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英:一个中国农民的生活笔记|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秦秀英,农民,笔名“秀英奶奶”。1947年生于内蒙古河套平原,祖辈从山西走西口迁入内蒙古。念过一年半小学,热爱自然,喜欢花花草草。
2011年春天,秀英奶奶跟着儿媳芮东莉(中国大陆自然笔记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开始做自然笔记,继而又尝试创作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现已完成系列图文作品近二百篇。创作过程中,秀英奶奶开始重新念书识字,并且努力学会了使用电脑和网络,还开设了自己的博客——“临河而居”。
在《胡麻的天空》中,秀英奶奶用自然笔记、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讲述天地万物,也讲述自己、讲述世事人生,中国农村六十年的自然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静静流淌,那些被忽视的人群、被闭合的天空与情感世界在静静呈现,从而传递出一曲别样的凡人之歌,一片湛蓝的百姓的天空。
可以说,《胡麻的天空》是一部当代中国农民丰富细腻却又无处绽放的生态史和心灵史,正如秀英奶奶的儿媳妇芮东莉在访谈中所说,“社会上更多老年人、年轻人、底层人看到婆婆(秀英奶奶)这本书,如果也能够像婆婆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地方可以去发,那么对于最上层的人了解最下层的人,就有了更好的渠道。打通更多的渠道能让大家对话,对话最终的结果会怎样不敢说,但目前来说对话是必须的。”
秀英奶奶的自然笔记、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作品,其最为核心的主题就是真实记录和细致传达家乡河套平原的自然与民间生态,并对相应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行动予以深情呼吁。
秀英奶奶“自小喜欢自然生物,对土地很有感情”,“但是如今地里的小虫没了,因为喷洒了太多农药。老人最喜欢胡麻,以前吃油靠它,胡麻花开得也漂亮,现在也不种了,人们种了更多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面对的一个已经改变的家乡,老人过去的记忆一点点复苏,“老人决定把这一切对家乡的情感都画下来”。
“在她的笔下,万物都有生命,一切都在诉说。她画妹妹家的风景,房周围有树,有红柳,有芨芨草,有白刺,还有小菜园地。小菜地里苦菜可多了,去年秦秀英去掏了好多苦菜拿回去吃,后来到了上海吃不着苦菜,她一直想着苦菜的味道。”“她画集市。那里卖蜜瓜的车多,在集市上东来西往,一辆挨一辆。她画自家院子。院子里养了三盆花,招来蜜蜂和蚜虫,蜜蜂喜欢花,蚜虫喜欢叶子,蜀葵叶子上爬着满满的蚜虫。她画自己的家乡巴彦淖尔。当地人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葵花、蕃茄还有蜜瓜。这些东西种也费事,卖就更麻烦了,要到几十里地去卖。卖还得排队,一排几里长,有时候要等两三天才能卖掉。卖的人多,轮到你了,人家收购站跌价了,一辆四轮车装的番茄得少卖四五百快钱,气得农民们说:明年不种了。结果到了第二年还得种。不种能种什么呢?农民太苦了。”(吉永财:《秀英奶奶:画的是大地与生活》)
《南风窗》记者杨蔚在《秀英奶奶的“自然笔记”》一文中写道,“离开故土的秀英奶奶,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却在自己的劳动里找回了价值”,胡麻、麦子、糜子、糖菜、哈密瓜……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怎样种,种出来能做什么吃,都写得仔仔细细。做了吃的,那风味也是记得真切:麦子和面烙厚烙饼,“到了冬天,把猪一杀,做一锅猪肉烩菜,拿酸白菜、土豆和粉条子一烩,锅边上把饼子一贴,又省事又香”;胡麻打了拿去榨油,“胡麻油拿来炸油糕、烙月饼、拌饺子馅、调凉菜都可香了,炸出来的糕,烙出来的月饼,颜色也比用葵花油的好看”;糖菜削了熬糖糊糊,“烙烙饼的时候,和点儿在面里,面就又甜又虚。要是不想和在面里,也可以用白皮烙饼蘸着吃,又能吃到甜味,又能吃到面的香味。吃酸粥的时候,要是把糖糊糊抹在粥上,粥就又酸又甜,那是说不出的好吃。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炸二三十斤油糕,人们最爱吃的就是糖糊糊蘸糕”……吃的通常还连上人的交往情谊,食材买卖、礼尚往来、喜庆节日,食物蒸腾的香气间,洋溢着人间的饱满喜悦。
正是这无数中国农民辛勤劳作的农村社会和乡土世界,《胡麻的天空》是在平凡百姓的静默忧苦间诉说着田园生活的真正价值:有家,有院,有田,有园,有大地,有祖先长眠之处,有自然万物和人共在。
