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曾经因爱而弃,季昕华的三字经

2015-11-03 安在
访谈

廿载弹指东逝水

网络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不虚空

黑客依旧在

精神仍然红


大V新锐竞相上

惯看立业建功

一场邀约喜相逢

信安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访谈”,是安在新媒体栏目之一,旨在通过与中国信息安全影响力人物的直接对话,揭示产业发展历程和动向趋势,描绘中国信息安全之全景视图。







对安全圈的人来说,季昕华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了,但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渐现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因为他根出于这个领域,是老资格的安全人,自然是属于安全圈的;说陌生,是因为他俨然在安全圈外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随云而飞,与传统安全似乎“渐行渐远”了。

那么今天,您就随着耀疆一起,来听听季昕华的所思所想,让我们一起走近并重新认识一下这位熟悉的陌生人吧。

“我们不谈安全好不好?”




张:这次和你约见面时,你说最好不要谈安全,对于一个老资格的安全人来说,好像有点奇怪哦?


季:(笑),我现在是云计算公司(UCloud)的CEO了,如果再谈安全,会显得有点偏也有点窄,再说了,安全的东西,以前讲太多了,每次和记者谈,总是安全技术,要不是咱老朋友相约,我还真有点怕了。

张:你放心,其实我也怕讲技术,因为我不懂技术。

季:(又笑),我们就随便聊吧。


张:虽然说不讲安全,但我发现,其实你现在不少的思路和说法也都和安全有关,比如你曾说过,黑客未必都是搞技术,琢磨人也可以是黑客,那是不是你觉得自己脱离技术一线许久,可还是有黑客情结在的。

季:以前在一个群里聊天,别人问我怎样才是合格的黑客。我说先要了解客户需求、找到痛点、走到客户心里,我说这也是黑客。技术上的黑客是找到系统中的漏洞和缺陷,生意也是有点类似,找到用户痛点、想法、欲望,确定需求,然后让他们认可你的产品、技术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这类似于完成一次攻击的过程,当然,说攻击或入侵不太合适,目的性不同,做生意的核心“互惠互利”的,但本质上都是在抓到“痛点”。

我这里想变通一下莫言老师的话,他曾说过,“你若懂我,那该多好”,我想说,“我若懂你,那该多好”。只要是理性的人,大多都希望被别人了解。只有四种情况下,人不是理性人,第一是患有神经病,第二是你喝醉了,第三是你热恋中,第四是你愤怒中,排除这四种情况,你就是理性人。每个人都是有欲望和需求的,过合理手段和途径满足这种欲望和需求,就,这是我认为商业之道的核心规则。

当然,你不能把我所说的“商业黑客”琢磨人这一点简单理解成社会工程学,社会工程是短视行为,比如通过欺骗什么的达成目的,这不是我们不提倡的。我们希望在开展业务的同时能帮到客户,实现双赢。这里面不需要太多技巧,同理心最重要。

张:也许是你工作经历和思维方式的关系吧,个人觉得你对安全的很多观点都非常独到,比如有一个说法是,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这一点怎么理解?

季:那是在腾讯的时候,我有个感觉,我在安全领域很强,要把安全管得滴水不漏,对各种安全威胁自然很敏感,连手机下载个APP都担心得不得了,但是有一阵我突然发现,当时的互联网大牛人们都没有搞安全出身的,但人家发展得很好,反倒是我们那波搞安全的,很少有做出大事的,这让我很受启发。

很多做安全出身的人都有这样的思维,即不安全的我就不做了,表现为不敢尝试新东西,手机里不装APP或者很少,我有个搞安全的朋友,甚至很长时间里连信用卡都不用,因为他觉得信用卡不安全。有个很厉害的牛人,到了2011年都还没用智能手机,还是老式的那种。其实这种过于谨慎的态度,限制了个人的发展,放大到整个行业,都有这样的特点。

所以,在2010年的时候,在阿里的一次峰会上,谈到安全运营,我就说了这么一个观点: “最大的不安全其实是不发展”。

现在我的思路就是,即使有风险,我也可能会尝试。

张:那你“放弃”安全也有这样的关系吗?印象很深刻的,你还有另外一个观点,因为爱安全,所以才放弃安全,这种转变是怎么来的?

