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伟平:浩卷大爱 甘为故乡写春秋|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6-10-19 仝志辉 爱故乡行动

点击“爱故乡公益活动
关注我们
推荐人及作者:

仝志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在社会以及各种媒体上,赵伟平的两个身份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许。他一手持枪,维护着物质家园的安宁,一手挥笔,书写着精神家园的繁荣。作为警察,他在公安战线上,曾多次立功受奖,并先后于2005年和2015年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110接处警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公安机关文艺工作成绩突出先进个人,优秀人民警察的称号当之无愧。作为作家和文化学者,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作家协会理事;他先后出版文化、文学作品十余部,其作品多次获奖;他屡屡在中央、省、市媒体上亮相,推介太行山上党平顺历史文化,被誉为平顺历史文化的代言人;他潜心挖掘研究整理平顺历史文化,积极倡导保护发展,著书立说,又是当地人和文化圈里公认的“活字典”和“文化学者”。
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对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
痴情故土 铁笔华章传承平顺历史文化
 赵伟平,1958年11月出生在太行山浊漳河畔的山西省平顺县东庄村。高中毕业后,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工人,高考恢复考取了山西省晋东南地区长治师范,毕业后担任教师,1992年参加公安工作,自修大专学业,现为平顺县警察协会主席,地域文化学者。赵伟平出生在农村,对乡村故土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村里的孩子每天在古街古巷和田野的泥土里玩耍,故乡自是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读书生涯也大多是在乡村度过的,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没有离开过生养他的村子,直到读高中时,才离开了村庄。不过也不远,高中就在离村子五公里的公社,生活气息和本村息息相通。青少年时期的赵伟平,学习成绩优秀,聪明好学,喜欢思考,在同龄人当中出类拔萃。尤其是对语文历史功课情有独钟,十四五岁时,就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和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学作品。在后来的全县民办教师会考中,他曾连续两次夺得全县语文分数第一的好成绩。因为对语文和历史的偏爱,他对故乡的历史文化特别敏感,有一种与生俱来强烈感情。1970年,村中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关帝庙被一场大火燃毁。他站在仅剩的庙宇土台前,久久地地徘徊着,小小年纪,竟有一种惋惜不舍的情愫在心中升腾。1972年,村中又一座标志性文化建筑五道爷庙被拆毁,他从学校返回村上时,搂着拆下的石柱搂了半天。1974年,村上一座闻名当地的古石桥――西平桥被掩埋,更是在他心里激起万丈波澜。他曾对当时的组织填埋者说这是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能破坏。可在当时的环境下,谁会理会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劝阻呢?面对故乡这些文化遗产的破坏消失,他虽痛心疾首,但又无可奈何。走上工作岗位后,随着对故乡了解的深入和视野的开阔,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越来越强烈。平顺县位于太行山南端的上党地区,因明嘉靖年间山西最大的农民起义爆发于此而建置,自1529年到现在建县历史不足500年,而在这其中,还有180余年处于分化状态。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块土地就已进入了历史典籍,但因分合无常,历史文化记载断续无序,相当多的时段没有形成历史链条。而且随着岁月的久远,当事者的远去、文物的消逝,这些深藏在民间的文化元素长期处于散失的状态。面对此情,赵伟平心急如焚,平顺的历史文化传承的问题使他寝食难安。百般焦虑之下,他只好把保护和传承平顺历史文化遗产的热情转到了用文字书写记载上来。他很清楚,人们追求物质欲望强烈,精神家园面临荒芜,文化遗产流失破坏严重,若不及时抢救接续,故乡的历史文化将永难接续。从那时起,他便时时潜心于平顺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接续,不停地用笔记录下这些时刻处于消失状态中的文化遗产来。为了能够留下影像资料,1981年,他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30元钱,又东拼西借了38元,托人在福建买了一台红梅牌120相机,自己学习照相技术,走到那里就把自己认为有保护价值的东西照下来,然后再洗出来,作为历史文化资料保存。几十年间,他搜集整理了数百篇平顺历史文化资料,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这些文章中,不仅有当地地域沿革建置的研究,也有传统建筑和民风民俗的珍贵记忆,更有对当地县域建置原因、正梯关和漳义关等遗址认定、本土首位共产党员确认等有争议的议题的研究辨析和订正。其中,《平顺、抗争与妥协的催生》、《走进平顺》等随笔性散文,都在《黄河》等有影响刊物上发表登载;他写的《舞鞭、为家畜们过节》、《追寻昔日的中秋》、《刮街》、《九曲黄河灯》、《三月南顶朝羲皇》、《婚嫁宴客滋味长》、《唱挡将》、《耍老拳》等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平顺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系统和丰富。尤其是通过这些文章,整理出来的民间文化节目《刮街》、《转九曲》、《唱挡将》等,都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赵伟平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和生花妙笔,记录下了平顺县的历史文化,使这些文化遗产变成了一篇篇锦绣文章,激活了平顺的历史文化记忆,为丰富和完善平顺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伟平故乡历史文化著作
