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脸书油管前大佬爆料:其实在你刷手机的背后,有无数人在盯着你.....

本文来自公众号:英国那些事儿
微信号 :hereinuk

先来算一算,在打开这篇文章之前,你今天已经花了多久在刷手机上?


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吧:


为啥我刚聊完的商品,转眼就有广告推送到我面前?

为啥社交媒体随便刷刷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为啥在网络上学习知识这么容易,但是反智的言论却越来越多?

为啥明明网络应该是更加自由的言论场,却变成了被逼站队互相谩骂的战场?



2020年9月,网飞推出了一部纪录片,名叫《The Social Dilemma》,中文翻译是《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其实在你刷手机的背后,有无数AI在盯着你..... 



这个片子的背后,都是社交网络最早期的开发者们,是Ins、FB、Google、油管、Firefox等等曾经的核心员工。


他们集体揭露,在社交网络背后,不仅仅是无数磨刀霍霍向韭菜的资本,还有他们自己开发出来的,逐渐脱离人类控制的AI……



看得我想把手机直接丢了,


正如豆瓣网友评论的:“年度最佳恐怖片”。


  1. 免费的社交网络?你我才是商品


使用各种社交网络的时候,即使我不充会员啥的,依旧可以免费刷信息,看视频.... 


看上去是免费的,然而其实,我们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被作为了商品,卖给了广告商……



我们看过的每一个视频,点赞过的所有内容,搜索过的东西,都在被社交媒体小心翼翼地监控着、记录着。


根据这些大佬的说法,他们收集的信息比这细多了:


甚至连在一张图片上看了多少时间,你发评论的心情,都是大数据的一部分。



你的年龄几许、爱好为何、收入多少,广告商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然后极其准确地在社交网络上给你投放广告。


你的爱好、性格、消费习惯,那才是真金白银!


2. 越上瘾,越值钱


在免费提供服务的同时,很多APP的目标,就是让你花在他们上的时间,越长越好,越上瘾越好。 


因此,他们在挖空心思的让你上瘾。 


即使是APP上的最小的一个功能,都是精心考虑,故意让你上瘾的设计……


比如说 下拉刷新 ,是所有社交网络最普通不过的功能了,每次下拉,就有新的随机内容就出现在了屏幕上,让人充满了期待。


在心理学上,这个刷屏行为叫做“正积极强化”,听起来既“正面”,又“积极”。



实际上,下拉刷新的灵感来源,就是赌博用的老虎机:


——拉下控制杆,你就有可能中奖,每一次的拉动,数字全都不同


——拉下页面,可能就会看到你感兴趣的东西,每次刷新,出来的内容都不一样


不能说是极其相似,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好嘛,这是直接对准了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的赌性……



还有另一个例子,就是显示“对方正在输入...”


我们在对话时,都期望对方可以很快回复,但传统的短信和邮件,发送后不会盯着它,该干啥干啥去——直到网络足够发达以后,才有了这个功能。



当你看到对方在回复你的过程,肯定不会直接关掉APP放一边,而是一直盯着屏幕期待ta的回信。


叮咚,于是你在这个app上花的注意力,又不知不觉成功增加了几秒。


这也是被刻意设计出来,增加我们对APP关注的……


点赞、分享、心情等等功能,全都是为此开发的。



即使是开发了这些软件,特别清楚自己产品成瘾魔力的工程师也承认,这种瘾,他们自己都很难戒掉。



3. 你的想法,可能是AI帮你决定的


光是让你上瘾,工程师们还不满足。


不光要让你每次刷出来新东西,这些新东西还最好都是你感兴趣的。


于是我们大家都特别熟悉的“推荐算法”就这样诞生了。



大部分人都觉得这种算法看起来没什么不好的,推荐我们看喜欢的东西,除了浪费点时间,能有啥毛病?


纪录片告诉我们,毛病大了!这些AI算法,它们不仅有自我意识,还能飞快地学习成长……


并且会针对你的性格弱点,给你灌输想法!