季:那大概也是2010年的样子,新闻里看到有两个名人意外身亡,给我很大震动。我倒不是从珍惜生命这个角度看的,而是觉着,如果你一直做一件事,你就会被你的优势羁绊,这也是我最担心的,难道一辈子做安全吗?我很喜欢一句话,就是“上帝是公平的,一只脚长,一只脚会更短,这就成了跛子了”。加上安全在当时看来市场很小,而且总是在内部做事情,对外的价值显现不出来,所以我才去搞云计算,有更多企业上云了,安全又是必然的一种需求,实际上也是在帮助拓展了安全的市场。所以说,很多时候,爱不等于拥有和束缚,而恰恰是放手。

张:那这种放手之后的感觉怎样呢?

季:当时有朋友曾善意嘲笑我是“安全界的罪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我的“煽动”下,甲方开始自己建立安全团队,不需要乙方了,比如腾讯就自建了安全部门;第二是我们推进了刑法修正案的修改,在此之前,网络入侵是没办法审判的,但这样一来,没人敢做坏事,安全企业也就卖不了产品;再次就是,我离开了安全圈。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三件事其实恰好导致了相反的三个好的结果:首先是甲方重视安全了,所以安全的蛋糕其实是做大了,就像现在,更多公司开始关注业务安全的问题;其次,包括这次11月1日起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又规定,企业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这也是我们一直提的建议,你不遵守,甚至要担刑责,实际上也是在推动安全蛋糕做大;最后一条,虽然我离开安全圈,做了云计算,但这却让更多的中小企业用到了安全服务,安全服务这块我们是让大家来玩的,这也是非常大的增量。

从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前面那一点,我是“爱安全才要放弃安全”。以前从安全转到其他行业,就是考虑如何让安全产生价值,吸引懂技术的人不做坏事做好事。现在我们是建好平台,把安全诉求释放出去,大家一起来做好安全。



采准了每一个步点的创业者


张:圈子里朋友们聊天,说起你的时候,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老季每一步路,踩点都很准,无论从华为到腾讯,从安全到云计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几乎没什么多余,你自己怎么看?

季:运气好吧。至少从华为到腾讯就有点运气,因为当时就有那么个机会,工资涨了,平台大了。但后面的话,确实是考虑过更多,比如从腾讯到盛大,从深圳到上海,整个环境变化还是很大的。这里面就有过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在腾讯的发展遇到天花板,向上没有发展空间,腾讯不设首席安全官这个位置,到现在也没有;其次在安全行业渗透比较低,我们希望将它拓展到其他行业;再有就是当时腾讯不会把安全作为服务推出,而实际上这部分能够产生很大价值。事实上的确这样,到盛大后,从部门负责人变成了副总裁,从安全转向了云计算,整个人的视野都开拓了很多。

张:在华为、腾讯和盛大的工作经历,每一步对你来说都不是“废棋”,甚至是“妙棋”,你怎么理解这不同的工作阶段对你的意味?

季:在华为,我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黑客,但我在华为锻炼了向上沟通的能力,就是和上级领导的沟通。其实和与客户沟通也差不多,核心就是了解人的想法与需求。

在腾讯做管理时,我更多考虑员工和手下怎么想,我把员工的需求总结为三点:技术上的成长、薪酬上的成长、人脉上的成长。通过导师机制等模式来促进内部交流,激励团队,提升技术;技术能力的提升,体现为成绩,必然会让收入增长;我在腾讯也是最早发起安全峰会的,通过这种形式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人脉。有这三点,整个团队不需要逼,他们会就会自觉自愿。腾讯的这段经历的确对我帮助很大,让我知道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大家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很有价值。


而在盛大,层次更高了,眼界也更开阔,有机会以一个领导者的视角去看新东西,并切入到云计算领域。

现在看起来,每一段工作经历都是我在不同方面的积累,让我更全面。

张:那怎么就过渡到自主创业了呢?

季:云计算是我非常看好的一个机会,但我的想法和盛大的发展战略并不适合,从我自己来说,个人的发展也算是到头了,别的也没什么好选择的,那就索性自己干吧,机会来了,就想去实现一个更大的梦想。

张:记得03年的时候我们曾碰过一次,那时候你刚刚离开盛大创立UCloud,短短三年时间,UCloud已然发展成“独角兽”了,为什么能这么快?

