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兰香(北京):“京都”巧娘|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7-09-21 史庆芬 爱故乡行动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正在征集中,截止日期为9月30日,期待各位爱乡人士加入其中。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荐人:

史庆芬 北京顺义区沙井村


推荐理由:

谢兰香爱祖国、爱家乡、爱自己的事业。对“中国结”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并不断发扬光大。在制作、编织、创新等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产品走入中国市场,并通过一带一路的契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文化。她奉献爱心,义务教课传授中国结的编织艺术,为顺义的父老乡亲免费培训。对外省市来求教的困难家庭,免费提供食宿,帮助他们致富发展。她说:“做事要先学会做人,只有学会做人,事业才能做好。”谢兰香刻苦钻研技术,白天搞接待,夜里搞编织研究,钻研新产品,设计新的花样,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她设计的脸谱中国结系列、彩结中国结系列、板结中国结系列是新工艺和流行时尚的完美组合。深受国内、外客户的欢迎。2007年,曾经荣获萨马兰奇签名的荣誉奖章、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特殊贡献人物奖章等几十项获奖证书。


人物简介:

 谢兰香,女,1965年10月出生。汉族,高级工艺设计师。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镇西杜兰村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中国工美学会会员,北京工美学会会员。多年来,谢兰香致力于“中国结”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作品独特、创新,极具中国特色的编织艺术品。谢兰香于2008年成立了“谢兰香编织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注册会员151人。她全年免费培训顺义地区的编织爱好者,同时免费为南法信小学校的学生们上课。


人物事迹概述:

谢兰香热爱家乡,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以社员利益为首,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使他(她)们实现就业梦想。不光带动区域发展,还辐射带动周边区县200多户家庭创收,同时形成了跨省跨区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效益。为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交流,为外国使节夫人及留学生举办多场讲座,并现场进行辅导,受到国外朋友欢迎。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也带动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提起谢兰香,在顺义区,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提到她,就想起了红遍京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结”。


第一次见到谢兰香,给人以漂亮、干练、精明的感觉,说起话来快言快语,看到面前的她,使我联想到了“非遗”中国结,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结开始了。她说:“中国结我是第三代传人,第一代是我的姥姥,姥姥生于清朝晚期的书香门第,自幼学习传统结绳,后来这份手艺传到母亲手里,母亲受姥姥的薰陶,从小就与“绳”结缘,像盘扣、刺绣、结绳等传统女红。现在这个传统又递交到我手里。一家三代女人一起相守多年,目前我的儿子是第四代传人了。我很欣慰年仅27岁的儿子能够接班传承下来,使这个非遗项目在中国发扬光大“。


回忆传承“非遗”之路的艰辛


她的外祖母于一百多岁时去世,在七、八十岁时还能下地干活,姥姥对母亲的影响最大,母亲从河北易县来到北京,没有户口,没有工作,就在家相夫教也做些手工活。她的女红手艺在朝阳居住的片区是最好的。那时候女孩子结婚穿的出嫁衣裳的扣子都是传统的盘扣,母亲经常免费给邻里乡亲帮人缝制。那时家里虽然生活困难,但母亲从不收钱,她的针线活儿也特别好,邻里乡亲也总会请她帮忙。母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里能装事儿,不管家里发生啥事儿,在她脸上都看不到任何痕迹,镇定自若的样子,从来都不会向别人诉苦。母亲那种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勤俭持家的精神以及那种坚韧不挠的性格,影响女儿的一生。


