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郁土:论山西人

郁 土 郁土 2024-02-05


 

有道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但说起山西人,还是不能不提提“当年的勇”。想当年,在三晋大地上,叱咤着多少英雄豪杰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身上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大气与霸气,战国七雄有三雄诞生在这块热土上,赵、韩、魏三国之争强好胜,不逊于任何人;到了清末,称雄全国的山西票号,则展示了晋人精明强干的一面;民国时阎锡山统治山西,修建窄轨铁路,不容中央军染指,又显示了山西人保守的一面……凡此等等,随着时光的流逝,均沉浸在这块土地上。今日之山西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拥有这些气质。

提起山西人,恐怕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一掷千金的煤老板。他们在京沪购买豪宅,在国外购买奢侈品,其出手之阔绰,令人瞠目结舌。但这些人少之又少的,根本不足以代表山西人。真正的山西人,应该是那些种地的、打工的与工薪阶层的山西人。那么,这些人身上又有哪些共同点呢?

记得一九九八年离开山西前,冯厚辅老师对我说:“山西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奴性太重。”冯老师是四川人,在武汉读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工作,他的话虽刺耳,却自有其道理。

可山西人怎么就变得奴性重了呢?山西人的斗争精神应该是很强的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是《诗经·魏风·硕鼠》中的诗句,正是诞生在晋南的一首民歌。从中可看出底层民众强烈的斗争精神。可几千年下来,“逝将去女”的精神不知哪里去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隔山与河北为邻;北边与内蒙接壤,西边与南边则隔着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这种襟山带河的地理优势,外加资源丰富、旱涝保收,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业,也造成了山西人小富即安、不愿冒险的性格特点。我的祖籍在山东泰安府,爷爷的爷爷带着一家老小逃荒来到山西,刚来时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全家人起早贪黑,靠着自己的双手,买了地,盖了房,因为这些,解放后居然被划成了上中农。改革开放后,叔叔辞职办起了铁厂。鼎盛时期,全县一百三十多座铁厂,十之七八为山东人所办,当地人所办的仅占十之一二。由山东移民的闯劲,更反衬出当地人的保守与自满。当然,这些山东人也早已变成了山西人。

六爷爷卫校毕业后随大军南下,在黄石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到了中国的镍都——甘肃金昌工作。七十年代末,排行第五的爷爷去看他,回来感叹六爷爷他们那里生活条件之好——苹果、梨整篓买,鸡蛋整箱买,手表、收音机、缝纫机家家户户不稀奇,而这些,别说在晋南农村,就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恐怕也达不到。在那里工作的人来自全国各地,独独山西人最少。六爷爷感叹:“山西人就是穷死,也不愿迈出家门一步。”

有道是“人挪活,树挪死”,但一个人,非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离开家乡半步。温州人之所以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是因为当地自然条件恶劣,不得不往外发展。山东人之所以闯关东,是因为遭到饥荒,不外逃就要活活饿死!四川、河南外出打工的人之所以多,是因为那里人多地少,靠土地已养活不了那么多人。相比较起来,山西自然条件不错,可以说是旱涝保收,煤炭资源丰富,人口又不算太多,故而身上的惰性也就较其他省市的人为重。

惰性大,忍耐力强,反过来就容易滋长官员的贪腐与霸道,往还反复,就容易形成冯老师说的“奴性重”。

刚毕业那几年,我在晋东南师专中文系工作,系主任是东北人,北大中文系毕业。他说,那一年北大分来山西五人,山西大学一个也不要,无奈,他们就分散到了全省各地。山西大学只要留校的,不要名校的,所以,建于一九O二年的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的山西大学,今天连211工程也没进去,提起“山大”,人们会以为是山东大学。保守的代价不可谓不大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承载着几千年厚重历史的三晋大地,养育出了能够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但却小富即安、保守内敛、不失精明之性格特点的山西人。而放眼世界,今日之深圳,一百年前之上海,以及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无不是海纳百川,敞开胸怀,广揽贤才,在接纳的基础上,慢慢融合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那就是积极开放、锐意进取、包容性强的群体性格特点。

                                    OO年七月廿五日上午


补记:今日过旧书摊,购民国二十九年二月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编纂者:屠思聪、王振),在《分省志》“山西省”的“人文地理”“民俗”小节之“性俗”条对山西人有如下描述:

晋省古为唐、虞、夏邦畿之地,人民性俗,夙以美善著称;雍容温和之风度,勤俭质朴之淳风,至今未泯。惟至其极,则柔懦而少刚劲,无发扬蹈厉敌忾同胞之气概,未免美中不足。以性情温和,故长于经商理财;往日各省汇兑银号,类多晋人所经营;今是业虽日就衰落,然晋人实犹握北部诸省及蒙、新等处之商权。以俗尚勤俭,故多能储蓄致富;乡村勤劳之夫,窖藏累累,坐拥巨万之家,布袍已足。惟建筑独不惜奢费……

此为编者当时对山西人性格方面所作的考察与总结,特附记于此,以便读者对比阅读。

                                                                         O一一年七月十一日下午

又:《汉书·地理志下》亦言,“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吴扎闻唐之歌,曰:”思深哉!甚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朱熹评《诗经·唐风》云:“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诗集传》)。今日聊摘此两条,以为对山西人评价之参考耳。

                                            O一三元月七日上午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地理大势论》(1902年)一文中这些写道:
   
山西,故三晋也,夙边胡,践掠最数,故其俗坚忍而好蓄藏,至今犹能以商豪于国中。然朴塞固陋,今犹有穴居者。(《饮冰室文集类编》下《地理》)

O一三年九月十六日上午

(此文收入《布袋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郁土:论山西人

郁 土 郁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