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年度人物之陈福广、陈涛:创建兰馨书院,打造文化周庄
推荐语:陈涛是从周庄走出去的,经过30年的辛苦拼搏,成为家乡亲朋公认的成功人士。但母亲的突然病故,物质富裕后精神的追求,使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他的精神寄托又回归到周庄,把普普通通的中原小村周庄打造成文化周庄、幸福周庄成为他最终的梦想。不到4年时间,投资超过50万元,带领全家和乡邻修建文化大院、兰风茶社、农耕文明展馆、老年活动中心,平整文体广场、鱼塘,搭建葡萄架、小凉亭,购置健身器材,张贴24孝图,宣传传统文化,举办农民文化节、古诗词朗诵会、少年乒乓球和老年棋类比赛……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之余,亲力亲为,乐此不疲。周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无所事事的小媳妇每天晚上跳起了健身舞,老年健康中心定期给老人体检做健康辅导,小朋友放学后星期天到阅览室看书写作业,邻里之间互相关爱的多了,乡亲之间口角矛盾少了,家门口的道路洁净了,新栽的树郁郁葱葱了。陈涛下一步的打算:结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带领相邻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使周庄村父老乡亲勤劳致富,和谐生活。
推荐人:赵阳(陈涛妻子)
陈涛简介:汉族,1964年2月出生,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人。1981年大学毕业,历任学校教师、乡政府团干、镇经济联合社主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南阳市驻京办副主任,现在某大型企业任党委书记。爱好写作,曾出诗集《秋天的颂歌》、《梦回十渡》、《陈涛诗集》等,把自己对农村的爱、对家乡的情、对城市的感悟倾注笔端。2011年起,带领全家人在老家周庄建立 “兰馨书院”,书院集图书阅览、文体活动、科技推广、儿童娱乐、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全村人最爱光顾的地方。
引言(王蒙)
在突飞猛进的城乡建设中,在动辄拆迁腾地以促开发的大潮下,许多城乡的文化标志与文化记忆被人为地抹去了。有些特色民居已经所余无多,代替它们的是千篇一律的、基本上无文化含量的住房。在口口声声“传承文化”的同时,一些地方表现出来的是粗俗的急功近利,是对于文化的无知与粗暴,是浅薄的表面文章。
百年来,中国的变化惊天动地,欣与其盛的中国人民,抚今思昔,甚至会有恍若隔世、或隔了几世之感。但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素质,仍然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的思路密切相连,与伏羲八卦与仓颉造字密切相衔接。我们仍然难于、也不应该简单地甩开孔子,我们仍然深切地感受到孔子的仁义教化有利于维护秩序与和谐。
文化可以超越几代几世人,文化产品可以汗牛充栋,文化活动可以此起彼伏,然而,更关键的是,一种文化的内容与走向能不能够给受众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给尚未接受这种文化的人们以有益的启发与享受:益智、益心、益德、益生。
总体看来,文化的对象是人,文化的主体也是人,以人为本,人民以自身的利害好恶得失顺逆为标尺,人们以自身的智慧、自觉与自信为标尺,选择文化的走向,缔造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样也会抛弃糟粕与毒素,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
(一) 热闹的首届农民文化节
最近一段时间,在河南省社旗县,一个家庭和一个作家,以纯粹的公益之心和文化自觉,创办乡村文化大院的消息不胫而走。那个原本十分普通的平原小村——周庄,那个带着文化馨香的“兰馨书院”,一时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同时也成为网络热词。在网上点击“兰馨书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照片,便会次第展开。草木的清香、庄稼的味道、农人的歌舞、孩子的笑脸、生动的文化墙、质朴的标语以及国槐、杨柳、池塘、兰花、农具、石磨……一切都让人返璞归真、倍感亲切、
如沐春风。
