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上会客厅:如何找到自己的导师?
△匠人老王的作品
△匠人老王的作品
【如何找到自己的导师?】
主持人Kay:
大家晚上好呀,今天晚上的分享者是“x++间隔游”第四期的出行者老王。
老王是北京人,在他还是小王的时候,就特别不喜欢英语老师,所以长大之后,来到日本上学,在大学里面学艺术。后来在大四的时候,他在日本找了一个专门学校开始学技术,尝试做一些皮具,刀具,金属器物之类的创作,是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匠人。
“匠人”这个词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创造和传承是他们这个群体的标签。老王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的导师的呢?让我们来听一听老王的分享。
另外,因为老王是个特别随性的人,所以今天的分享主要以问答的形式来进行。待老王讲讲他的故事,大家就可以提问啦。下面有请老王出场👏。
1.什么是大师?
分享者老王:
大家晚上好,我这几年主要在日本玩金属工艺和皮具:
△老王作品举例
△老王作品举例
日本有好多这类行业的前辈,我就想了些办法,和他们成为朋友,让他们带着我学习。到现在有导师性质的前辈有三四个吧,其他认识有名的大师就很多了。先给你们看看他们的作品和工作室。
島田英承:一个万能的大神,几乎所有手工艺都会,还都能做好。现在我主要和他学设计。他在大方向上指导我。细节他一般不会说太多。
△島田英承作品举例
△島田英承作品举例
△島田英承作品举例
福田正孝:现在我在他工作室打工。他应该是日本研磨派刀匠做的最好的了。机械加工能力特别强。
△福田正孝作品举例
△福田正孝作品举例
“大师”其实和“老师”不一样。老师是手把手教,但是特别厉害的人教导的能力未必有老师在行。这就得我们自己“引导”大师去“熏陶”自己。
BOBO的提问:
你判断“大师”会从哪几个维度去考量?
老王的回答:
我觉得大师首先得资历深,有丰富的经验。这个很重要。其次作品有一定的高度和水平。最后有一些人格魅力。这个就能是个大神了。
BOBO的提问:
作品高度和水品,这个问题想追问一下。 一般来说实现作品一方面是靠想法和审美,另外一方面是靠技术。 技术这部分,只要是从业者都可以很容易地去判断高低,只要解决技术问题就可以了。 但是想法|审美|立意那部分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们是怎么判断作品水品高低的?
老王的回答:
从两个角度说:
感性的,审美是普世价值的,优美的东西人的本能是能感觉到的。是可以被感动的;
理性的,作品是传达信息的。信息的含量和传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技巧。
日本评价别人的方式很值得学习。日本人会以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想法,而评价对方的作品好不好,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
比如评价一个甜点好不好吃。国内大多数会说“甜,不喜欢甜,不好吃”。而日本会:“甜,哦他是这么表达的,甜的很合适。虽然我不喜欢甜,但他做的很好。”
2.如何勾搭大师?
要找大师学习的第一步是捕捉活的大师,我有几个特别推荐,遇到活神的高发地:
1.展会:自然是高人聚集的地方。
2.学校:最直接的学习的地方,并且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3.专门店:虽然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这里也是遇见大佬的高发区域。
4.业内聚会:虽然能参加业内聚会有些难度,但不得不说是个好机会。
灰马小兔的提问:
日本的展会质量怎么样?国内的大多展会更多是营销宣传为主,大师云集为辅,更多可能不那么在意核心的价值,当然这不绝对。国内的有些展会,看着看着就要忽悠你购买产品了。
老王的回答:
日本的展特别多,而且小而精致。这个很有特色。并且有“作者在廊日”,或者作者本人一直都在。这个是很好的交流机会。
△老王勾搭作者
△老王勾搭作者
△老王参加行业聚会作者
Greeny的提问:
如果觉得自己实在很普通,遇到大师也不知道该怎么聊天该怎么办呢?
老王的回答:
其实和大师交流,不用表现出自己很低微的姿态。一个“有技术含量和内容”的问题,和一个“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就足矣引起对方的兴趣。
“让对方觉得有意思”是结实前辈的重点。这点我深有体会。
1.首先,要对专业有足够的兴趣,并且有一定的专业简介和技能。
2.其次,不要表达出自己很可以的感觉,自满让人疏远。
3.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接近一个大师的时候,要了解对方的特长,针对对方的特长提出问题。
我和前辈们接触的时候,会一直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不断尝试。因为他们丰富的经验会导致他们觉得自己有思维定势,而我会经常给他们一些新的点子,是他们漏掉的,他们就会很开心。
比如这个表面处理,是我研究出来的,他们看了之后就很开心。
△老王研究的表面处理技术被大师认可
3.如何与大师相处?