谢兰香在家里排行老三,她自己认为“行三”人的性格都是叛逆型的。小时后,母亲在家里教我们几个孩子学习编织,大姐一直端坐不动,认真听讲的模样,母亲怎么教,她就怎么学。但谢兰香说自己是“玩着”学的,看似吊儿郎当,实则一句不落。而且自己喜欢打破规则,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母亲“正着”教,兰香可是“反着”出花样。兰香有一个大哥、大姐,下边是一个弟弟。加上自己那叛逆性格,因此谢母曾经说过:“你将来结婚,因为不会做饭被人家休了,可别进我家的门,我丢不起这个人。”父母也从不指望自己养老送终。但人生偏偏就这么巧,老父母都是老三伺候走的。不管自己有多忙、有多累、路途有多远,都是兰香回家做饭照顾二老。她胆大心细,没有她不敢做、不敢去的事情。母亲去世时都是她背的、抱着的。在火化场,她最后送走母亲,关上铁门的一刹那,她突然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瘫坐在地上,足足五分钟都无法动弹。


推荐人史庆芬(右一)与谢兰香(左一)合影


到了第二天早上,她还是照常去开会,把袖子上的孝布一摘就上去做报告。


1997年结婚初到顺义,人生地不熟,对当地市场也不了解,她就随大流,什么红火搞什么,跟大伙一起投资搞芦荟种植产业,那是京郊正流行种植芦荟。当时夫妻两人一共投入了180万元,采购了大量芦荟苗子,三个百十平米的大房全部种满了芦荟,堪称一个奇景!不料,没过多久,院子里的芦荟苗子 还没长成熟就走到了结尾。新闻报道,这是一起具有传销性质的芦荟种植诈骗案。原来大家都上当了!一夜之间,180万的投资款赔的血本无归。


兰香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打击,倒是没有崩溃,反而格外冷静,也没有抱怨。她清楚地认识到这完全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没搞清状况,自愿上当受骗,那就得自己承担后果。芦荟一扫而空了,大房子还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重新投入80万元开始养肉鸽“白羽王”。只是万万没想到,2003年又遇上非典爆发,整个北京瞬间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种背景下,禽类养殖只是死路一条。


回归“中国结”


2000——2003年的整整四年都是连续失败中,但也就是这样,兰香开始重新拾起老本行,自己原来的旅游公关工作,带团导购。当时来华的中外游客中知名度是北京的抽纱、补花、挑补绣等工艺,他们对纯北京工艺十分感兴趣。直到现在这些工艺还是“巧手”谢兰香的拿手活儿。自身对女红工艺的熟练加上带团导购的工作所带来的市场信息,她开始涉足这一专业领域。


她下决心要把“中国结”做成功,打入这一领域。当时抱着必赔的念头冲进这一行,所幸并没有亏。20万个的订单,她找周边的妇女们,大家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任务。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在顺义小有名气,顺义电视台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谢兰香和她编织的脸谱中国结


2000——2005年期间,中国小商品市场发源地义乌成了她开拓市场的主战场,先前在旅游局工作的她使得这一项工作轻松了不少,对市场运行的了解和对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掌握使谢兰香在义乌打拼有了优势。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兰香的中国结事业逐渐进入了综合发展阶段。2005年她被评为“京都巧娘”、“北京市绿港桥巧手”,其工作室则被评为“巧娘工作室”。2006年北京谢兰香编织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成立。现有会员151人,其中四五十岁的下岗职工和农民占80%,残疾人占20%。合作社拥有一支专业的培训队伍,根据学员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因材施教,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梦想。合作社成立至今,已经义务培训了2100人次。并且对有能力的社员进行重点培训,并推荐到美院、设计院和营销学院进行深造。谢兰香还请到相关专业老师来合作社授课,使学员了解中国结变异编织。随着合作社的创立和发展,“中国结”这项传统民俗编织工艺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谢兰香获得的部分奖牌


2007年谢兰香设计的作品——手编福娃荣获中国体育大赛银奖,2008年的作品——手编中国印荣获中国体育设计大赛银奖。


2006年北京乡村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获优秀奖。


2007年荣获萨马兰奇“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签名证书”。


2008——2009年,均被顺义区政府评为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0年北京市农村人才创业成果展示推介会组委会评为“最佳包装产品”。


2011年中国结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2012年谢兰香设计的中国结作品入刊在《北京绝活》及《企业百强》等书籍中。