2013年12月14日,周庄村成功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节,整个村子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一天,天清气爽,阳光灿烂,鼓乐喧天,彩旗飘扬,舞姿翩跹,人声如潮。
未到周庄,锣鼓声已铿锵入耳;走近周庄,到处披红挂绿,喜气洋洋。路上行人不断涌来,村旁停满了车辆。进入村口,大红彩门上,“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第一届文化节”赫然入目。路两边,“周庄文化大院”彩旗迎风舒展。比赛场上,悬挂“文化周庄不是梦”“文化大院乐大家”等标语;过街联上,张挂“跟着共产党,实现中国梦”、“读书、勤奋、富裕、诚实”等口号。文化墙上,孝悌忠信布满传统珠玑;文体场中,健美休闲迸射时代光华。这边厢,歌曲戏曲让人如呆如痴;那边厢,旱船秧歌令人目醉神迷。接下来,健身舞闪亮登场。六支健身舞队的队员,身着舞衣,各展风采。举手投足,中节中式;扭腰伸肢,曼妙轻灵。舞蹈刚罢,少年学子上场。《弟子规》朗诵声情并茂,健身操欢跳蝶舞凤翔。兰馨书院里,立起了精美的“兰馨书院”碑;同宾书屋内,张挂上了上乘书法《岳阳楼记》。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周庄人,著名作家周同宾回村参加了这次活动,讲话、座谈、访旧居,并为农耕文化展馆剪彩。这次活动,名流咸集,烟花礼炮轰天震响;农耕馆里,游人如织,古旧什物默言沧桑;同宾见面会上,大家侃侃而谈;老年活动室里,棋牌爱好者对弈论剑。
本次文化节群众自发参与,内容丰富多彩,有划旱船、扭秧歌、歌曲、戏曲演唱、学生朗读、广场舞比赛、棋牌赛、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画展、农耕文化展馆开馆典礼、“同宾书屋”作家与读者见面会等活动。群众参与人数超乎想象,涉及3个县、20多个乡(镇)、四千余人,远的跑近20公里,村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人笑逐颜开,兴高彩烈,激动异常,象赶庙会过大年娶媳妇喝醉酒一般,脸上洋溢着春风般喜悦的笑容!社旗县公安局干警维持秩序,市、县、乡各级领导都很重视这次活动,省电视台、市电视台、县电视台、南阳日报、南阳晚报等近十家新闻媒体都有记者赶来采访,周庄村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兰馨书院】各项工作日臻完善、日趋成熟。
如此极具文化内涵、雕刻传统文化符号的书院,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公益活动,一般人会认为是地方政府或者企业单位组织筹办的,可是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吃惊地发现,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竟然是民间自发创建的周庄文化大院——兰馨书院,而投资创建兰馨书院的主人,则是社旗县电业局的一名退休干部、年近70岁的陈福广老人和他的家人。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他们又是如何决定要投资做这个公益的事情呢?
(二)回乡筹建书院
陈福广,是一名社旗县电业局退休干部,妻子周秀兰,是社旗县退休教师。二位老人都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他们一同经历了那个时期大多数中国人共同经历过的苦难岁月。他们把青春和一生都献给了事业和儿女。陈福广是一个执着、傲骨而严谨的人,工作上严肃而认真,对人、对生活心中一团火,电业和财会工作让他坚守了一辈子,至今不能释怀;周秀兰工作年年评优,爱生如子,业务娴熟,为人和善,堪当师表,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她们这一代辛勤教师的缩影和代表!她教的学生中有科学家、企业家、有领导干部、有工人……各行各业,桃李满天。周秀兰的聪慧、勤朴、和孝、敬业、高贵、慈祥是她的美德,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之外,家里三个孩子五个侄子、侄女,都唤她叫母亲,在她的培育下,都成了大学生或师范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四个孩子受母亲的影响,继承了教师这一崇高的
职业。