在纪录片中,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联想搜索。


如果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的Google搜索框中输入“气候变化是”,你会发现后面的联想词完全不同:


有的是“气候变化是最大的威胁”,有的则是“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



怎么来的?算法根据当地人们的搜索历史,再结合你平时看的东西,自动推荐了它觉得你最会点开的词条。

如果大数据知道你是个怀疑论者,算法就先告诉你,气候变化就是骗局,快来看我这里有这些证据……


反过来如果大数据告诉算法你是个环保主义者,那它就疯狂地向你推荐气候变化的危害……



对于任何新的消息,在你还没形成思考的时候,算法就在一开始帮你决定了倾向。


随着你看相关内容的增多,AI会进一步学习,在你每次下拉刷新的时候,推送符合你观点的内容,你越看越认同,不断强化观点……


洗脑就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互联网上消息真假难辨,其中有一则阴谋论的谣言流传甚广:


希拉里和民主党精英们在华盛顿一家披萨店的地下室,经营儿童性交易,每卖一个披萨,就有一个儿童被贩卖。


Hmmm,怎么想都觉得这消息不太靠谱,但是超级智能的脸书算法,把“披萨门”新闻,精准推送给了阴谋论者和川普的支持者,结果信的人越来越多。


最后居然有人为了“解救儿童”,持枪抢劫了这家披萨店。



而事实上那个披萨店连地下室都没有!


“新冠不存在”、“新冠来源于5G信号塔”的言论能被转发百万次,都有推荐算法打造信息茧房的身影。


所以这些反智言论,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有市场,算法算到我们的弱点,全自动精准坑人这谁受得了啊……


而这一切,开发了算法的工程师们都没插手,只是AI在做它们被要求做的事而已——增加浏览和关注。


4.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想看的,还有可能是别人想让你看的。 


好了,于是乎,AI已经知道你喜欢看什么了。 

比如某人喜欢看谣言,AI就会给他多推谣言。某人喜欢看阴谋论,AI就会给他多推阴谋论。 


看似好像都是AI的自动推荐....


但是...


如果这样的推荐中,混杂了人为的故意推荐呢? 


当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散播一颗谣言的种子,推荐算法就能助纣为虐,将它扩大成一场灾难……


2018年缅甸,一条“少数族裔强奸佛教徒女孩”的假新闻,在数天内毫无阻拦地在脸书上传遍缅甸全国。



最初看到这条新闻的,是缅甸土生土长,一直对移民而来的少数群体有着敌意的人。


于是消息在人群中迅速扩散,脸书的算法帮助它的传播越来越大,从网络声讨,逐渐变成了线下攻击。


因为这一条谣言,缅甸人与罗兴亚族微妙的平衡被一夕打破,一场声势浩大的针对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最终演变成了屠杀、烧村,甚至发生了违反人道主义的大规模强奸和其它严重犯罪行为。


操纵性言论,因为脸书的广告,可以精准投放到容易被操纵的人群,并且迅速通过算法在圈子中扩散。



这十年里很多国家的选举,背后都有脸书的身影,人人纷纷指控脸书在其中暗戳戳操纵着选民的思想。


最出名的就是2016年美国大选,脸书被曝出,5000万美国用户资料被窃取用于数据分析,预测他们的政治倾向,进行精准的新闻投放,疯狂洗脑。



5. 对抗科技带来的危机,只有驯服科技

——“要改变这一切,能实现么?”“不得不实现”


整个片子看下来,把社交网络带来的负面解释得是清清楚楚。


如果再不限制行业巨头和推荐算法,任它为所欲为,人类社会将走到分裂的边缘。


在纪录片中出现的这些人,都是社交网络的最初创造者,在意识到社交网络的道德困境后,选择抽身而退,思考如何止损。



这些大佬们在影片最后,给出了一个相对靠谱的解决办法:


政府立法监督,依靠公权力,限制对于互联网科技的滥用。



因为资本必然是逐利的,在这个以“人”为货品的市场上,不可能寄托于资本拥有道德,自我约束。



就拿汽车举例。


最早人们在发明汽车的时候,只是为了让人们的交通可以更加快速,没有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但当科技带给人便利的同时,桎梏的负面效果也会逐渐暴露,总要找到改进它、限制它的方法,让科技更安全地为人类服务。



今年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批评了“大数据杀熟”行为,认定利用算法,根据用户画像进行价格歧视,是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需要完善法规的控制。


这是人类尝试限制算法的使用,让科技可以被安全应用的有效措施。


所以说啊,人类还是要在科技面前始终要留一点清醒,把安全放在首位,别让本该服务于人类的科技,变成束缚我们的枷锁。



今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这样一条视频,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讲述了人们应该如何对待科技的态度。


影片的一开始,有一男一女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中,赏景的赏景,冲浪的冲浪。



就在我以为两个人会有什么美好的相遇,结果镜头一转,居然两个人是戴着VR设备一起躺在床上?!



