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风景中的宝塔,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之美
塔是中国土地上最有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
一个游客已游历中国多日,深入内地,非常了解中国建筑的多样性,但当他看到那些或与其他建筑相互映衬,或独自矗立自成格局的塔型建筑后,仍会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在城市或是人口较多的乡镇,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景观中一般会有好几座塔。它们通常以塔群的形式出现,但绝少会相邻而建——哪怕是在大城市里也仅有三四座塔,或远或近地围绕着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区。它们的选址都经过精心安排,意义非凡。
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塔融入了城市的景观,站在塔上往外看也许不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美妙,但如果人们将塔放入整个景观中,就能发现它与景观的内在联系。
这些塔从18世纪末起被欧洲人称为“寺塔”,自此这个名称在欧洲渐渐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即使是习惯简单称它为“高塔”的法国人,也开始使用“寺塔”这个称呼。
“寺塔”一词并非来源于汉语,而是个来源于梵语的舶来词,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是源于中文中特指某种塔型建筑的称呼。中文把这种我们现在称作“寺塔”的建筑总称为“宝塔”,意为:存放珍宝的塔。
仅仅由宝塔名字的意义我们就能窥见塔与宗教,或者说塔与佛教建筑之间的紧密关系。
宝塔的设计中包含的佛像和象征元素、宝塔与佛教寺院及大殿的紧密联系、与佛教相关的中国文学典籍、大量艺术作品及编年史中对宝塔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发展的详尽阐述,都证明了宝塔与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代表着佛教教义,并以塔的高耸形状尽可能地将佛教的影响传播到远近各处。因此,西方人把它理解为佛法世界的灯塔不无道理。
▲山东灵岩寺宝塔。
宝塔一般建造于山峦之中,与周围风景相互映衬,这符合道家及风水学对自然及其力量的观点。紧接而来的却是这些引人注目的佛塔与中国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曾发生多次灭佛运动,导致了一些宝塔建造受阻,使宝塔的数量得到了控制。
另一方面,佛教与中国传统观念不得不相互适应,和平共处,在建造宝塔时吸纳了道教的思想——自然的和谐美与其内在的活力,并成功通过建造佛塔加强和美化了这种思想。
▲浙江杭州灵隐谷中的理公石塔。
重新发展的佛教教义甚至提出了建造宝塔的完善理论基础:把世界严格划分,每个部分都互为比喻,互为映照,通过艺术象征表现出来。
但是,道教为了与之竞争并发展和稳固自身,则用在景观上非常显眼的宝塔作为自身风水体系的基础,使宝塔在此过程中失去了佛教的意义,仅保留了风水方面的作用。
很显然,佛教与道教之争及两者在建筑领域上的同化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与之对应的,中国的宝塔风景也随之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地发展着。
▲陕西西安府大雁塔,1906年摄于大慈恩寺。宝塔共七层,高六十米。
隋朝以前,人们间或能听闻某地在修建大型宝塔,这些宝塔通常是佛教建筑,至于它们与景观的联系还无人在意。直到唐朝,宝塔才被视作景观的一部分。
在公元8世纪,绘画中已有宝塔入景,更重要的是,大量诗文也把宝塔和山水景观联系在一起。
宋朝的宝塔不仅成为绘画、文学和诗歌的主题,还被用在神秘的卜算预言中,例如解梦、志怪传奇等故事中都出现了塔。
发展到明朝,宝塔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宝塔的身影在景观中随处可见,在绘画、雕塑和无数其他艺术作品中也都成为了常见的主题。自此直至清朝,宝塔都是景观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END -
供稿、供图:中国画报出版社
编辑:袁帆
RECOMMEND
推荐阅读
荐书 | 跨越千年,跟着唐诗名画去旅行荐书丨不朽的美:古诗词英译的“辞海”之书
荐书丨一本书带你成为真正的巧克力“美食家”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天猫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