2000年前后,两位老人光荣退休,因对故乡和教育的情结,曾一度酝酿要在家乡办学,继续自己的教书育人之梦,但终因身体和经济条件所迫,未能实现。等到孙女、孙子、外孙都上了学,闲下来时,两位老人又想起了未竟的事业,于是在2011年春,回老家社旗大冯营镇周庄,开始张罗家里建设的事情。
他们看到老家的老房子少有人住,家里老乡邻居没有聚会说话的地方,于是就着手翻修了五间旧宅,并修建了从门口连大道的水泥路。到2011年底在家里亲戚邻居帮助下,一个漂亮的农家小院建成了。第二年开春人们就互相走动起来,村里人都很高兴。这时,两位老人又琢磨着在后院建个书院,扩大鱼塘,边上再建个文化休闲广场,让乡亲们有个休闲娱乐场所。当时主要想法首先是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场所,活跃家乡文化生活,让村民健康长寿;其次是传播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们做道德模范,崇尚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三是教育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以勤奋成就梦想。
一期工程完成后,他们很快就开始了二期工程的规划建设。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2年4月,正在老家忙乎书院建设的周秀兰忽然咳嗽不断,腿疼、乏力,以为是老病复发,抗一下就过去了。可是病情越来越严重,五一回到南阳家中,一检查,肺癌晚期。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真的犹如晴天霹雳!儿女们立即把母亲送往北京三0一医院和北京医院会诊。在此期间,老人表现出了她的从容和淡定,一声没吭,谈笑自如。放疗一天接着一天,她面对病魔表现的坚强、大度与坦然,让子女们真是感到骄傲和鼓舞……
周秀兰在有病的日子里,还惦记着老家,惦记着乡亲,惦记着书院,并嘱托家人,要把这件事做下去。
在一家人的细心照料下,周秀兰度过了近半年的最后时光……
2012年9月21日,在北京医院,周秀兰再次病重昏迷。25日,救护车接回南阳,2012年9月26日周秀兰撒手离去,亲人从此阴阳两隔……
亲人们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里,很长时间不能自拔。火化后,大家把周秀兰送回了生她养她的老家,全村人和附近的乡亲都很悲痛,自觉走进了送她的队伍,整个村庄都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情绪……
(三)建成兰馨书院
为了朴实可爱的乡亲,为了报答生养的故乡,为完成妻子的遗愿,陈福广带领全家继续进行书院建设,并且拿出了自己十几万的积蓄。孩子们在都还没有自己住房的情况下,兑出了自己的工资和存款。亲戚、邻居们出工出力,工程于2012年11月初又动工了。到2013年3月,历时整整两年的家庭书院工程基本完工。
书院工程是在陈福广老家的老宅子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书院有四处建筑,每处都是五间的青砖灰瓦带个院子,虽说不上深宅大院,倒也不失清幽雅静和农村古朴本色;另有一个文化广场和一个鱼塘,占地也约有三亩左右,除去自己宅基地外,剩余的是族家兄弟、侄子们支持的(他们还捐出了自己的家具等)。在文化大院的建设中,整个家庭自筹资金,共计投入50余万元。书院建成后,作为家庭个人投资的公益工程,镇政府和村委会把它挂牌命名为“周庄村文化大院”,同时,政府捐赠了书籍和篮球乒乓球等健身器材。
因妻子字秀兰,全家就在书院周围栽植近百株玉兰树、五百株兰草来美化环境、寄托哀思,为此陈福广一家又把文化大院称作“兰馨书院”(也称兰苑),作为对母亲的怀念。
巧合的是,周庄也是著名作家周同宾先生的故乡。为了表示对周先生的尊敬,在征得先生同意后,他们把书院的核心部分称为“同宾书屋”,并由二月河题写匾额。
我们来看看书院提供的公共服务有哪些——
1、聊天茶座(兰风茶座),功能为聚会、喝茶、聊天、小酌、休息为主;
2、同宾书屋,以讲政策、学文化、钻科技、看电教及传统文化为主;
3、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吹拉弹唱、棋牌书画的场所;
4、文体广场,是演出和体育健身的场地,设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池塘垂钓等项目;
5、农耕文化展馆,内有顶子床、织布机、纺花车、犁子、耙、石磙、磨等民间物什,供大家追古思今,并保存农耕文化记忆;
6、【蘭馨書院】博客和同名微博,研究“传统文化、家庭文化及周同宾文化”,传递书院活动、信息等。
书院建成了,儿童拍手,老人欢颜,全村人笑了……陈福广老人想想,妻子如果能够感知,她一定会笑得非常温暖、非常欣慰、非常开心、非常幸福!