主动作为 千方百计促进县域文化发展
热爱家乡不仅仅是一句深情的呼唤,更是几十年全身心的倾情奉献。在不断的自觉保护、传承、研究、记录、发展平顺历史文化实践中,赵伟平越来越感到单凭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平顺历史文化传承接续这个浩大工程的,这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多人的参与的。他在继续倾心尽力的同时,采取各种方式,为当地文化事业做着积极的努力。平顺县是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对文化的投入常常受到制约。历史上这个县曾断断续续地办过县级小报,但到后来,这个仅有的反映历史文化的平台也没有了。赵伟平和很多人曾经一直呼吁办起一本反映当地文化的刊物和报纸,来传承平顺的历史文化,但一直没有成功。2007年,赵伟平作为平顺县第七届政协委员,又联合申树凤、王旭明等委员把办报办刊作为提案提到了大会上。此后每年两会时,都要作为重点提案提出,2009年,县委政府采纳了该提案,办起了宣传当地历史文化的县报《今日平顺》、县刊《青羊山》,平顺的文化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赵伟平坚持义务为《今日平顺》写稿,为《青羊山》杂志写稿、编辑,这一报一刊成了当今平顺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抢抓机遇,率先申报传统村落和国家大文化战略接轨。赵伟平在每个场合,每个时段都在收集整理、宣传推介着平顺的历史文化,他的义举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响应。2012年在一次文化活动中,赵伟平以地域文化学者的身份,向多名全国地域文化专家介绍了平顺的传统村落资源,引起了专家的关注。此后,在当地政府和住建、文化等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他率先把自己的出生地东庄村整理申报第一批全国传统村落,一举取得成功。传统村落保护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文化抢救项目,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将会获得各种支持和帮助。东庄村的申报成功,也让一大批关心爱护传统文化的人士受到了鼓舞,平顺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珍贵,县文联主席申志强召集当地文学爱好者组成申报团队,赵伟平积极参与其中,利用节假日,奔走在乡村里,义务地为奥治、虹霓、井底、西社、上马、白杨坡等村拍摄照片,整理资料,促进了平顺县的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现平顺县已申报成功全国传统村落11个,名列山西省前茅。这项工作的开展,在客观上将平顺历史文化纳入了国家保护范围,意义重大。无私传承民间文化。赵伟平常年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不断吸收太行山漳河文化的营养,几十年来,他继承先人智慧,成为了民间伏羲祭祀大典、转九曲、耍老拳、拳响器、唱挡将、唱愿戏、刮街等十余项民俗文化的传人。为了保护和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他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三十余人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把自己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私地传授给了文化爱好者和村民,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并被发扬光大。他传习的耍老拳等民间非遗项目,多次参加展演,并走进了中央电视七台等媒体。赵伟平身为警察,工作繁忙,但他不管哪里,都始终不忘宣传传承平顺历史文化。二十多年的坚持,在人们心目中,他已成了平顺历史文化的代言人。近年来,他多次以地域文化学者的身份,走进中央电视十台《地理中国》,中央电视四台《远方的家》等栏目,走进省、市电视台,推介平顺历史文化,对平顺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还经常接受学校、机关、社会团体邀请、义务到各地讲课,解说平顺历史文化,呼吁号召人们投身平顺历史文化事业,自觉地把保护和宣传平顺历史文化作为自己对故土的回报。
在CCTV10台推介平顺历史文化
沤心沥血 卷卷大著接续平顺历史沤心沥
2016年6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年度吸收新会员名单公示,赵伟平的名字赫然在列。获悉这一消息的人纷纷向赵伟平表示祝贺,而更多的话语却是你宣传和传承接续平顺历史文化功不可没,名至实归。确实,几十年来,赵伟平用自己的全部身力和经济投入为平顺的历史文化续写着恢弘不朽的篇章。他现在已出版平顺历史文化著作十二部之多,这些著作在无声地展示着这个乡村赤子的殷殷情怀,而每一部作品里都倾注了赵伟平热爱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赵伟平1992年从警,到2005年时,平顺公安事业从低谷中奋起,终于走上了发展之路,并成为了当地一支维护社会治安的劲旅。其间很多故事感人至深,为了记录这十几年的历史,赵伟平在工作之余,奋笔疾书,整理出版了《剑啸太行》,记录下了这段战斗岁月,成为了平顺公安史上一本珍贵的史料。平顺风光优美,山青水秀,2008年旅游业走上了发展之路。