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撕蛋:伦敦恐袭事件,“超人类主义”与人机共治

2017-03-24 小日 撕蛋


前几天在上海K11看了一场叫“我们之后”的群展,探索的是未来的我们,VR构建的房子,比虚拟更虚拟,比艺术更艺术,来自二次元的《子宫战士》,以及人工技能的后人类生存计划,当时我让“一”去做我比较感兴趣的艺术家的资料收集,结合我们做人工智能的课题,因为数量稀少,陆陆续续,我一直没动笔写,而22号,伦敦发生了恐怖袭击案,我们比对了FACEBOOK和Twitter的数据,有了今天的文。

我们试图去讨论一个或许有生之年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未来,什么是我看到的未来?(←点击阅读)也不知道未来的人会不会看撕蛋,但无论如何,还是要把自己浅薄而渺小,看似很幼稚的观点写出来。

所以,今天的文,就是关于未来的“人机共治”。当然,这样的文,也就撕蛋能写出来,就是这么屌,就是这么牛逼~

怕本文过多人恶意解读,我不得不禁止转载。


伦敦恐怖袭击,“超人类主义”与人机共治

文:小日 (艺术家资料整理、信息翻译:一)

 

(一)

22日伦敦议会大厦附近发生恐怖袭击

事件之后,社交网络直接替代了政府职能

 

在英国时间22日下午,伦敦中心会议大厦附近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在整个事件中,共有约40人受伤,而包括警察和袭击者在内的5人死亡。

此恐怖事件引发人们恐慌,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当晚在首相府外发表声明,严厉谴责这起恐怖袭击,称这是一起令人厌恶、极其邪恶的恐怖袭击。

而在恐怖袭击发生后,社交网络成为比政府职能更实效的工具,在人们一片恐慌、混乱和忧虑中,FACEBOOK及时启动了“安全检查”的网络服务工具。


这个工具,帮助FACKBOOK的用户去排查自己社交圈里是否有遇害者,使得伦敦用户的朋友和家人,在第一时间,明确自己是否是足够安全的。


而随着事件的消息涌动,人们除了彼此报平安外,也获得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支持,公众在FACEBOOK上为自己发表的内容打上#PrayForLondon的标签,以此声援伦敦,谴责恐怖主义。

 

#PrayForLondon


#PrayForLondon


在整个事件中,社交网络成为超越平台或产品本意的事物,甚至替代了政府职能部门,比政府更及时、更快速,也更具执行可能地完成了对受害者的排查,而系统比人进迅速的原因是,FACEBOOK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实现一对一的信息对接,第一时间出结果,避免人们在等待亲友信息公布前焦灼与忐忑。

 

作为一种针对突发事件的安抚工具,FACEBOOK表现得比政府部门更优。

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设问:


那些声援伦敦的人,在那个系统的时空里,是否与伦敦的市民建立成新的生存联盟?

而如果这个回答是成立的,那么,论证出,国家之外的国家是存在的,那就是全球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要或许比服务部门更实效


用“标记安全”功能来确保你是安全的,

FACEBOOK专门针对自然、社会灾害而独创的功能。

 

  1. 依托大量的用户数据和定位系统,FACEBOOK,可以很轻易地通过IP和用户方位,直接辨别出你是否在当时自然灾难或恐怖袭击的方位;

  2. 而他也通过你发送的信息(甚至情绪和表情)来判断你当时的状况。

  3. 而除了确定你安全外,FACEBOOK还可以同时判断你身边的人是否安全。


FACEBOOK对灾难现场的界面


从逻辑而言,这个产品功能确实秒杀一切政府职能部门,其快速判断的现象背后,还意味着两个现实:


  • 第一个现实是你本来就是FACEBOOK的用户之一,你社交软件上构建了你社交圈里的朋友群,以及,你早就输入的你关心或交流频繁的朋友列表,所以,当此类事件发生时,你第一个想到的人,或者关心你的那群人,能尽快与你开始交流,做到了真正的及时性;