季:刚从盛大出来,其实是没有信心的。回顾一下,如果说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运气好,进入行业的时间点比较准,早晚都不合适,早了行业还没起来,晚了又赶不上趟儿。UCloud是2012年成立,下半年手游爆发,这和之前的网游完全不同,动辄几百人的研发团队,手游都是小团队运作,三五个人就可以搞一款游戏,这种模式非常适合服务和运营外包,因此对云计算的需求也颇大。当时在做的时候,说实话也没有看到这些机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口数量红利在减少,但是人口质量红利在增加,需要通过创业创新来让这种力量释放出来。这也是受盛大文学启发,他们的想法就是让每个人有能力写文章的人挣到钱。

其次是方向是对的。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有过三次,蒸汽机催生了大规模生产制造,电力催生了全球化公司,互联网则让大家可以在家里创业,这直接催生了云计算的爆发式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和运气也有关系,当时因为老东家不愿意做云计算,然后我才出来的。如果他们愿意让我这么做,我可能就不出来了。而且,云计算也是我转型的唯一通道,因为作为技术人员,我对用户社交接触的比较少,只关心后台,而云计算正是各类互联网产品的后台,所以我就做云计算了。

张:一种直观印象,就是大家都觉得老季是做一件事成一件事,那对UCloud来说,一开始是否有过充分的准备?

季:准备永远不会充分,比如资金不充分、人员不充分、客户市场不充分。但创业就是找到短板后,不断去补短板的过程。刚开始没人,就先找人;没客户,就找客户;等客户找到了,没钱干活就再找钱。

张:UCloud现状如何?

季:目前UCloud的客户有2万多家,已经到了C轮融资,争取今年成为“独角兽”(业界对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的惯称)。但总体上,离我们的目标还是有点远。

张:公司氛围怎么样?

季:我们内部的人没有什么老总的概念,我也经常自黑,大家都觉得,老板都自黑了,自然就会觉得氛围很好,这是一种文化。

公司大部分是85后的员工,虽然辛苦,但大家都还比较开心。目前总共有500多人,总部在上海,北京、深圳有研发中心,广州、厦门、杭州、无锡、成都、西安和大连都有分公司。所以我们说,“互联网延伸到哪里,互联网热在哪里,哪里就有我们”,比如有客户要去东南亚、北美,我们就去那里。

我们也常说,“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下一个产品”,“成就客户,成就自己”

张:有上市计划吗。

季:上市还要看,我们希望能够在国内上市,因为国家对数据比较敏感。但是整个中国经济形势也在变化,我也在密切关注国家经济形势。



建立真正的商业生态







张:作为云服务商,生态的搭建是必然的使命,但这方面,似乎BAT这样的互联网大佬更有先天之利,他们也在搭建生态,UCloud相比之下有何异同?

季:有些大企业虽然自称在建生态,但实际上自己先把肉吃了,只把骨头丢给别人做,我们则是更多让别人去做,自己只做基础平台。比如说,我个人是做安全出身的,云计算的核心就是信任,所以我会坚决否定任何可能威胁到信任的行业做法,比如说在系统里加Agent。

如果大企业像“保姆”一样大包大揽,从长期来讲反而不利于行业的成长。你就说吧,如果大企业能开放平台,方兴的公司也许就不会被收购了,安恒也能做的很大。现在这种保姆式的大包大揽,实际上是逼着大家必须站队了。

张:这能否说就是中国特色呢?说起来也好理解,像亚马逊的AWS就像你所说的一样,只做平台,安全是给别人做的,那是因为一来客户普遍认可服务的价值,其次是国外独立安全厂商无论技术还是生存环境,都要比国内好,那国内做“保姆”的是不是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合理存在呢?

季:你说的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因为屋子黑了,就蒙上更多的布,那样只会更黑。我们责怪环境是没用的,还是要做点事的。如果我有一点光并且愿意拿出来,结果就会好点。安全也是一样的,现在行业确实不够乐观,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如果有企业决定做“保姆”,行业生态只能更差了。虽然环境不够好,但是我们愿意做一些改变。

张:UCloud的策略是不是也和发展阶段有关?比如说现在体量还不大,所以没法都自己来,但等到以后壮大了,可以和BAT比肩了,很自然地也会改变策略?

季:未来我们肯定会有变化,但底线是我们不做SaaS,一个公司既做平台也做内容的话,肯定会和客户竞争。所以UCloud始终坚持只做平台,不做内容。

张:以前有个说法是,就怕被BAT们模仿,现在有个说法,就怕被BAT们收购,从创业来说,UCloud如何在巨头的狭缝中求得生存?