秀英奶奶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识字无多,但她爱学习,肯努力,她也从来没学过画画,但她爱钻研,拼着一股好学的劲儿。她写下和画下的这些笔记,犹如乡间的大地,朴实、自然,毫无雕琢之感,尤其是语言,平实随意,泥土气息十分浓重。有些乡间俗语,特别能勾起一些读者的往事记忆,以及对乡间亲人们的怀念之情。
《胡麻的天空》是一本拿在手里就感到温暖入心的书,也是一本让人亲切的书。在秀英奶奶质朴的文字和画里,许多读者感觉到了久违的乡情和乡韵,仿佛看到大片的胡麻地里,细碎的小蓝花儿正在轻风的簇拥下,吟唱着大地之歌。一股清新的泥土味道,透过纸页,迎面扑来。《胡麻的天空》是一本接地气的好书,在书中,人们可以读出美丽的乡愁,想起远方的和远去的亲人,还可以看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看到故乡飘荡着的缕缕炊烟。(尧阳:《接地气的乡愁》)
秀英奶奶提起她种植过的食物,滔滔不绝之余也难掩失落,因为很多农作物品种都已经不再种植了,如同她离开了故乡,与亲戚邻里相聚的小团圆亦已不再。在城里,她依然关心瓜果蔬菜,但早已不是故乡的味道。同样远离的,还有她忠诚的动物们、雪天里不问回报尽心护送她和姐姐到家的骆驼人,和人们手工制作礼物的真诚,这是她所熟悉的,也是她所在乎的。
世事沧桑,但人们在乎的好像始终没有变——是渴望能被大自然善待,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尊重和信任。只是,在冷漠疏离的城市空间里,这种最简单的渴望被贴上不合时宜的标签深深地藏了起来,渐渐就遗忘了。如今,这份渴望随着奶奶质朴真诚的情感静静流淌出来,汇成一曲《胡麻的天空》。它是家中亲人轻吟的摇篮调,也是梦里故乡胖小狗憨厚的脸,重新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爱。(杨蔚:《秀英奶奶的“自然笔记”》)
老农民自己给自己代言
《南风窗》记者杨蔚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个体组成的有机体,而每一个个体都有他自己独立的生命。因此,只有个体与顶层间能够沟通,整个有机体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更新动力。而由个人去书写自己的历史,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因此,《胡麻的天空》所谱写既是一曲别样的凡人之歌,同时也是一个生命的一次非同寻常的个体发声。
在为《胡麻的天空》写序推荐时,著名作家刘震云这样说:“生活中,有愿意为平凡生命代言的人,他们是作者,或是布道者,或是政治家;但这里藏着利益分割;由谁代表自己,都不如自己代表自己;由谁代表自己说话,都不如通过‘自然笔记’,自己把自己的‘静默’说出来。”
杨蔚说,秀英奶奶从对美丽的大自然的记录中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但对美好的热爱并不等于拥有美满的人生,生活的无奈与残酷常常比美好更大,也更值得记录。
在上海的时候,秀英奶奶一直在记录植物。但从上海回到内蒙古之后,因为内蒙古的植物品种较少,秀英奶奶遇上了“创作瓶颈”。这时候,她在二儿子吕永林和儿媳妇芮东莉的建议下,开始记录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喜有忧,从大集体时期到改革开放后,以一个平民的角度描绘了中国农村几十年的变迁。秀英奶奶的笔下有当逃兵的父亲和表姐夫、聪明而乐于助人的地主二喜民、想要读书但却被父亲逼迫嫁人的姐姐、公有制时故意隐藏自家收成的社员、包产到户前霸占共有财产的队长……这些人设身处地地处在那个空间当中,不知道一件事为何而起也不知道将会带他们到何处去。因此,他们的世界观里有人性的自私,迷惑和恐惧,也有喜悦和真情。
生活于普通人而言是不可抗拒的,而正是在这不可抗拒的生活下,平凡人真实的渴求和情感是最需要被聆听的。王小波说,“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总是能够感觉到,朋友圈的活动方向被爱说话的人牵着走。在社会层面上,福柯说,“话语即权力”。掌握着权力的人也是能够发言的人,保持沉默就等于失去了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力,或者沉默者从一开始就没有权力。过去的历史是帝王的家族史或者整个社会的演变史,普通人在里面除了衬托一下气氛,不能留下属于自己的声音,他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秀英奶奶无疑是“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代表。她性格内向,所以不爱说话;年轻时没有机会学习文化,所以跟别人说话时总觉得自己理解不了,自己说的也害怕别人听不懂;从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走来,所以不知道有些话当不当说;更重要的是,她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没有自信更没有渠道去说出心中的话。个人作为工具的时代已经过去,从启蒙运动强调人性的解放开始,个人价值开始被重视。卢梭提倡“天赋人权”,既然赋权,那么首先就应当让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而最主要的还是“沉默的大多数”。(杨蔚:《秀英奶奶的“自然笔记”》)