  • 第二个现实是当恐怖袭击发生时,越来越多人渴望在他们的国家地区获得这样的服务,人们渴望第一时间能与亲朋好友连线成功,这项功能不但没有让公众反感,相反,让大家期待拥有。


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设论:


在未来,通讯平台和社交系统或许可以替代一部分政府职能工作的。

而公众期待社交平台提供更多的功能,希望社交软件能从原本局限于私人网络的圈子交流的工具,向个人与政府(政治)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转变。


基于此,当一个社交平台越来越强大,一如我曾写过的:付费阅读:写给马化腾的“遗书”比心,这次要为腾讯点个赞:)(←点击阅读)说的其实就是,


当一个平台足够庞大,用户足够庞杂,该平台本身就在扮演政府的角色。

它肩负重任,帮助政府维护安稳和和平,也帮政府分担压力。

 

FACEBOOK标注安全的系统


那么,社交平台替代部分政府职能有可能吗?

答案是可能的。

 

  • 首先,从用户习惯,传统的生活轨迹,FACEBOOK早已做了海量的数据。这样一来,它完全可以编制出你的生活关系网络链。


  • 而其次,FACEBOOK早已根据用户发布的图片、文字和视频内容,勾勒出清晰的用户描摹。这个问题,如果你看不懂得,大概意思就是,在FACEBOOK的系统里,那个虚拟空间里,早就已经有一个和现实一模一样的你。


  • 而为了让整个虚拟的你更加逼真和具体,除了“标记安全”这个服务功能外,FACEBOOK还特意运用了情绪这一关键词。所谓情绪就是喜怒哀乐,反映在用户发送内容上,就是emoji表情包。


表情包的运用,具象地描摹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画像。

而表情包也是一个人情感状态转换给另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表情包以纯粹的画面语言,以最低时间成本实现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能的通感关联,也就是感同身受。


而当一个用户的生活轨迹、关系网络、基于图片构造的面部形象、情绪和感受越发具体,FACEBOOK完全有可能根据用户数据来“造人”。


当社交平台开始造人,这就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机器人和人类的“人机共治”提供了可能。简单说,在未来,


  • 不仅仅是FACEBOOK可以充当部分政府的智能。

  • 在独立于人类现实社会的另一个层面,FACEBOOK完全可以通过制造虚拟人的方式,构建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国家。


在未来,或许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


人类社会的治理与虚拟人物国家的治理,同时存在;

一边属于人类,一边属于机器人,最终成为人机共制未来的一种可能,相互穿插,同时存活,相互影响,也相互关联。


于是,这就引发了另一个设问:


在未来,人到底是什么?

是目前现有的我们,有思维的生物?

还是虚拟的我们?或者是半机器半人的我们?

 

表情包的运用,具象描摹出你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画像


我们把未来的人,称之为“超人类主义”

说到这,就有一个疑问,人类会永生吗?

 

无论是FACEBOOK的数据库,还是直接通过脑电波将人类的意识编码记录,甚至,通过基因系统重新构造人的肉体,未来的人至少有三种可能,机器与思维合成的人、部分肢体是机器的人、纯粹的机器人(特指意识重新编写)。

由此,在未来,从理论的层面,


人是可以永生的。


而最近,一个关于超人类主义的名词Transhumanism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多次提及,所谓超人类主义,说的就是,可以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超越目前的身体和精神上的限制而大大提高人的智力,身体和心理能力。

企业家马丁·罗斯布拉特(Martine Rothblatt)曾创造出一个新的机器人头,她希望,有一天,人类将能够上传自己的想法。

其工作原理就是:将一个生活的人的记忆,想法和感觉上传到电脑中,创造一个心灵克隆或“第二个自我”,而这个新自我的原型叫做:


“Bina-48”。


Bina-48可以参与对话,回答问题,甚至在真实的Bina创建的“心灵文件”中从多媒体数据中得出“自发的”想法,而科学家希望这些心灵克隆可以给人类一个人造的来世。

 

上传自己想法的网址链接:


“超人类主义”的世界是怎样的?

