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棒球少年进击美国大联盟
2018年7月,伊健在南京参加一个夏季联赛。天气炎热,加上棒球在中国的受众圈子窄,观众并不算多。他的位置是投手,用伊健的话说,这个位置是队里“九个人中的王”。一场比赛能不能赢,百分之七八十要看投手的表现。
他最拿手的是滑球,通过巧妙的角度和力量控制,球会画出一道弧线向打者的外角下坠。
那天伊健表现得很好,但他依然紧张,因为美国大联盟的球探来了。
几乎每年,大联盟都会派球探到中国南京的棒球发展中心,寻找身体素质过硬、技术方面也有潜力的棒球苗子。如果签约成功,球员会去往美国训练和生活,从大联盟的“预备役”小联盟开始,一步一步往上打。不过迄今为止,中国内地只有四位球员被选上。
不可能不在意选拔结果,伊健打球九年,和他的队友们一样,早就把“去大联盟打球”当作自己的终极目标。他用余光瞥向看台,即使根本看不清球探们的神情,也知道他们正在观察这场球赛中所有人的表现。球速,他在心里默念,又投出了一球。他知道,刚才那一球的表现数据也会被测量并记录下来。
一个多月以后,伊健跟随国青队在天津集训。次日放假,大家都睡得比较晚。深夜教练发来短信问“睡了吗”,伊健没有回复,他不想让教练知道他们几个又在熬夜。过了一会儿,教练突然打来电话,说球探看上他了,问他要不要签约。
伊健的第一反应是一口答应,随后马上觉得“这不会是在忽悠我吧?”
赵伦、伊健和寇永康签约密尔沃基酿酒人球队
相较于足球、篮球,棒球在中国是一项很小众的运动。除了伊健所在的北京大成,其他成规模的棒球训练学校都很少。而他最初想学棒球,并不是被甲子园或者美国大联盟的热血击中,完全是因为羡慕堂弟在棒球学校不用学习。
那时的他同样不知道,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WBC经典赛上,中国队曾经连续两次击败中华台北队,使得当时中国内地的棒球界士气大振。
08年奥运会男子棒球,中国队击败中华台北队
事实上早在1952年至1960年,全国性棒球比赛达10场以上。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包括解放军在内的参赛队伍多达24支。1960年全国棒球分区对抗赛时,八一、海军、空军都派队参加。
不过随着冷战蔓延,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加剧,源自美国的棒球运动无声无息地被逐渐“改造”掉了,加上早期棒球在电视转播中不如足球有吸引力(在美国也不如橄榄球),于是形成了后来的局面。
2008年奥运会本应是一个转折的开始,然而自那以后,棒球却意外离开了奥运会,在数年中不再作为常规比赛项目出现。对于以奥运为主要对标的中国体育来说,这也意味着人们对这项运动的自然淡漠。
此后数年,在流行文化和日本动漫的带动下,中国部分年轻人渐渐开始观看职业棒球,国内也出现了不同级别的棒球赛事。但棒球至今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小众运动。
当然,缺少一个超级巨星,也是棒球不火的原因之一。
签约仪式结束不久,伊健回了趟老家河北廊坊,他要和家人共同庆祝自己的18岁。9岁离家去棒球学校,伊健便投身训练的世界。学校不许学生带手机,这些年他和家人联系极少。听姐姐说,妈妈在家有时会想儿子想得直抹眼泪。
伊健身上有种河北人常见的实在气质,不爱惹事,和谁都很容易相处。但到了球场上,他自己都觉得像变了一个人。只要站上投手丘,他就热血沸腾。
练球不顺利时,他会在晚上出去走走,抬头看看天,想到离家那么远,心里不太好受。他安慰自己,这些都是一个男人必要的经历。
他喜欢用“男人”定义自己,虽然他不过十八岁。在他眼里,运动员的生活与普通学生的相比有很大差别。那些学生往往大学毕业后才真正步入社会,而他十来岁就开始经历更艰辛的历练,仿佛比同龄人多活了一个人生。
同龄人的某些日常,对他来说也很稀罕,比如全家一起庆生。18岁的生日已过去些日子,但爸妈、姐姐还是齐出动,为他买来蛋糕,写上祝福:“冲击大联盟”。
去美国,进入小联盟,已是很多中国棒球手遥不可及的梦。然而从小联盟的底层往上打,最终进入大联盟,每一级都会更加艰难。听教练说,有人合同还没到期,就因为表现不好被迫离开球队。而且在小联盟里,所有事情都得靠自己,不做力量,不练丢球,也没人管,因为要争夺并珍惜上场机会的人太多。
伊健看着生日蛋糕上的祝福,知道这个梦想依然很遥远和艰难。看着餐桌上妈妈高兴到落泪的笑脸,他想起教练说过的一句话:棒球很像一个人的人生,从本垒出发,然后到达一垒、二垒、三垒,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家,无论这中间有多么艰难,最终总是还要回到你自己的家。
他发觉自己此刻其实就在旅程的出发点、也是未来的终点———在最重要的家人身边。但眼下他还是要离开这里。
每次启程他都会想:我是个男人,不管怎么样,我要出去闯一闯。
厂长语录
“教练,我想学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