因此,秀英奶奶实际所成就的,恰恰是做自己和广大农民心声的倾吐者和呼告者,而《胡麻的天空》这个书名也就具有了象征“农民的天空”的特殊意味,它对于河套平原自然生态的呈现,对于河套平原农村生活与文化生态的呈现,以及对于广大农民心声的传递和心灵史的谱写,都值得人们细细聆听。秀英奶奶本人也说:“我很希望我们农民的生活也能过得像胡麻花一样,蓝格莹莹的。这样的话,我们这代人老归老了,也就值了。”
同《乱时候,穷时候》的作者姜淑梅奶奶一样,秀英奶奶也是一位居于世界低处的端详者,他(她)们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她)们所讲述的更多卑微生命的静默声音,这个社会才刚刚开始倾听。而当代社会最应当做的事情就是,要让这些来自社会低处的静默之声汇聚成全社会的合唱,以唤起大家对中国乡土世界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更深、更广、更真切细致的关注与建设。
对此,秀英奶奶和她的《胡麻的天空》无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除了受到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作序推荐和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节目、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中国女性》、《环球人物》、《南风窗》、《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解放日报》、《新京报》、澎湃网、腾讯网等媒体的报道之外,《新闻晨报》、《新民晚报》、《第一财经日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城市晚报》、《北京晨报》、《长春日报》、《钱江晚报》、《济南时报》、《知音》、《青年文摘》、《旅伴》、观察者网、新浪、网易、人民网、凤凰网等众多媒体也都进行推荐各具特色的报道甚至转载。而在《新京报》“2015年度好书·年中榜”、《中国新闻出版报》“5月优秀畅销书榜总榜”之外,思南人文书单第55期、新浪中国好书榜-2015年4月文学榜、齐鲁好书榜(2015年5月)、绿茶书情:2015年5月12本书单、六根荐书之绿茶(2015年4-6月)、百道网2015年5月中国好书榜·生活类、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贰季(生活类)、凤凰好书榜(2015年第17周)、《北京青年报》读书-书评推荐(2015年5月7日-5月13日)、《出版商务周报》-一周书情(2015-03-23)、卓越网2015年5月好书之书评编辑私人推荐等等图书榜也都对《胡麻的天空》进行了好评和推荐。其中,《华西都市报》的“东方的自然:故园情,耕读梦”专题、《解放日报》的“母亲的成长”专题、《北京晚报》的“作家老太”专题、《第一财经日报》的“回望故乡”专题、《新京报》的“一卷心灵史,尽是胡麻香”专题等等,都属于十分用心和恳切的关注和助推。
秀英奶奶的二儿子吕永林说,在这个世界上,不光是父母创造儿女,儿女也要“创造父母”。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和农村、故乡的关系——不光是昔日的农村和故乡创造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也要创造未来的农村和故乡。如今,秀英奶奶不仅自己出发了,她还带着同是农民的五妹秦秀平出发了,此外,秀英奶奶更计划着带上农村的二弟秦凤义也一同进发,姊妹几个一道去做更多的农村生态笔记和自然笔记,并希望用这样的协同发声来助益当代中国社会的乡村建设事业。
---------------------------------------
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
成立于2014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发起,前身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建设美丽中国”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史淑俏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iguxiang2013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ww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