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学案

点击进入后台👉 小学新课程 2022-03-29

根据教育部文件,今年秋季,全国大部分中小学继续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了帮助孩子们适应新教材,「平凡老师」整理了“人教教材同步课本微课堂”,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1:

更多视频,更多的精彩,同学们可以选择观看哦!

名师课堂视频2:


知识点讲解





第18课《怀疑与学问》

一、作者简介

二、理解词义

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 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 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 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 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 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 例?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 用分析法。作者列举“三 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 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 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 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文章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从正面 阐述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


7.“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 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 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8.“古今科学……”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新的”,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 上的作用。


四、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同步教学案





18 怀疑与学问

课题

怀疑与学问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重点)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重点)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难点)

4.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重点)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它编”五编。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

读准字音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ɡ)

虚妄(wànɡ)   盲从(mánɡ)   停滞(zhì)

理解词语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因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中心论点入手,进行层层理读,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两个:(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理清课文的思路后,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品味亮点词语】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2.“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中的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3.第六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

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

【感悟精彩句子】

1.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

2.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把握文章主旨】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中为了突出论说的力度,是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三种论证方法。

2.归纳本文的主旨思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文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一个观点,做到论据确凿、对比鲜明。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论点鲜明,学生较容易掌握,本节课我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的方法,找出文章的关键所在,让学生认识到“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内容,仅作分享之用,如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初中语文资料免费领取方式】



关注“教师院公众号
发送关键词:“初中语文即可免费领取初中语文资料

↑↑↑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本课已学完!继续加油哦!💪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观看九年级全册课文在线课堂


点这里观看【全册语文在线课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