有所不足。
但更为严重的是,若立场出现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
存在着一批“恨国党”,他们因生活不顺,便自怨自艾,将不幸归咎于时代。
这类人视批评时代者为“自己人”。
即便是我们眼中的反对声音,在他们心中也成了同盟。
他们热衷于从外国言论中搜寻恶意的谎言,以此强化自己的偏见。
一个人究竟要沦落到何种境地,内心何等污浊不堪:
才会全盘否定自己的祖国,转而将外国人视为“同路人”。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在关键时刻,那些外国的子弹绝不会因为国籍的模糊而手下留情。
最终,当国家面临危难,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捍卫我们的:
依然是那些可能平时在网络上被误解甚至嘲讽的中国人。
最新热点毛奇本来不该成为一坨S
无锡医院风波后,隐私裸奔时代警醒苏州通报清华毕业生举报事件处理结果,缘何难以平息公众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