诶说真的,这比俩人躺床上各自玩手机还过分,实在是有点浪费了这良辰美景枕边人。



虚拟现实的世界,像极了社交网络,营造出的是我们想看到的样子,被科技的假象束缚的人,却忘了看看身边真实的人和感情。


影片中的男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用望远镜看向窗外,远处有一座形状奇怪的岛屿——岛的形状,像极了男男女女之间的生命大和谐(真不是我污)。



于是他叫醒了女孩,开启了一场冲破科技桎梏,反过来利用安全科技寻找自我的冒险。



具体的影片戳这里来看:


  完整未删减版


正在我觉得片子有点意识流的时候,才发现这个片子,是沃尔沃XC40和杜蕾斯001合作拍出来的概念片。



啊这!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广告联动呢!


毕竟不管是杜蕾斯还是沃尔沃,都是各自领域里“安全科技”的标杆,跨这么大一个行业搞到一起去,确实有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当带着这个背景再去看这个有点意识流的科幻动画,好多地方真是充满了暗戳戳的隐喻啊。


开车和“开车”,嗐,这个不用我说,老司机都懂,不管是哪种开车,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而对于开车这件事本身,科技并不是堆得越多越好,甚至也可能成为阻碍。


具体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一分一秒都离不开手机,但开车时如果使用手机发信息看视频,注意力涣散,对于行车安全那绝对是巨大的隐患——同样,如果汽车的车机系统搞得贼花哨,还能放电影啥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开车”也是,不集中注意力可还行?莫不是你们只要二次元老公老婆?你没看见连路上出现的马啊蜜蜂啊鸟儿啊,全都是一对儿一对儿的?


但开车安全又不可能离开科技,沃尔沃一直钻研的各种主被动保护,杜蕾斯为了让感受和安全同时被照顾到,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你能开车尽兴又放心。


为了开车安全抵达,打倒拦路的机械猩猩,沃尔沃给予了他们优秀的驾驶保护,而杜蕾斯001岛的超薄保护罩则在最后冲刺关头隔离了危险,弹飞大猩猩,给男女主留足了感受彼此的空间。


感受,是一个美好的旅程,不论是路上,还是两性里。只注意开车带来的快感可不行,我们还需要更强大的保护,以便更近更真实地感受美好,自由探索属于彼此的世界。


正如影片所表达的那样,


只有合理又安全地使用科技,摆脱束缚,冲破阻碍,体验美好,安全探索新世界,才能达到开车的自然生命大和谐!


小编插播一条重要信息:如果微信真的在美国地区下架了,为了防止跟读者们失联,我们已经在Telegram建立了
“大纽约生活网频道”https://t.me/gnychineselife“大纽约华人华人互助群”http://t.me/gnychinese

长按二维码进入后,请点击Telegram


近期文章

知名杂志非裔女主编因攻击亚裔言论被广告商抗议!

3/16综合报道| 第93届奥斯卡提名揭晓: 赵婷再创历史 史蒂文·元有望成首位亚裔影帝

好消息!重磅新规,今日起接种中国产疫苗,赴华签证获便利,适用这三类签证!

夏季来临!乱摆镜子,后果不堪设想......

点击上方标题阅读推荐文章 ▲


有奖征稿:

欢迎投稿!投稿请联系舒戎飛(Randi Shu),微信ID:usa001888。加微信请注明:投稿。投稿电子邮箱:gny-editor@usacmedia.com

如果此文由【大纽约生活网 GNYLife.com】独家约稿、创作,此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如果此文由本网独家整理编辑,取自网络的图片属于原作者。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编辑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微信号:NJChineseMedia。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