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村名溯源/后青村:依千年古寺得村名,出文武贤良振家风!

林鹏飞 林氏家风 2019-05-06

        近日,一则“林冠竹养女、日本遗孤回昌邑后青村祭拜养父母”的报道,引发无数人的关注,并刷爆了朋友圈。在这里,我谨代表林氏族人感谢诸多媒体和微信平台的报道及转载,谢谢你们的大力支持!那么,后青村是一个怎么样的村子,它的名字是怎么得来,又有哪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就和您一起来走近它,拨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在距离昌邑城北约17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因其人杰地灵,且历代涌现诸多文武贤达,素有“文武贤良桑梓地,钟灵毓秀风水居”的美誉,这就是后青村。根据清康熙辛未年编修的《林氏宗谱》以及部分文献史料记载,该村于大明洪武初年立村,原名青乡庄,因村北有千年古寺--青乡大寺而得名,并无所谓“林家庄”一说。

明代以前,有土著户林姓世居此地。到了明朝初年,受大移民的影响,另一支林姓族人由始迁祖 林贵携妻带子,从原籍济南府武定州阳信县桑埜树出发,先迁至昌邑县居信乡之门八镇(今柳疃镇门八村)落脚,又迁至青阜社之青乡庄,因有土著户林姓庠生,始迁祖 林贵考虑到同属一姓,且生活所迫便依以为宗,自领一支,以此定居。所以,青乡《林氏宗谱》共为两部,一部为土著林氏所有,一部为现居林氏所存。后来土著林姓繁衍渐衰,族人闯关东全部迁居东北。而现居林氏这一支族人,瓜瓞绵绵,枝繁叶茂,繁衍至今已22世,除部分族人闯关东迁居东北外,其余族人分布在柳疃后青村、柳疃河崖村、石埠前柳杭村、丈岭东下坡村等地,以后青林氏为宗源。

自明朝中期至建国前后,村内其他姓氏还有于、咸、芦、王、范、许、马、谭、孟等,但由于历史变迁等因素影响,目前除林姓外,仅有王、谭、孟三姓族人居住此地,繁衍生息。(载于《后青村志稿(卷一)》)

在村北曾坐落一座古寺,名曰“青乡大寺”,号“崇兴院”,俗称“北大寺”。根据寺内碑帖记载,它始建于南北朝大定年间,迄今达千余年之久。历代曾多次修缮,尤以宋明两朝为最盛,原有宋碑和明碑数块传世。

据村里老人所述,相传以前有寺内方丈募筹修寺善款,将文书缘薄镌刻于木板之上,上题“清香”二字,众人不解其意。后来,寺院香火逐渐旺盛,名气也越来越大,百姓尊其为“清香寺”,后逐渐演化为“青乡寺”。后有林氏族人迁居此地,以此定村名为“青乡庄”。由于寺庙建筑宏大,故称“青乡大寺”,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据老人回忆及文献记载,该寺建筑宏伟,规模较大,约占地1800平方米,另有庙产十余亩,名驰四海。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正面塑有如来,弥勒,弥陀佛像,背面塑有倒坐观音。东配殿塑有十八罗汉,西配殿塑有三官神像。院内有钟鼓楼及宋明碑,并有东西廊坊。山门外,左右塑有两大金刚(载于《后青村志稿》)。农历四月初八是香火之日,赶庙会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寺内所居和尚众多,即使到了民国中后期,尚有十余名和尚居住(载于《87版昌邑县志》)。最后一次修缮,是由十五世祖 林冠英发起。由于时局影响,于1947年被迫拆毁,至此,千年古寺不复存在。

明朝初期,有孙姓迁至青乡庄南,而立为孙家庄。因两村相邻,后有名胜青乡大寺,两姓族人为争“青乡”矛盾不休。直到1944年,为共同抗日、利于行政,经中共昌北地下党委成员于泽泉同志协调,分为後青鄉村、前青鄉村,两村合称“青乡”,在后来的众多资料中,也以“青乡村”为名。建国以后,国家开始推行简体字,遂简化为后青村。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明的民俗家风、良好的宜居环境地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几辈人的成长。后青村历来所处风水宝地,一条小龙河蜿蜒贯穿于村中,曾有地理学家前来勘测,赞叹不已。在村中心林氏祠堂处有一浅湾,梅雨时节村中各家积水源源不断流入其中,因水为财,故称其为“钱湾”。据老人所传,小龙河西还有一穴风水宝地,时有南方风水师路过此地,见一黄牛卧眠于此,近前细看黄牛不见,故而称奇,从那以后称其为“牛眠吉地”。在小龙河西还有一眼水井,俗称“西井”,宛如“龙眼”,且井水清澈甘甜,滋养了附近村民,时建国初期有徐州部队驻防北海,子弟兵近取其水自给自足,并帮助附近百姓挑水干活,与百姓和谐相处,成就了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