这是艺术家Cécile B. Evans探讨的主题。

 

如果你有人类学和哲学的系统知识,你会理解我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到笛卡尔


笛卡尔最经典的论断是“我思故我在”。


在笛卡尔的眼中,人类之外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制造出来的更加复杂而逼真的机器而已,因为那些生物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没有文字和语言,更没有文明。

笛卡尔影响了后代,直到人们深信不疑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分法。


而在“超人类主义”时代,唯物和唯心,这两个原本对立的观念无比重合并统一。

简单说,


你看到的物质是物质,而因为你的感知被系统感受到了,系统通过你的内心再去创造出物质,人工智能实现了唯心和唯物的自由转换。

 

人工智能实现唯心和唯物自由转换


而在艺术家Cécile B. Evans,2016年制作的,41分5秒的高清有声彩色视频《心之所向》里,力图讨论的就是:


那个既唯心又唯物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在《心之所向》里,有一个系统,对话一个真实的世界,在整个片子中,一方面是当前的科技系统变成孵化永生人类,超人类主义生物的母体,而另一方面,系统开始更大限度和更加规范并且道德地去监控人类的生存方式。

 

更加规范并且道德地去监控人类的生存方式


在《心之所向》里,艺术家还原未来人和机器共处的环境与生态。

她将那个系统和人物共处的时空,称为:


“K之后”(after K),


在这个未来时空里,技术和身份难以辨别,你可以遇到系统虚拟的人,而那些不完善的系统(有缺陷的人)则在系统盲点中苟延残喘,在无数系统看不到的拐角处夹缝生存,遇见,拥抱,慰藉,关照。

在《心之所向》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或者说是女主角吧,名字叫HYPER,作为一个非线性叙事的中心,女主角既是系统,也是一个软件,在硬件和意识合并的时代里,她一直在拷问什么是存在?什么是人?什么是未来的未来?

 

在《心之所向》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叫HYPER


在故事开始,HYPER这样介绍自己:

 

我为解决问题而生

却制造出更多问题

于是我成了人类

这曾是未来

这曾是系统

而现在成了一个新系统

我是Hyper

这个系统就是我

 

在《心之所向》里,Hyper既是操作系统又是中央用户。

通过她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after K”世界中,人格已被拆解分散。


HYPER被分裂成无数个人格和自我


《心之所向》的叙事方式,简单说就是,将诗人艾米莉·迪金森赞颂爱情的名句“爱我所爱或漠不关心”(The Heart wants what it wants - or else it does not care)运用到了数字时代,并对超人类主义时代的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性描述。

在After K那个时空,文字也好,内容也好,一切都是不仅是认知,而是基于情趣、情感和温度传递的本身。


她孤独的对话世界,认识未来也认知温暖


通过系统,也就是女主角Hyper她的自主权来实现“人性”,系统HYPER肩负着她自身的“主观性”能力的同时,也展示了:


她对技术进步的理解,和对拥有感情的悲伤,最终,系统开始像人一样拥有情绪,并获得爱的能力和尊敬。


而在缥缈的After K的时空里,在未来和现实令人眩晕的悖论之中,Hyper她已经成为万物的名字。

她由此也获得了一系列主人公:名叫赫拉(Hela)的不死细胞,一罐蛋黄酱,一个机器人,一些耳朵,以及1972年以来漂浮的记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385csbz4e&width=500&height=375&auto=0

《心之所向》,艺术家访谈


用当代人的目光去看《心之所向》

你会感到网络或系统的血脉喷张。

 

所谓系统的血脉,就是你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的,是


网络每时每刻都在逐步增大和膨胀。

它像人一样呼吸,一样聆听,一样细腻而敏感。


这反映了那个超人类主义时代的真实和无奈,我们养大了系统,养大了人工智能,直到那个智能系统填满了我们整个现实生活的缝隙。


未来不仅没有更加美好,反倒给我们更多的不安。


现实被系统操控着


在《心之所向》里,“K之后”人的交流方式已变得不同但并不是更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没有变得更好;“K之后”的时空前进似乎意味着在倒退,HYPER渴望有用的洞察去解决方案,尽管她拥有精密的算法和可以访问无限量的信息库。

