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回到田野,守望故乡|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拾穗者
拾穗者秉持“回到田野 守望故乡”的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本土文化的记录、研究、保护和传播,一直在为襄阳的文化遗产保护奔走、呼吁,一路走来,艰辛和困难自不必说,但由于他们对文保的挚爱和坚持,成果越来越显著,也逐渐赢得越来越多的社会支持和认同。
2005年,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背包客李秀桦、大学教师邵爱民以及摄影爱好者张玉涛共同发起成立了“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从此,他们以“回到田野,守望故乡”为宗旨,以捡拾散落在荆襄大地、汉水流域的文化遗珠为己任,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文化行走。采访,记录,测量,田野调查;摄影,摄像,素描,多重记录;发现,考证,研究,撰写成果。方式越来越多样,设备越来越精良。以此相伴,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经验越来越丰富,思路越来越明晰,信念越来越坚定。为了保护故乡的历史,留住故乡的文化,他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别人的节假日都是他们的工作日。十年来,他们几乎走遍了襄阳的山山水水,积累了大量的采访记录、图片、影像资料,出版或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他们用相机和纸笔记录着一段段历史,反映着一系列变迁,他们将一个个历史碎片变成珍珠,串成了璀璨的项链。
几年来,他们不停地行进在荆山汉水间,走访在民宅陋巷中。面对古老的街巷由大而小,由有而无,拾穗者最早背起设备,成为记录原住民的生活,留住古老建筑的光影的先行者,为城市留下了大量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张玉涛和徐信数年坚持拍摄记录历史街区的点点滴滴,他们自己掏腰包冲印照片,并把照片送给居民。他们探究老会馆,探访老字号,举办摄影展,为政府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建筑建言献策。
2007年,拾穗者借助“中国记忆网”筹集资金,修缮、保护陈老巷部分建筑,是修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具有标本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并作为“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模式示范项目”而进京参展。
老河口木版年画艺人陈义文,几年前还是经营惨淡,难以为继。拾穗者从媒体上得知消息,多次赴老河口看望老人,买衣送米,并拍卖作品为艺人改善生活境况。同时记录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通过文字、图片和展览来展示传统美术的魅力和价值。如今的陈老先生已经成为襄阳妇孺皆知的“市宝”,木版年画成为襄阳的文化符号,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拾穗者是一个相对稳定相对严密的民间的文化组织。随着团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的“粉丝”也越来越多,有艺术家、社区工作者、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和学生。每次活动中,都有志愿者们忙碌的声影。有很多人希望加入团队,但出于管理方面的考虑,他们没有盲目发展,目前有成员16人,邓粮是召集人。在拾穗者的影响下,襄阳市新成立了不少民间文化志愿者团队。
当然,拾穗者也面临一些困扰文保志愿者的普遍问题,如资金、话语权和自身能力等。但只要坚持,文保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只要坚持,社会支持也会越来越多;只要坚持,许多困难也会逐步得到克服。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如果需要开会只能在志愿者家中或者AA制租用场地,每次外出拾穗也都是AA制。为购置设备、包租车辆、吃饭住宿,他们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薪水。十年来,他们失去了很多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失去了大量的休闲时间,但发现的惊喜和探索的乐趣让他们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和充实。《襄阳日报》评论员萧雨林这样评价他们:“我眼中的拾穗者,是一群纯粹的人,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群有益于故乡和人民的人。” 十年的文保历程,几多艰辛,几多欣慰,几多汗水,几多收获。拾穗者拾穗,累并快乐着。
在他们记录、保护的诸多文化遗产中,南漳古山寨与漳纸工坊无疑应该留下最重要的一笔。经过拾穗者的努力,2006年,《中国国家地理》浓墨重彩地报道了南漳古山寨专题,引起轰动效应,他们拟写的保护意见书得到南漳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促成了《南漳古山寨保护条例》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南漳古山寨的保护工作。2007年初,南漳县委书记程宝清专门给拾穗者写信予以表彰:“正是得益于你们这样的有识之士的极力推介,南漳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特别是南漳的古山寨、古民居和古建筑以及史载中的和氏璧得以面向世界,这一系列义举是为我们南漳人民办的大好事,对于提升南漳形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古山寨已成为政府重点开发和推介的旅游景点,也成为境内外游客亲近自然、探访人文的好去处。类似还有穿山河、漫云村等偏僻之地,由于拾穗者的推介和身体力行,由名不见经传、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驴友纷至沓来的户外天堂。