(四)家庭情深
陈福广的大儿子陈涛曾经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诗人,骨子里的乡土情怀和诗歌情结,让他对故乡的水土饱含深情,在书院的建设过程中,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对于他们一家人来说,在创建文化大院的同时,也是从小我走向大我,心灵净化、境界提升的过程。儿辈们在书香门第的环境熏陶中汲取文化养分,从最初对家庭文化的完善,逐步走向为乡亲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贡献心力的道路。创建幸福乡村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做得如何,攸关着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主体。陈福广一家人的文化自觉开启了一方农民的文化梦想,成为一个民间自发追求精神提升的范本。
2011年春,陈福广一家回老家社旗大冯营镇周庄,开始张罗整饬旧宅的事情,2011年年底老宅院建成启用。同时,他们还着手进行家庭文化研究,并丰富完善“陈氏家训”,那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蒙以养正;正身率下,勤俭持家,自强自立,和待乡邻。
不可否认,陈福广夫妻的文化传承,是他们开启梦想的精神源泉,而大儿子陈涛自身的诗人气质,也给他们的行为找到了有力的注解。正是他们的文化基因和纯净、超脱的素养,使这个家庭在创建文化大院时,不断推波助澜,接力前行。
兰馨书院被媒体所津津乐道的是,它是由一个家庭所创建,并惠及乡亲们的文化书院。陈福广一家人不但让书院具有文化内涵,还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群众积极参与,做活动的主角,让乡亲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亲切感,从而让我们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根植人们心中。在兰馨书院创建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作用,并培养带动一批本土热心人士投身公益,升华心灵。
(五)作家周同宾的支持
在周庄村文化大院的创建过程中,更离不开著名作家周同宾先生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他为创建活动增辉添彩,推波助澜。他这面文化和精神的大旗飘扬在这个村子的上空,同时也飘扬在乡亲们的心中。
周同宾先生1961年毕业于南阳师专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文化馆创作员,文联创作员,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文联副主席,南阳市文联专业作家。1958年,年仅17岁的他,开始发表作品,他的散文,内容丰厚,感情真挚,语言凝练,风格质朴,有深沉的历史感和浓烈的泥土气息。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乡间的小路》、《葫芦引》、《铃铛》、《情歌·挽歌》、《绿窗小品》、《皇天后土》、《周同宾散文自选集》、《周同宾散文》(四卷)、《古典的原野》、《桥的呼唤》、《豆的系念》,文论集《唱给文学的恋歌》等。
周同宾甘于寂寞,勤于笔耕,以丰硕的成果、突出的贡献,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理事,南阳市作协副主席。散文集《情歌·挽歌》获河南省第二届优秀文艺成果奖,1998年,其作品集《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奖,河南省第三届优秀文艺成果奖。
周庄是一个普通的平原小村,这里的农民保有了朴实、勤劳、敦厚、友善的美德。古朴的民风,波澜不惊的村落,孕育出了文化大家、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他出版了《皇天后土》、《乡关回望》、《豆的系列》、《乡间小路》等大量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及优美散文;他对农耕文明、文化的有着深深的眷恋;他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年逾七十的老人永远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
在得知周庄村文化大院创建的情况后,周同宾先生大为赞赏,身体力行予以支持,并欣然同意将书屋命名为“同宾书屋”(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为其题字),同时捐助了书籍,提供了他自己许多珍贵的照片。同宾书屋也正式成为“周同宾文化研究基地”。
周同宾先生是南阳作家群的标志性人物,更是周庄的一张文化名片,他的精神供大家仰望和攀援;他是周庄人的精神之矿,取之不尽,挖掘不完!
是的,有了周同宾、陈福广这样的人,是周庄之幸,是农民之幸,是文化之幸!
对于一家人做出这样的公益之举,陈福广老人很淡然,他说:通过一家人的努力,圆了我和周老师(他对他爱人的贯称)的梦,一生的心血没白费;也看到了一家人的希望,相信孩子们会走好他们自己的路;村里人们也有了寄托和精神头;我的晚年也有了事做,别无他求,把书院的事做到老,幸福到老。
大儿子陈涛和故土也分别了很久,但是越来越有一种回归的梦想。近期他写下了《我越来越像个农民》、《我还有什么祈求》、《梦中的故乡》等那么饱含深情的诗。他说,做这些事,不仅仅看做是在做好人好事,应该成为人们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了,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他还说,办书院是应该的,但如何办好,不是件容易的事。陈涛十七岁参加工作,干部队伍里做了三十多年,现在还在企业里做党务工作,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他提倡学习传统文化、研究家庭文化、践行圣贤教诲,从自己和身边点滴做起。另外,他也从诗人角度考虑,怎样写好诗歌,如何在繁纷的工作生活中,不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与家人一起享受助人为乐的同时,感觉到有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清凉和安闲,静心、放下是一种境界!
