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吴鲁加,我创业是要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心

2016-04-05 德川咪咪 安在
访谈

廿载弹指东逝水

网络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不虚空

黑客依旧在

精神仍然红


大V新锐竞相上

惯看立业建功

一场邀约喜相逢

信安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访谈”,是安在新媒体栏目之一,旨在通过与中国信息安全影响力人物的直接对话,揭示产业发展历程和动向趋势,描绘中国信息安全之全景视图。


由于微信限制问题不能上传完整音频内容在第一篇人物中,请大家在喜马拉雅网站或APP中搜索“黑客列传”,也可复制链接 http://t.cn/R4PU8Av 到浏览器中直接收听



从卖扬声器的销售员,到信息安全界声名如雷贯耳的Quack,再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吴鲁加的身份经历了多次的转换。拥抱变化也许是创业者永远的信条,但对吴鲁加来说,自始至终都不变的,一是他对创业的激情与认识,二是他与创业伙伴休戚与共的深厚情谊。




从信息安全到移动互联网,这个转身有点大

问:在旁人眼里,大成天下似乎经历了三个阶段吧。第一阶段应该是起步那一年,什么都做;而从铁卷开始,做产品化,逐渐走上了正轨,这个阶段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资本也是在这个阶段进来的;那第三个阶段,也可以说一次突变,就是现在转做移动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这个划分是合理的。想说的就是,第二个阶段时间很长,个中滋味一言难尽,我有好多年,QQ签名就是坚持。

问:关于转做移动互联网,是一种自然衍生的过程?还是很直接的跳跃?对外人来讲,似乎真的就是突变。

答:有一定的衍生关系,比如今年要着力做的小密圈,其实也暗合数据防泄密这个方向啊,这是因为前期有积累。但更重要的,还是下了决心做大的转变,看着移动互联网热火朝天的,如果不跳下去的话永远也不知道水有多深,那就干脆点跳吧。

问:跳也有两种跳法,一种是我不管做啥,先跳进去再说,然后再看能做点啥新东西;另一种方式是,我跳下去之后做的事得跟现在有联系,比如说你,一直是做信息安全的,那转入移动互联网后,考虑过也是从安全入手吗?

答:我们比较简单,很典型的就是,我先跳下来再说。
当然像你说的,做跟安全有关系的事情,这是绝大多数脑子正常的人都会想的一条路径。我们当时也探讨过:如果我们从2B到2C是一个切换;如果再从安全切换到社交,又是一个切换。我们是不是真的要在所有方面同时切换?如果这样,是否就相当于直接把我们的长处给彻底斩断了呢?
讨论下来的结果就是这样——我们不想那么多了,先下水再说,边游边找方向吧。这不转来转去,小密圈又回到2B的路上了吗? 当然,这背后腾讯的投资,也是给了我们底气 。

问:从这点来看,腾讯投资你们是看重你们的团队,而不是看重产品和技术?

答:说明我们的厚道别人都能看得到,呵呵。

问:这个蛮有意思的,对一家以安全技术和产品见长的创业公司来讲,投资方可以这么“任性”?

答:好团队背后才有真正好的技术、产品、运营,毕竟事情都是人做的。




72小时,小看板,侃图,小密圈,齐头并进或专注聚焦?

问:推出“72小时”是什么契机?

答:其实我们最早做的是小密圈,但主推的却是72小时。
在转型过程中,我和黄鑫最开始想做的是网盘加密——一方面兼顾我们已有的安全能力,同时又能发挥我们在驱动等方面的强项。当时曾想,你用网盘上传东西,其实后台是可以看到这些数据的,我就想打造一个纯的存储仓库,我往里面放东西,虽然空间在你那,但你看不了。理想的做法当然是,钥匙在上传者手里,数据在保管者手里。我们想做的就是,可以作为插件挂到包括Dropbox在内的各种网盘上。
不过,真开始做的时候,想法有了些变化。我们发现:传文件是企业和个人的基本需求,通常都是用QQ、微信和邮箱,但是QQ和微信都是脱离了可管控范围的文件传输途径——基本上你发给对方后,他怎么操作你就不知道了。我们就想搞个“小密圈”,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圈子,把所有公司的人拉进来,在这个圈子里可以Push通知、公告、文件、活动等,就像朋友圈。尤其是各种文件发上来,系统会自动在文件内部打上标记,谁发的,谁下载的。文件下载到你手机上时就会有一个标记,如果你把文件往外传,只要是通过小密圈传出去的,这个标记就会存在,用这个标记就可以跟踪了。同时,对Word、pdf等文件,它还能做到“72小时”的那些功能。
但做到这一步后,突然我们就发现,为什么要做得那么重呢?可以先做一个轻的,先练好基本功吧。于是,我们就先做了72小时,很快就推出来了。

问:这个也受到了“阅后即焚”的启发吧?