认识了大师之后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相处。
毕竟和前辈不是利益或师生的“捆绑”关系,所以,存在磨合,然后就有合适和不合适的区别。
我曾经有个师父。拜师那种,最后他把我开除了。我思考了很久。我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不合适。
这里有一些我总结的和大师相处的经验。
1.不要和大师谈价格,砍价。
2.不要和大师计较自己的得失,比如自己时间和精力的付出。
3.大师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你在没有被邀请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不要凑近。保持距离。
这几点,是维持默认潜在的“师徒关系”的潜规则,只有保持姿态,谦卑,才是学习姿态。如果打破这个关系,你将不再享受“被照顾”。说得很心机。但事实就是如此。
但是,我会利用人的一个小心思:“得到些什么,会很开心。”
比如,之前说的,专门店也会遇到大神店主。在这种店,我就会买一点东西。宁愿自己亏。我觉得这是礼貌。
再比如,我会免费的给大师打打下手,让他们占点“便宜”。
△从免费帮忙开始,到后来老王去大师工作室打工
BOBO的提问:
你给大师们打工也好,买东西也好。目的肯定是为了自己的学习吧? 那又提到说,大师不会指导细节,只会给一个方向。 所以,你是怎么向他们提问,以及提哪些问题? 像你自己说的,如何“诱导”他们去熏陶自己?
老王的回答:
提问是一门学问。提问的方式密切地影响了回答的质量。
首先大师一般都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并不承担着科普和教学的任务。其次,如果自己没有研究和提问的话,大师也不会没话找话说。
比如,“我来没接触过漆器,但是我想试试看,我怎么才能做好呀。”这样的问题就很无语,我怎么回答你?你实都没实验过,你的问题里真的有需要解答的内容么?其实没有。
这种问题,就最好自己解决。如果自己解决不了,日本人会说:你不适合这个行业。
△正在尝试的老王
我提问的时候一般都会提前准备三个左右自己尝试的结果。把问题和自己的经验整理好,带着去问大师:我有这样的问题,有某某某的实验,但是失败了,能不能讨论一下,帮我解决?
这时候,就有两个重要的点出现:
1.有了讨论和教学的话题基础,你就有机会和大师展开谈话。
2.大师对你的话题产生兴趣的可能性,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在做事,可以结交。”
这样,“话题”就有进行下去的可能性,问题才可能被解决。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基本的“学习素质”。
4.对未来的设想?
安的提问:
想问下老王学习这些的初衷是仅仅当作一个爱好,还是想以后以此为生?还有日本的这类匠人大概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老王的回答:
我本身是爱好,来日本以后决定当作人生。
日本这个社会深度和广度都超出国人的想象。我是真心喜欢做这些东西,忍不了任何一秒钟做别的事耽误我时间。只能把它当工作,每天都做,就很开心。
——
BOBO的提问:
其实我还有个问题。 好像你现在有2.3个大师在教你?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一样。 这个情况在日本常见吗? 那些大师不会介意?
老王的回答:
其实这个情况不常见,类似“一仆无二主”,徒弟也是。师父们都不愿意自己的弟子乱跑。所以我没有拜他们为师,而且他们也拒绝收徒。
其实前辈们也知道你的目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安全区。尊重他们就好。
这个还是说我比较幸运,福田正孝和島田英承都和我说,不收你当徒弟,是不想束缚你,你可以去别人那多学习多对比。
蔡旻憓的提问:
说明他们看到了你身上拥有的某些特质是他们不擅长的,不然会埋没了你这部分天赋。
老王的回答:
有了这么好的学习资源之后,自己的学习其实暗示按照前面说的那个原则:自己先研究,再提问。之后就是发散思维,活学活用。经过大师的指点,你做了哪些新的创新?
这些创新,其一,是对学习的总结。其次,这时候的创新,很多时候是“大师们”漏掉的机会,很容易出彩出精品。
比如有一次,我发现一种工艺对材料的微妙影响,之后用穷举法实验各种材料。最后发现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方法。我和前辈就用这种方法做了一个新的作品。
——
李默兰的提问:
还想问老王一个问题:现在有这么多技能在身上,金工、木工、皮具等等,你对未来的10年有怎样的憧憬或者说规划?
老万的回答:
全能吧,我想全能。是我的目标。所以不着急出师,出名。还早。最近有个体会。经验丰富,真的太重要了。也很难得。
我想经验丰富。这就是我对后十年的规划了吧。欲速则不达的经验太多了。
△正在工作的老王
…………
本期金句 :
老王的微信:wanghan2143
“x++线上会客厅”介绍
出行过程中有质量的交流是“x++间隔游”的特色,“x++线上会客厅”希望可以把有这种交流从线下搬到线上,不定期在周四晚上举行官方分享活动,我们希望以此为大家提供一个良善的交流环境。
本群采用邀请制,我们会对邀请人和被邀请对象进行记录。对交流环境有贡献的成员,比如发表有益的分享,邀请有趣的成员进群,我们会进行相应奖励。
往期分享:
感兴趣的同学欢迎咨询客服小Kay了解入群方法。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