漳河源头的中场陈家造纸作坊,是一个隐秘的所在,那里古老的造纸术被专家誉为“活化石”。历经300多年的发展,造纸作坊已经由盛而衰,由于受现代机械化造纸的冲击,陈家火纸不再具有价格竞争力,陈家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越来越难以为继,这一珍贵的传统工艺可谓岌岌可危。自从2004年被李秀桦发现后,这里便成为他们的经常探访之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一发而不可收。他们记录工艺并撰写文章发表于多家报刊,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古老工艺的精髓和保护它的重要性。2007年,他们独立制作的DV纪录片《漳源纸事》获得第29届东京JVC录影节优秀作品奖,此次获奖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也极大地提高了这个地方的知名度。由于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弘扬古老造纸工艺的紧迫性,因而不遗余力地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提供各种帮助。
虽然山路坎坷,但并没有阻挡他们前行的步伐,十年来十几次走进漳河源,他们带给纸民的不仅是生活补贴和日用品,更带给纸民传承工艺的信心和决心;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并没有退缩,帮助纸民建立漳纸工坊手工纸陈列室,为纸民修建起漳河源的第一座桥——漳河源南开桥,为造纸工艺的保护、弘扬和传承创造一切便利条件;虽然造纸工艺“前途未卜”,但他们从不言弃,2011年10月启动“漳纸工坊——漳河源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帮助纸民外出参加培训、寻求社会赞助、组织漳纸工坊手工纸研习营等多种途径为造纸工艺的改良和纸民的生存出谋划策。期间,南开大学校友和社会各界向纸民伸出援助之手,累计捐款3万余元,主要用于纸文化陈列室展陈、索桥建设和纸民的生产性补助等。
付出终于得到回报。经过拾穗者的努力,南漳县已经同意明年将漳纸工坊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漳纸工坊以其独特的峡谷自然风光和原生态古法造纸工艺,被中华手工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2012年国庆节前,漳纸工坊试制出新的竹纸“漳纸一号”,试验基本成功。许多书法家试用了新纸,对纸的质量给予肯定。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试用后致电拾穗者:南漳竹纸的手工感很好,用于书法,字立得起来。冯先生在手工纸上题诗:“天然漳纸好,百年有精神。古事今不去,拾穗乃功臣。”因此,2012年,无论对拾穗者,还是对漳纸工坊,都是可喜可贺的一年。
这么多年来,拾穗者之所以能坚持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同。襄阳市文物部门在资料提供方面给予拾穗者很大支持,而且,有关文物保护的研讨会和论证会,文物部门也会请团队成员一起参加。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给予拾穗者大力支持,多次邀请他们参与重要会议和重大课题的研究。拾穗者也得到襄阳市文化局、宣传部、社科联、方志办等部门的支持,他们一起考察、调研、宣传,共同致力于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拾穗者的成果都是重要的参展项目。2012年6月~7月,“草根七年行——拾穗者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展”襄阳市博物馆展出,这是襄阳博物馆首次为民间团队举办文保成果展,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很多市民看后非常感动,也希望为家乡文化做点什么。
拾穗者虽然是一群文化草根,但中央和地方媒体都给予极大关注,市内外的一些学者和文化达人不时给予指教、鼓励乃至提供资助。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诸多主流社会的首肯,2008年荣获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2012年2月,襄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襄阳市志愿服务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其成员徐信“襄阳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中共襄阳市委办公室授予李秀桦“2011年度襄阳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拾穗者共获各类奖项20余项,被各类媒体报道80余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拾穗者,关注民间力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2011年底,拾穗者七年耕耘的成果《拾穗集》问世,该书的出版得到襄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资金支持。这是他们集体劳动的结晶,不仅记录了拾穗者的成长历程,也集中呈现了襄阳市的乡土风物。该书的出版是襄阳市的一件幸事,也是文保界的一件幸事,它为社会各界了解襄阳、了解拾穗者、了解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认同度的提高,《拾穗集》必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厚爱,它的深远影响也将不断显现。
在襄阳这块文化沃土上,能够孕育出拾穗者这样的民间文化团队,既有襄阳丰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更因他们强烈的人文情怀和公民责任。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和鼎力相助,襄阳市越来越多的人文古迹和民间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正是由于他们的拍摄记录和研究考证,襄阳的历史文化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对襄阳的历史文化产生敬意。愿拾穗者的拾穗之路越走越宽,也希望文保领域涌现出更多的“拾穗者”,一起捡拾文明的碎片。
---------------------------------------
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
成立于2014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发起,前身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建设美丽中国”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史淑俏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iguxiang2013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ww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