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希望为广州培育“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 |“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大学校长访谈之一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自古以来,大学与城市之间,就有着天然的共生性。城市为大学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与丰富的物质支撑,大学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知识、人才,并赋予城市独特的个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与城市如何在全球竞争中良性互动、共谋发展?
为探索大学与城市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方法和路径,助力广州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实现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建设总目标,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组织《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南风窗》等媒体开展“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大学校长访谈”活动。
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策划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高校校长访谈”系列今天开始推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校长,将谈他们心目中的“世界城市”与“一流大学”的标准,并为广州的发展提出富有创见的思考。
作为全国顶尖的高校之一,中山大学是广州地区最负盛名的大学。“大学与城市”活动的第一期就是推出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的访谈。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和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主席曾伟玉对话交流
中大是如何自身定位的?
中大校长罗俊怎么看待这个话题?
专访中山大学校长 罗俊
谈气质:中大彰显岭南文化特质
论人才:中大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学生
求突破:新校区补工科短板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的厚实基础,岭南文化的滋养成就了今天的中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如是说。他认为,广州吸引人才的最大优势,恰恰来自于岭南文化:创新、务实、包容、有领袖风范。
罗俊同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潮流下,中大依旧强调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希望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学生。“培养‘人’是大学最根本的职责,人才输出也是大学对于一座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
罗俊认为,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是同步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学必将以相同的步伐,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作为一名校长,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谋篇布局。罗俊表示,中大“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符合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潮流。
第一部分:谈大学与城市的关系
记者:在您看来,大学是如何支撑城市的发展的?
罗俊:大学与城市是一体的,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相互支撑。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想,一个城市重视大学,是因为这个城市站得高,看得远,否则的话,难以对大学有这样的支持和理解。大学有产出,它最大的产出是人才输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是大学最根本的职责,也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和办学方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师,他们可以做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将高水平的技术输出到社会,输出到市场,这就是“研究型”的大学。研究型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会伴随研究成果的输出。研究型大学与普通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普通的大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而研究型的大学除了通常意义的知识传授外,还要注重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人才。
总的来说,大学对于城市的贡献,人才输出是首位,其次是技术输出、技术转移,最后还有科研平台的输出。
记者:大学又是如何因城市而盛的?
罗俊:中山大学的文化是很有特质的,处处彰显出岭南文化的特质。广州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中山大学虽然只有近百年历史,但它浸润在岭南文化中。文化的滋养成就了今天的中大。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大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个地方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是同步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你只要不掉队,就会以相同的步伐前进。大家很关注校长怎样带领一个学校前进,实际上,从整体看,现在各个高校都发展得不错。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国家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国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大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其责任就在于如何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来推动大学的发展。
第二部分:谈人才培养与集聚
中大培养人才的目标: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
记者:罗校长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校长。您提出,中大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现在的社会变得越来越物质化,大学也难以在这股潮流中幸免。中大如何进行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教育,让学生保持对价值的敬畏之心?
罗俊:孙中山先生建校的时候就说,培养人才首先要立德。现在我们的党和国家要求,培养人才要又红又专,所以我们提出了“德才兼备”的目标。
领袖气质,说的是一种担当、一种气概。这么多年来,中大既培养了一大批党的干部,也培养了许多在不同领域做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希望为国、为家、为社会付出的精神,这种担当精神就是领袖气质。
家国情怀,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站得更高,从一个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上三点,是中大培养人的内核,是国家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作为校长,我内心看重的精神的表述。我希望新一代的中大青年学生,都能被培养成为这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叫被培养,还有一部分叫自我塑造。我认为,一个人到这个世界来走一遭,在有限的人生内,就应该去做对这个社会发展、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事情。哪怕能为国家和民族留下来一丁点有用的东西,就此生无憾了,这就是一种情怀。
我们这一代人是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我个人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我们这一代人,更多谈论的是对社会的热爱,对党的忠诚。我们如此坚定,是因为我们亲身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发展进步的过程。
谈广州的人才聚集优势
记者:您认为,广州目前对人才和资源富集的优势在哪里?
罗俊:(笑)广州的优势不仅仅在于空气好。我认为广州最大的优势是文化,也就是通常讲的岭南文化。
我来了中大后,很认真地去领悟、理解岭南文化是什么:
岭南文化首先就是英雄文化、领袖文化,因为广州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大、最好,做到极致。第二,岭南文化是创新文化,广州人敢为天下先,敢吃第一只螃蟹,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第三是务实文化。到广州来,只要有本事,就能扎根;如果没有本事,大家也客客气气,但也很难留下来。广州能吸引人才,能让优秀的人才在这里扎根,得益于这里务实的文化。第四是包容文化。你到这里来,什么新的想法都会被接纳,这也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一点。
我认为广州最大的优势,就是来源于这种文化,正因为这样的文化,人才来了便能有发展空间,能融入社会,能过得舒心,大家都尊重你的才干和能力。
当然,广州还有其他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好的空气,优惠的政策等等。广州现在一些大手笔的投入,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方面,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布局、蓝图,都是高层次人才很看重的,大家都看到了广州的新变化。
第三部分:谈高校建设
谈学科建设、学术精神
记者:中大在学科建设上有哪些优势?对于做学术,您本人有什么看法可以分享?
罗俊:中山大学的学科整体水平有非常不错的沉淀和基础,文理是优势学科,医学是强势学科。经过一轮调整,学校总体学科布局更加合理,不仅确立了前面提到的“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还树立了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的“三大”建设的基本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今年我们进入ESI前1%的学科有18个,排名全国并列第二,当然,我们更关注的是,希望有更多学科进入前1‰。总而言之,我们的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对于做学术,我认为有一句话可以表达我的观点,我刚来中大的时候,在工作会议上也讲过这句话,就是:所谓好教授,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所谓名教授,就是一辈子做成了一件事。
谈中大的发展蓝图
记者:一座城市因为资源禀赋、产业政策等原因,可以在经济上迅速崛起,而大学的地位格局却很难发生大的变化。中大如何打破格局去进步?您希望中大在国内高校的第一梯队里,可以到达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罗俊:大学是要讲究积淀的,不能太功利。我常说,看一个大学,前后各看100年。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能只看眼前的一点点利益,要从大学的历史地位,去谋划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作为大学的领导班子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打破格局去进步?大学的格局真正要打破,还是要靠理念,靠眼光,要长远规划。如果我们因循守旧,就会错失机会;如果我们能抓住机会,就能进步;如果我们能创造机会,就能完成一次历史飞跃。中山大学在珠三角地区“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符合区域发展的潮流,这就是大格局,也叫战略眼光。如果我们每天应付日常事务,现阶段大家可能会比较满意,但回过头来看,这个大学的进步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更多考虑的是谋篇布局。
如何谋篇布局?第一是找方向。比如说,中山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但其实工科是短板,我们在深圳校区办学,补的就是工科的短板。第二是找人,如果找不到足够的人、合适的人,就很难发展,所以在人才表彰会上,我说,大学的发展,在于人才;大学的未来,取决于人才;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是在于人才。第三是找钱,广东的地方支持力度很大,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所谓排名,本质上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走,自然就会到那个位置。就像下一盘棋,等它出现效果的时候,人家已经不能再追赶。
广州市社科联副巡视员杨长明、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杨宗元,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黄毅、校长办公室主任唐锐以及中大党委宣传部、校长办公室、市社科联相关干部也参加了访谈活动。
记者:广州日报 罗桦琳
摄影:杨耀烨
通讯员:张团燕、黄毅、蔡珊珊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