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人如何征兵:你可能没资格当兵!

2017-02-17 眠眠 新新史海春秋

历史课本里不讲的,这里看!99%同学不知道的历史:毒害中国最大的三个皇帝/古人拉屎拿什么擦屁股/达赖和班禅的区别/古代游牧民族全解/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伊拉克人也歧视中国人/苏联政治笑话精选/古代少妇为何喜欢找和尚偷情/十二生肖为什么没有猫?

一年一度的夏秋季征兵工作又开始了,

王老师想借机跟大家聊聊古代的征兵。


当兵,又叫入伍。为啥叫入伍呢?

因为“伍”=“五”,在《周礼》中有载,“五人为伍”,

因此,“伍”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


周代征兵时,从五户人家中各抽调一名男丁,

便组成了一组最小化的团队,这个团队,又叫“队伍”。

五个士兵列成一行,就成了“行伍”,“行伍”出身就是这么来的。

再引申到后来,从军队中退役,便称为“退伍”。

 

这是有关古代征兵最古老的记载,

王老师再给大家普及普及其他的征兵方式,

以及各朝各代的军制。

 

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兵和农是不分家的。

农具就是兵器,干活时耕地,打架时抡起锄头就上。

这也没办法,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全国就那么点青铜产量,只能凑合用了。

不过呢,还是有一些制作精良的兵器和盔甲,

平时保存在公家那里,到了作战时,才会临时发放下来,

这也被称为“授甲”、“授兵”。



先秦时期


从西周起,征兵制就已经开始广泛形成了。

《诗经·秦风·无衣》中便有这么一句: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青年响应国家号召,

整理好自己的兵器和甲胄,

前赴后继,生龙活虎地参加征兵的故事。

 

也许你会好奇,他们当兵真的那么兴奋吗?

王老师认为,还真的是。

因为在当时,当兵可说是一种特权。

由于战争范围小,军队规模也相对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当兵的机会。

每家每户只能选出一人成为“正卒”,

也便是正式编制的军士,

而其他的人想当兵,就只能成为“羡卒”,

也便相当于如今的预备役。

这在《周礼·地官》中有载:“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争端四起,

各国就开始广泛征兵,甚至出现了全民皆兵的现象。

当然了,战斗力强的还是常规军队,

其他的老百姓,只能做做预备役和后勤。

所以长平之战中,

杀神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

其中有一大半都是负责物资运送的后勤。



两汉时期


到了汉代,义务兵役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然而坑爹的是,复员制度却远远没有跟上,

于是便有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奇葩制度。

汉代的征兵,还有很高的要求限制,

比如正常服兵役最低年龄一般在20岁上下。

如西汉初年时,年满17岁方可以参军,

后来又两次改为20岁和23岁。

不但年龄有限制,身高更是主要考量因素。

汉朝规定,当兵的最低身高是六尺二寸,在150厘米左右。

这个身高,基本也接近当时男子的标准身高了。

所以可以想象一下身高九尺的关羽,

简直就是巨人一般的存在。。。


到了东汉末期,三国纷争,

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

曹操一次便“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

吴国还迫使山越人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两晋南北朝时期


从这个时期开始,征兵进入了新的阶段,

被称为府兵制,也叫军户制。

所谓军户制,就是指将军籍与民籍分开,

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都要负责选出人当兵,

好处是不用纳税,

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

南朝时著名的“北府军”,

就是府兵制中战斗力最强的存在。

这些由北方流落到江南的人口,

由于作战本能强大,世世代代都被选为精兵。

府兵制的优点在于兵农合一,

大伙儿平时搞搞生产,战争来临时扛枪打仗,

既节约了政府的军费开支,

又避免了征兵制对农民的负担。



隋唐时期


这个时期中,主要的征兵手段依然是军户制。

但是募兵制也逐渐开始使用。

所谓募兵制,其实就是“雇佣军”。

这种寻找兵源的办法,称为“选募”,

响应招募的军士,被称为“募士”,

所换得的报酬称为“赏值”、“赐钱”。

募兵制给社会底层和罪犯提供了从军的机会。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因为是花钱选拔出来的,

募兵在体格、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征招来的义务兵。

他们往往被编入警卫营或突击队、敢死队。

 

两宋时期


宋代时期,募兵制在宋太祖手中发扬光大。

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目的是不再出过去的藩镇割据局面,

防止有武将像他自己这样夺得政权,

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

特别是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

 

在宋代,为了防止士兵逃跑,

必须给当兵的进行“黵面”,

所谓“黵面”,就是在脸上刺字,

和惩罚犯人的方式相似。

据《宋史·兵志七》记载:

“唐末,士卒疲于征役,多亡命者,梁祖令诸军悉黵面为字,以识军号。”

宋仁宗时,一般在兵士的脸上刺“××指挥”,

以此来识别军士隶属的部队番号。

只有黵面之后,新兵才能拿到相应的报酬“衣屦、缗钱”,称为“招刺利物”。

著名的将领狄青被称为“面涅将军”,

就因为当年入伍时被黵面,

所以后来他习惯于用一个铁面具遮住自己的脸孔。

 


在北宋时,除了募兵制外,

王安石在其著名的熙宁变法中,

还提到过一种保甲法,也便是民兵制。

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

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

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

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这和现代社会的民兵制不谋而合,

只可惜没有被广泛推行。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选择士兵的标准更加严格。

赵匡胤在征募兵力时,

从军中选出一些身材健壮的,称为“兵样”,

也就是当兵的样本,把他们送到各地,

作为征兵时的参照标准。

后来,大约是嫌这方法太麻烦,

就改用“木梃”代替兵样。

所谓“木梃”,就是刻有尺寸的木棍,也叫“等杖”,

用来在各地新兵体检时测量身高。

除了身高,征兵时对体型也很在意。

据宋张舜民《画墁录》记载:

“(宋)太祖招军格,不全取长人,

要琵琶腿,车轴身,取多力。”

琵琶腿车轴身,就是指下身粗壮,行军有力。

 

元明时期


明朝时期,将元代的军户制发扬光大,

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创立了著名的“卫所制”。

明洪武十七年,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

所谓“卫所制”,是以五千六百人为卫,

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

卫所制的兵籍是世袭的,

没有朝廷恩准,不得随便更换户籍或脱免。

如果某个军户不幸全家都丧生了,

就要到其原籍所在地,勾取其族人顶充,这就是所谓“勾军”。

到了嘉靖时期,由于边患严重急需兵力,

朝廷才将卫所制改回到募兵制。

朝廷将兵权下放于将领,于是便出现戚继光的“戚家军”。



清代时期


有清一代,最有名的军制便是“八旗制”了,

这也是是清朝划分人口、行政区和军区的重要制度。

清代时,把满洲人分为八组,称为旗,

起源于女真人的射猎组织牛彔额真。

每旗各供养一支军队,并于行政上分开管理。

正式的八旗制,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并一举统一了女真各族。

满蒙帝国成形后,八旗军被视为精锐,

其余士兵则并入常备军,称为绿营。

旗人身份可以世袭,享受私田和长俸。

清朝初期的八旗军,战斗力非常强悍,

然而到了清朝中期,由于疏于操练,

八旗军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作战的主力,逐渐变为以湘军、淮军等地方军队为主。

征兵还有很多故事。

以后慢慢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