季:我认为有三点,首先是了解垂直用户的需求,然后迅速满足,比如UCloud云上的时光机—数据方舟功能,都是当时其他友商没有的功能。其次是做平台而不是内容,不和直接用户竞争。再次不要希望服务好所有的客户,而只服务好我们定位的目标客户,《少年派》里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你信仰所有的宗教,那你就是没有信仰”,UCloud目前只服务好企业用户,个人用户不含在内,比如像站长这样的,因为有舍才有得。

有趣的是,我们很多客户实际上不愿意用大企业的服务,只要大企业投资了某家公司,这个行业的其他用户都成了我们的客户,比如健康、教育、银行、证券都不敢用他们的云服务。所以说,上帝是公平的。

张:在生态的搭建上,UCloud还有哪些预期?

季:如果预期未来,我们还是有机会的,因为BAT主要是用户(C端)的,但是对于商户(B端)还没有优势。前几年是消费互联网,但产业互联网潜力还很大。企业客户能否成为我们的入口,这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另外,AppStore的作用非常大,现在的年轻用户已经开始习惯为App买单了。这些人创业时,也愿意为企业级App买单,我们现在就在做企业级的AppStore,把安全公司引进来,也是为了打造这个企业级的AppStore。

张:你之前说做云计算是在做生态,实际上也是在帮到安全圈,那有没有安全企业直接受益于你所搭建的生态?

季:我们云上面的企业都是创业公司,他们愿意用云,自然也会慢慢地使用其他服务,包括安全。刚开始我们试着对接大的安全公司,但是后来发现,反而新锐的安全公司比较喜欢为创业者服务,比如安恒科技、乌云网等。后面我们会引入更多的安全公司,把他们的东西放到我们平台上来。




我不是创业导师,我是土壤





张:UCloud这两年和创业圈脱不开关系,做了很多给创业者搭台站台的事情,你会不会有一种创业导师的感觉?

季:我不是创业导师,创业者没有成功可以模仿,我本人也不够成功,所以做导师是不合适的。但是我可以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哪些是有前景的,哪些是他们需要的,哪些是我可以帮到他们的,因为他们就是我的客户,我要为他们服务。

我们的客户是创业者,所以我必须了解他们的需求。开始我们说UCloud是“最懂游戏的云”,现在说自己是“最懂创业者的云”,这其中就是在关注客户的需求。我们经常关注产业变化趋势,游戏比较火我就关注游戏,后来还关注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SaaS等等。我们的总结就是,“人家跟着风跑,我们跟着猪跑”。

张:从外界的直观感受上,UCloud的确是非常高调地在为创业者服务的,很实在,那具体来说,创业者通过UCloud受益在哪里?

季:其实我们还做得不够好,由于团队的能力和体量问题,我们做的不够多。其实创业者有四大需求:一是方向性选择,这个我们无法指导,只能请一些投资者和创业导师指导;二是人才的选择,很多企业万事俱备只差CTO或其他关键角色,利用我在前华为、前盛大人聚会的机会,聚集一批人才,让创业企业找到合适的技术骨干;三是资金的需求,我们经常搞投融资对接会,帮助用户找投资;四是目前市场的需求,这是我们相对比较薄弱的部分,因为有些市场是比较垄断的,很难突破。但现在来看,有越来越多做SaaS的企业到我们平台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说到创业生态,当时还有很多人嘲笑我,说我们不好好做主业,但现在看起来大企业也都在做了。

张:这两年创业环境变化急遽,你怎么看?

季:这是正常的状态,之前多少有点泡沫。我一直认为,只有当创业公司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后面才会跟着投资商。你要了解投资者的利益,他们希望你赚钱,你做的好才会跟着你。你把产品做好了,他投你有钱赚,自然会投资你。

另外,AppStore的作用非常大,现在的年轻用户已经开始习惯为App买单了。这些人创业时,也愿意为企业级App买单,我们现在就在做企业级的AppStore,把安全公司引进来,也是为了打造这个企业级的AppStore。

UCloud通过做云平台,帮助创业企业,有成功有失败,整个创业生态的生生息息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就是要做创业的“土壤”。




反思使人进步



张:前面你总强调说运气好,但从和你的聊天能感觉到,你太有想法了,而且非常善于思考,有什么心得吗?

季:我一直和身边人说,有两点方法论:一是学习别人的优点,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保持自我学习能力;二是要多自我反思,每件事情上做得如何,每天怎么样,都要反思,联想管这个叫“复盘”,或者管理学上叫PDCA,只有不断改进,自然才会快速进步。

张:那对于你的创业,除了成功,还有什么需要反思的吗?