女儿陈向东说,办书院对我来说可能有些难,自己城里房子还没解决,还在做公益,但通过这三年,我已感觉到其中的快乐,回家做饭,出力流汗,对家庭和美、儿子成长、思想开阔都有很大帮助,经常带来同学、同事同献爱心,共结善缘。
小儿子陈二春也是一位有思想有追求的有为青年,他认为,做这样一件事,受益很大,领导同事朋友都支持这样做。在出钱出力、跑前忙后的忙碌过程中,内心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体验到了一种人生价值和生活乐趣,特别是看到一个书院对全村乃至社会的影响,让他更有信心做好这件事了。
儿媳们也紧密团结,积极参与,而且把娘家人也拉入了这个队伍,生活更加快乐、甜蜜,而且有一种向上的动力。大孙女婷婷虽远赴美国留学,假期回来积极做活动的主持人,做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社会调查;陈二春和陈向东的孩子则主动参加乒乓球、篮球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和农村孩子结对子,互帮互学。连他们都说:我的朋友在周庄。
和他们一块打拼的亲戚、族人,与他们共同付出、共同成长,受到了很好的启迪和巨大的收获……
后记
在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由于历史、民族、自然等条件不同,广大农村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形成了缤纷灿烂、风情各异的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承载着人们对乡土的情感,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周庄文化大院的创建过程中,一个家庭和一个作家完美结合,通过自发的人文保护意识及完全公益的文化活动,在避免众多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瓦解失散的同时,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形式,有效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新农村文化气象,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一、周庄村基本情况
周庄村位于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镇政府西部1公里处,西与桥头镇、宛城区毗邻,辖周庄、下徐、后赵庄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92人,耕地面积3398亩,人均纯收入5020元,全村农业产值达到1200万元,主要农作物有小辣椒1600亩,小麦2450亩,棉花1000亩,瓜菜200亩,其它作物300亩。其中周庄自然村有人口1300人、六个村民小组,文化名人著名作家周同宾就出生在这里。
二、周庄村文化大院简介
亦称【蘭馨書院】,是由大冯营镇周庄村一对退休老人陈福广、周秀兰创办的(陈福广:社旗县电业局退休干部、周秀兰:社旗县退休教师),全家为了回报乡里,完成多年心愿,省吃俭用,自筹资金近五十万元,在镇政府、村委会大力支持下,历时整整两年的时间建成。书院建成后,做为村里公益项目,镇政府命名为“周庄村文化大院”;又因现代著名作家周同宾也出生在这个村,为了让大家能够了解其人其作品,作为当地的骄傲,弘扬其精神,把书院的核心部分征得同意后叫作“同宾书屋”。
功能定位:村文化大院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村文化大院。它有四处建筑,每处都是五间的青砖灰瓦带个院子;书院有书2万册,电视机、放相机2套、音响一套,健身舞蹈队2个、戏曲演唱队1个、读书小组一老一少各一个。建设利用旧宅2处、新建书院2处、填原来荒滩3亩。自修门前路八百米,建体育场1个,另有一个文化广场、篮球场和一个鱼塘,并植广玉兰树百余棵。
其具体职能:1、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电影、电视、录相放映活动:3、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科普讲座、农技知识讲座传统文化讲座等;4、开放农家书屋,组织群众开展读书活动;5、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周同宾及文化研究,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
功能有:
1.聊天茶座:(兰风茶座)以聚会、喝茶、聊天、小酌、休息为主;
2.同宾书屋:(农家书屋)以讲政策、学文化、钻科技、看电教及传统文化为主;
3.老年活动室:吹拉弹唱、棋牌书画等;
4.文体广场:体育、健身、演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池塘垂钓等;
5.农耕文化展馆。内有顶子床、织布机、纺花车、犁子、耙、石磙、磨等等;
6.【蘭馨書院】博客和同名微博:研究“传统文化、家庭文化及周同宾文化”,传递书院活动、信息等;
开展四项活动:
1、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搞好图书阅览。同时,筹建“老年健康辅导中心”、办传统文化免费培训班、家庭文化研究会等。
2、周庄村调研:基本情况;留守儿童、六十五(或七十)岁以上老人、贫困户、残障人等弱势群体;生产、经济发展等状况;周庄村解放后“文化人”调查等,在此基础上向社会推介,让各级关注、关心周庄群众生产、生活,尤其是一老一少。
3、倡导成立“周同宾及文化研究会”:联络北京、省市等地对周同宾老师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南阳和周庄提供便利和阵地,开展对其研究、学习、宣传工作,包括:生平、作品、评论、活动、言行、报道、图影等方面搜集整理;同时撰写各类研究文章及研讨、座谈会;形成阶段性成果:(1)、以其老家周庄书院为基地拍摄电视《与周同宾的对话——回望农耕文化》3—5集;(2)、《周同宾访谈录》;(3)、《周同宾传》等。
4、倡导“文化周庄、不是梦!”创建活动:文化周庄建设内容(拟)
1)、读书; 2)、勤劳; 3)、知礼; 4)、诚实; 5)、富裕; 6)、生态; 7)、健康; 8)、和睦。
管理机制:
设立【兰馨书院】院长、书院管理委员会(简称院管会)。
院长:陈福广
顾问:陈福广、周同宾、阿龙、镇委、村委。
委员:陈颖辉、周同海(周同林)、陈二春(陈向东)、陈立贤(陈立英、陈东奇)、周同朝、杨玉增。
管委会主任:周同海,助理陈颖辉、周同朝。
聘周德生为书屋管理员,周玉记为老年活动室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