与大多数未来的设想相反,既没有毁灭,也没有停顿,Cécile B. Evans的作品中的角色并不被描绘为对立的敌人,而是一个过程的阶段,“心之所向”是一个后人类时代的故事。


在《心之所向》里一切事物都在系统和现实的拥挤下,快速成长,不断变化,仿佛从来没有终点,最终世界成为庞大的虚无。


而在虚无中,在人、超人类主义生物、系统、劣质程序、虚拟系统共生的时代里,一切故事的开始或走向,都在拷问,到底未来是怎样的?


到底,什么是人机共治时代的价值标准。

 

在超人类主义时代的跨界面与跨时空


“做最坏的事情让世界变得更好”

功利主义成为未来时空的决策法则。

 

在创作《心之所向》前,艺术家Cécile B. Evans拜访了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xistential risk人类存在风险研究中心的主席Andrew,他们将人类放到20000年的后人类时代,来研究对目前潜在的风险研究。


人类存在风险研究中心


而在对话中,他们提到那个老掉牙的电车问题:

一个失控的火车正沿着轨道开来,在前进的轨道上,有五个人绑起来,无法移动,你在火车站旁边,你可以改变轨迹,而在你改变轨迹的另一头,趟着另一个人。



这个时候,你有两个选择:


  • 什么都不做,在主轨上杀死了五个人。

  • 拉动杠杆,车转到侧面轨道,杀死一个人。


哪个是最道德的选择?


而Andrew的答案是拉动杠杆。


这就是典型的功利主义,牺牲更少的人而满足更多未来的人。


区别于顺应事物原本而不去改变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者往往会被人认为是坏人,但这就是未来的决策标准。


以《火星救援》为例,你是选择救大多数人,还是救马丁。

回答问题的关键是,那个选择帮助更多的人。

所以,Andrew的答案是选择马丁。因为他的存活可能会给未来的人类选择在火星生活提供重要的讯息。


Andrew的答案是选择马丁


这个选择,和影响川普的安·兰德自私主义有相似的地方,都反应了一个客观现实,真正的自私,就是牺牲少数人而满足未来的大多数人。


安·兰德的自私主义


这就又回到了人机共治的起源。


现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的好也更加的坏。


因为我们渴望未来更好,所以,当现实无法支撑未来时,我们选择了发展科技与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本身或许就是最可能破坏人类存在的风险之一。

简单说,人工智能或许并没有让我们更好,而成为我们更恐慌而焦虑的本源。


但无论如何,功利主义,让我们具象而清晰地意识到未来生存的关键。


在超人类主义时代,做一个能够服务大众的小我,或许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这就让人类从最自私的自己,成为最无私的自己。

你需要活着,而你活着的基础是服务更多的人。


这很好。


难怪哈佛人类学的专家说:


未来,在人机共治时代里,人人皆佛陀。



(本文完)


撕蛋小店:让每一笔消费都成为投资

对得起每一个消费者

(撕蛋对所有产品100%提供售后保证)


提供不同的观点,新浪微博:小日先生2016

更多原创文章请点击阅读

《人类史上最强物理学科普》

2017关键词:贬值

谁在动摇中国的婚姻关系?

什么是我看到的未来?

逃票者、被击毙的虎与民智未启

别让智商成为你的硬伤



如您所见,全世界有趣的妞和有钱的爷

基本都关注了本号


“我爱来自全世界的你”


当你可以跟一个人不说话,分享片刻寂静,且不会觉得尴尬,那一刻你就会明白,你遇到了对的人。《低俗小说》


珍视你的每一次阅读,犒赏你的高级味蕾

期许你在午夜梦及所爱,天亮之前有所待


点“阅读原文”,开启新的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