(网络配图),家族中曾世传“大明宣德炉”,据传为大明皇帝御赐七世祖 武进士林国柱,现已迷失,尤为可惜

俗话说:“大河拐弯,必出大官”。在后青村历代林氏族人中,不乏文武贤达能者辈出,明清时期的武进士、武举人、郡武庠生、岁进士、邑庠生、邑禀生、文林郎、乡饮宾、有名塾师等不计其数,民国至建国后期的少将、正副师职干部、团级干部、营级干部及地方党委书记等不胜枚举,亦涌现出了大明忠烈、抗日英烈、抗战英豪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旌表节孝、例赠孺人的林门贞节女(仅光绪版昌邑县志就载有5人),有治家有道、五世同堂的林门望族,有以德报怨、抚养日本遗孤的林门宗贤,还有新时期桃李满园、名载文史的昌邑名师,考研入博、考入军校的青年才俊,自主创业、奋发有为的青年先锋等等,都为我林氏一门树立了良好典范,铸就了优秀家风,缔造了乡贤文化,进一步形成了淳朴、优良、文明、和谐的村风和民风。

在历史的长河中,八世祖 林文年公在初修族谱中,铭列祖训,教化子孙,曰:“凡我族人,自今以往毋少凌长强欺弱,诸如孙犯祖讳、分门析甲,皆不可为也。况十六则中孝悌,而后即次以姻睦,苟非狂愚孰不仰承?圣天子之雅意哉!愿我族人亲其亲,长其长,笃其恩义而相爱,列其等级而不争,此兵刑不用而自为政者也。

继而,十六世祖 林泰尊公与十九世 林克贤公承前人之志,再续林氏族风为“孝友尊老先言顺,为国爱民当思清。敬老永思育恩苦,仕政长存利民心。为国当英雄干将,在家做孝子贤孙。”(前四句为克贤公所撰,后两句为泰尊公所撰)

晚辈(笔者)继承先人遗志,总结先祖世宗修身立世之道,理梳吾族家风,即:“仁爱宽容,秉持正义,以礼相待,勤学明理,孝亲尊老;与人为善,兄弟和睦,清正廉洁,尽忠报国,诚信处世。”为求其易诵朗口,言简意赅,遂归纳为:“仁、义、礼、智、孝,善、悌、廉、忠、信”。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林氏族人应敞开胸怀、放宽眼量,与其他族人一起携手并进,同心同德,再接再厉,落实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新时代乡贤文化,推动新时期乡村文明建设,把美丽的家园建设好,把优秀的家风继续传扬下去!

最后,笔者以所撰《林氏家风》卷首辞来致敬林氏先辈!


巍巍林氏,名震八方!


中华林氏流芳远,追本溯源至比干,

黄帝后裔忠肝胆,殷商少师仁为先;

历朝帝王多尊崇,古今儒士尊先贤,

御封国神千秋祀,民奉财神万代传!

河南卫辉祖庙地,谏臣极则三千年,

衍布闽粤川台浙,散居鲁苏豫湘甘。

我祖原籍阳信县,明初迁昌定居衍,

千门繁庶廿二世,瓜瓞绵绵六百年;

忠孝继世家风显,人才辈出文武全,

文出龍公进士第,武出国柱三品官。

文德立世平天下,武功安邦镇边关,

岁贡庠生龙门跃,郡庠武将荣登衔。

祖德宗功千秋在,子孝孙贤万代延,

人心凝聚家兴旺,忠烈节孝称乡贤。

再看今朝多志士,敢叫日月换新天,

勤学奋斗大业立,热血豪情报国先。

吾辈胸广展雄志,承祖遗风谱新篇,

天下林氏一家亲,同宗共祖血脉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