为了让人们了解平顺,赵伟平又编写出了《走进平顺》宣传读本,出版了《平顺民间故事》,为前来平顺的人们洞开了一扇了解平顺的窗口。2013年,赵伟平应长治市炎帝文化协会之邀和郭存亭合著了《上党禹帝》、《上党社火》,为丰富上党地区历史文化添注了正能量。这一年赵伟平还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随笔集《天脊太行》,用优美的文字,慎密的思考,介绍了平顺的山川人文,诠释了平顺的历史变迁和评价了平顺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天脊太行》成为全方位了解平顺的经典读本。2015年,平顺县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虹霓峡》出版。赵伟平这部小说,不仅是上党地区第一部公安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平顺文化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是年10月,正值中国人民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暨抗战胜利70周年时刻,赵伟平以平顺抗战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逐虏天脊》出版,这部小说又成为了平顺抗战文化的断代史。还是在这一年,由赵伟平担任执行主编,并多数篇什由赵伟平执笔的平顺历史文化系列丛书《文明源流》、《村落华章》、《人物春秋》《民俗风韵》历经二年结稿出版,这套作为集平顺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丛书,不仅是平顺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更是一部平顺历史文化的上乘之作和百科全书。2016年6月,赵伟平撰写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武侯梨传》出版,至此,被称为劳模之乡的平顺县所拥有的四大劳模传记得以完善,这也成为了平顺历史文化中劳模文化的一大收获。赵伟平身在公安机关,工作繁忙。然而出于对故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他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挑灯夜战,黎明即起,成为了他工作的常态。特别是2015年,为了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时日里让《逐虏天脊》与读者见面,他牺牲了所有节假日,采访老战士、老民兵百余人,几次病倒,几次坚持,终于如期付梓。而《武候梨传》的采访写作则更艰巨,所有采访都是他自己驾车,利用黑夜时间到距县城20公里外的大山里羊井底村采访的,他的爱人担心他,一直坐在车里和他做伴,直到定稿结束。为了平顺历史文化的传承接续,赵伟平走遍了全县的山川古道,河流关隘、村落寺庙,艰难和奉献之举令人唏嘘。在考证豆口里大禹庙时,他和妻子冒雨爬山20多里,在太行山巅寻踪拍照,衣服淋透,相机淋坏,返下山来,找当地老乡借换了衣服,才得以返家。为了考证当年平顺县国民党政府在大山深处的遗址,他不惜驱车200多公里,辗转河南林州,深入人迹罕至的山庄考察。他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了他所挚爱的平顺文化事业。常年的下乡考察,他跑坏了自己新买的面包车,为了继续考察,他又买了一部新的越野车。为了采访书写的方便,他买下了照相机和摄像机,他所出版的书籍,大多数是自费出版的。有人问他:你自己拼命写作,自己出钱出书,你图的是个啥?赵伟平认真地回答说:“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需要铭记她的来路,当下很多幸存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时不我待啊!我只有拼尽全力抢救接续。平顺这块土地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块土地养育了我,我有责任来回报她,维护她。能为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传承做些有益的事,自己出力贴钱又算得了什么?”在赵伟平的不懈努力下,平顺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空白得到了填补,内容逐步也趋向完善丰富,很多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他十分真诚地对笔者说,为了家乡文化的传承,真希望能有一座平顺历史文化馆,如果这个馆建不成,退休后,自己将倾尽所有,那怕赁房或建一个小型的,也一定要建起来,到时把自己的心血之作和全县的历史文化成果收集起来,展示给社会,传承给后人,这也算是对家乡故土的一点回报吧。赵伟平,热爱故乡,奉献故乡,他无怨无悔!高风亮节,当代乡贤,他当之无愧!

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


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于2014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发起,前身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建设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2015年起,主要由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并联合推动全国爱故乡公益活动的开展。爱故乡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iguxiang2013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 寻找“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具体事项请“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