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学案

点击进入后台👉 小学新课程 2022-03-29

根据教育部文件,今年秋季,全国大部分中小学继续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了帮助孩子们适应新教材,「平凡老师」整理了“人教教材同步课本微课堂”,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1:

更多视频,更多的精彩,同学们可以选择观看哦!



知识点讲解





第23课《三顾茅庐》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

1. 犹然:仍然。

2.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8.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四、问题解疑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7.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度和真心实意。


8.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也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旷世奇才。






同步练习





23* 三顾茅庐

课题

三顾茅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重点)

2.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难点)

3.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重点)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写作背景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读准字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

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犹然(yōu)  

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miù)倾颓(tuí)  

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  

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 

鄙贱(bǐ)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大声呵斥。  拜谒:拜访谒见。犹然:仍然。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林泉: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坐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倾颓:衰败。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暗弱:昏庸懦弱。   存恤:爱惜,体恤。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顿,立刻;茅塞,比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新课导入

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一探究竟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2.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2、3):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4):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品味亮点词语】

1.“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

“拱立阶下”,刘备谦恭、求贤之状凸显。

2.玄德下拜曰:“汉室末冑、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上句中刘玄德的动作和语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刘备的“下拜”,自称“末冑”“ 愚夫”,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谦卑、求贤若渴的刘皇叔。

3.“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备安忍夺之”可见刘备弘毅宽厚的一面。

【感悟精彩句子】

1.第三段中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2.“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这句诗与文中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欲归隐,却“星落秋风五丈原”。为下文埋下伏笔,诸葛亮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3.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同时也表现出张飞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

【把握文章主旨】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

本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智慧的旷世奇才。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人物形象鲜明。

节选部分着重从刘备的动作(轻轻敲、等候、快步走进等)、神态(恭恭敬敬)等方面刻画了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和他的弘毅宽厚。而对张飞的刻画则是通过三次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粗暴和急躁的性格特点。

2.故事情节曲折。

节选部分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第三次拜谒孔明,好不容易遇到他在家里,没想到他还在睡觉,刘备只好等,孔明翻身以为是醒了,没想到又侧身睡着了,起来后更衣又花掉一个时辰。这样千呼万唤孔明才露出真容。曲折的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3.对比效果显著

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③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仿写文中刻画张飞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个性。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读这篇小说节选,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三国演义》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起,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有助于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二是从人物赏析的角度进行。通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描写方法、细节刻画等,让学生认知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的魅力。课堂的两个亮点是吸引学生兴趣之处:让学生自演人物和观看《三国演义》电视视频片段。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内容,仅作分享之用,如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初中语文资料免费领取方式】



关注“教师院公众号
发送关键词:“初中语文即可免费领取初中语文资料

↑↑↑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本课已学完!继续加油哦!💪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观看九年级全册课文在线课堂


点这里观看【全册语文在线课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