谢兰香获得的奖项还很多,诸如“致富标兵”、“绿港巧手”、“再就业明星”、“巾帼创业明星”“金凤凰技艺奖”等等。让我这个参观者惊叹不已。



为了公益事业,倾尽全力


谢兰香对于创办合作社,投入很大的心血。她说:“合作社成立的大部分资金是我出的。但它还是股份制的,即使社员投入一分钱也是投资,就算不投资也让大家进来。特别是下岗工人、残疾人,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合作社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培训学习,除了提供场所、原材料和工艺这些必要条件之外,很多时候还要为外区县、外省市过来的学员解决食宿问题。对于家庭困难的学员,帮他们担负了费用。在兰香看来:人善是第一位的,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办这个合作社风险少不了。不仅要付出财富,还要付出技术。


谢兰香的中国结展示厅


对于本县的在校学生,兰香上课是义务的,免费去教课,同时还要搭上材料。她在各大高校为中外学生做过多场次中国结的专题讲座。2006年的一次重要比赛给谢兰香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她作为老师和评委参加2006年的驻外使节夫人才艺大赛。当时参赛的还有茶道、旗袍、撕纸等中国传统艺人。参赛的外国友人都不知道何为‘中国结’,随行的翻译也只是按照个人的理解进行翻译,不能点中关键。兰香就把自己做的那些中国结小礼品放在桌子上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然后再根据他们所选的东西决定讲课内容。他们脑海中第一个喜欢的是哪个我就讲哪个。大概有40——50人,大家对桌上五颜六色的手链特别感兴趣,兰香就根据她们所穿衣服颜色挑选相配的颜色,通过翻译向他们解释,这是一种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这么一个体验式的开场使得大家都争相选择谢兰香作为才艺学习的老师,学习编织中国结。通过这次才艺大赛,谢兰香的中国结事业整体升温。2016年培训传承2100人次,不光带动了区域发展,还辐射带动周边区县200多户家庭创收,有40%为河北、河南等外省家庭,形成了跨省区发展。为外国使节夫人及留学生举办多场讲座,并现场教学辅导,受到国外朋友的欢迎,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也带动产品走出国门。近两年来,涉外收入就达到150多万元。仅2017年上半年,在园区培训上课教学达到5万人次,预计全年在基地培训10多万人次。


开拓创新,设计研发新机器

把爱故乡行动做到极致


纯手工无法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手工不是机器。谢兰香在她如今年过半百的人生时期的最高点,是她要创的最后一道关。她认为:“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必须要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后续的发挥交给第四代传承人——儿子谢成。谢成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受到的熏陶当然是中国结编织艺术。作为90后的大男孩,走的路子与母亲不尽相同。毕业于北京应用技术大学的计算机动漫设计专业的谢成,他将艺术和技术结合,在机器设备中编入C语言程序。这个跨越是第三代传承人无法实现的。儿子谢成不负妈妈的愿望,无论在编制教材、授课、手工编织、机器运用、材料研发及改装、绘图软件、网络宽带等环节,都能作为第四代传承人肩负的重任而努力奋斗,这些令兰香无比欣慰。她说:爱故乡就要体现在行动上,儿子作为第四代传承人,扎根农村把事业做大、做强是我们的心愿。


谢兰香编织中国结的新机器


兰香白天搞接待,夜里搞新产品研发。有时累得腰疼都起不来。17年的付出,从去年刚刚有一些利润。下一个目标,就是为第四代传承人铺路,为谢成的发展打基础。对外交流,借助“一带一路”发展,走遍世界。谢兰香说:“咱要挣钱,不挣咱本国人的钱,要挣老外的钱”。这就是兰香的长远目标。



推荐阅读


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公益互助|爱故乡,行动的力量

从“乡愁”到“乡建”:在今天我们要如何“爱故乡”?

爱故乡年度人物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 寻找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

李如秀(云南):四十年如一日,传承彝族优秀文化|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