季:首先要说,我还不成功,或者说不算有大的成功。

如果说要反思,有3个错误我不会再犯。

首先是我们没有拿天使轮投资,这是非常大的失误。原来觉得用别人钱不好,现在觉得其实挺好。如果没拿钱,招聘找不到人,因为别人不信任你;因为没有拿到钱,客户也比较缺乏信心。即便不缺钱,还是需要拿点小钱,可以用这个去做宣传。创业拿钱最关键的不是钱,而是背书。在人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需要别人背书的,就像考证,做企业也是这样。

其次是招人的方面,一味找行业里“最好”的人。刚开始找销售,按照当时的思路,就要招国内做销售最好的人、卖服务器最好的,于是找了戴尔的人来做商务总监。他虽然对云很感兴趣,但对于创业公司氛围不太认可,人沉不下去,最后就失败了。相对于“最好的”,还是要找适合自己的、接地气的,所以招人还是要慎重。

还有就是人员结构的单一,现在公司员工以腾讯出来的居多,好处是很容易融合,执行力很强,但是缺乏多样性。如果公司都是一类人,就会很危险。所以现在还在努力,希望有更多来自阿里、百度、亚马逊和微软的人,吸收各自所长。

张:那对UCloud,你有什么还不满意的?

季:现在公司发展还是太慢,和巨头比还是太慢了,压力一直存在。

张:可是,在外界看来,UCloud已经很快了,也没几家可以去比较了吧?

季:当然,我们是要和阿里去比,相比之下,我们还很小。好在云计算发展的空间很大,市场份额远远没到饱和,事实上才刚起步。

张:那你对这个市场是怎么预期的?

季:这要发展阶段来看,云计算发展有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替换IDC和服务器的阶段,这个就有1000亿的市场份额,但是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才几十亿的规模;第二阶段是替代掉软件公司的数据库和中间件,这个市场份额有几万亿元;第三阶段是软件超市,后面还有服务超市和大数据阶段,而且越往后,市场空间也越大。

张:照你的说法,这么大的市场空间,实际产值现在还很低,那是不是意味着会有更多机会给其他人呢?

季:现在如果才开始做云计算,怕是有点来不及了,因为没抓住最初的机会。云计算有三大门槛:包括技术门槛,如底层IDC建设、网络节点的布局、海量服务器的管理、内核的研发、服务器的定制化、使用界面的优化,以及大数据的分析和管理等;还有资金门槛,你要有足够的钱才能去买很多机房和设备;再就是运营门槛,从找到客户到将其变成客户是很不一样的,UCloud是国内云服务商里最早建立销售团队的,以前大家都觉得,云服务就是在互联网上等着,有人用就有客户,但对企业端来讲,还是需要有销售去落地才行。当然,未来,我们的销售团队可以作为服务,为上云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张:到现在,我终于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就是你总习惯用1、2、3来总结归纳,很多问题似乎你早已了然于胸。

季:(笑),这就是我的三字经吧。



安全创业,请听我言


张:回溯过往,你经历了多次跨越,不同类型企业,不同领域行业,如果说圈子的话,你横跨了太多圈子,怎么看这些不同的圈子?

季:我主要是在投资、云计算、政策法规、安全等圈子。一是参加活动,比如极棒、乌云等,公司级的活动我还是要去的;二是通过微信和圈子交流。和其他圈子相比,安全圈的人比较关注技术、比较爱玩,不用很正经,也很愿意交流,而创业圈的人会更多考虑商业模式和管理团队,投资圈则是关注方向和趋势。

张:以前我有个盲区,就是对安全创业的了解太少,总觉得新一波安全创业的不多,但在我做访谈的这段时间里,发现其实有不少搞安全的开始创业了,你怎么看?

季:就安全圈的新动态来看,从乙方到甲方去的人多了,从传统安全去互联网安全的多了,也越来越靠近业务了,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做创业了,但比例还不够高,或者还有待进一步去挖掘吧。

张:作为过来人,对安全创业来说,你有什么建议吗?

季:技术通常不缺,主要是方向和趋势的判断、团队的组建和管理,以及如何去抓用户吧。因为绝大部分安全圈的创业者都不是从销售做起的,很多人偏技术,缺乏综合性的能力。

张:我有个想法,就是通过做新锐访谈,能给安全创业者对接一些价值,这方面你所倡导的生态理念正好非常切合,能否邀请你一起来做点什么?

季:如果有机会,我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沟通,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