答:有些关系,但不全是。无论是阅后即焚,还是网盘加密,或者文件加密、跟踪和授权浏览等,其实都是一起的。只是说在我们的整体框架里,小密圈是比较大的,就往后靠一下了。

问:是否可以认为,小密圈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框架,像72小时等都是其中一块?

答:其实这是个“过程”。
最早要做小密圈,做的过程中发现可以用其中很小一块功能做72小时试试水。
做完72小时之后,我们最早觉得它应该是一个2B的产品,比如我有一个投资报告要传给你,但是不希望你再外传给别人,那么这样一个能看、又能限定时间销毁的产品是挺合适企业使用的。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后台95%的文件都是图片。我们当然看不到是什么,但猜也能猜得出,估计都是些不太健康的图片。文件也有,但相比而言,数量小得多。
我们就在想,如果72小时不行,是不是该转到2C的方向会更好?因为图片需求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就做了“侃图”——也是带了限时销毁的功能,发出来后可以设定几天里删除。本质上,侃图就是72小时从2B转向2C后演化过来的。
此外,我们还做了个“小看板”——一个类似trello,看板协作式的产品,我们内部研发管理一直用它。

问:这几条线是并行的?

答:对,因为一直还在摸索,想法太多,变化太多。
前几天我们跟Tony(腾讯前CTO张志东)交流,他觉得我们现在有点贪心,我们是对太小的市场不够满足,所以才从2B转到2C,做泛社交的东西。Tony觉得我们应该更聚焦,聚焦到一个点上,先别多想,可能更容易出成绩。
的确,仔细回顾一下,我们是因为好奇心而进入了移动互联网领域,之后我们各种摸索,到现在,我们对移动互联网从产品研发到运营推广再到变现的全过程都有了一些了解,算是知道里头的游戏规则了。至此,我们的确应该再返回到专注某一点的状态上了,攻其一点才可能突破。所以今年,我们不会再齐头并进了,重心会放在小密圈上。
小密圈是团队知识管理与沟通工具,他的交互和朋友圈是比较像的,可以发文件、照片,可以发链接。它的slogan是“安心分享,开心工作”,我们希望小密圈能成为团队的工作台,随时记录一切,文件、链接、图片都可以存进知识库——小密圈提供安全保障,提供有感情有温度的交流。
产品轻,这是小。产品安全,这是密。大家在一起,组成了圈子。小小的私密工作圈,这就是小密圈了。转来转去,回到了to B,甚至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安全。

问:迄今为止,有没有你觉得还比较成功的产品?侃图算吗?之前你们也做过一些大力度的推广。

答:其实都没怎么花钱推。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做出任何接近成功的产品。

问:那怎么定义成功呢?

答:最简单的,数据不行。我们现在的用户数、活跃数都不行。

问:从2B到2C,现在又回到2B,这种切换意味着什么?

答:其实72小时、小看板、小密圈都是2B的方向,中间因为看到了点机会,跳到了侃图的泛社交领域,只能说是摸索阶段,在里头打了几个滚,练了练兵,然后再出发。

问:我记得大概一个月之前和你聊过,当时你对侃图还是踌躇满志的,而现在重心又转到小密圈了,变化是不是有点大?

答:有两种“做成事”,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二是不断调整。
图片社交是个有价值的大方向,所以我们做侃图,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感觉我们运营起来缺少些灵气,后续我们会小投入微调,找机会突破。
而小密圈,其实是从我们做移动互联网开始就盯着的方向。

问:你说跟Tony交流,肯定的是要聚焦,但为什么没聚焦在侃图而是聚焦在小密圈上呢?

答:小密圈的需求更直接,不少用户对现在文件满天飞、无法控制的事情是有担忧的,这个是直接的需求。而且,这可能跟我们团队的风格更接近。

问:我觉得你说的也许都对,聚焦到最后,你还是要别人用你的APP,但现在有一个制约所有APP的大问题:用户不会装太多APP,一个微信已经可以代替掉很多东西了,特别是社交。所以这个时候再提一个APP功能多好、能满足什么需求,似乎就变成一个伪命题了。这个你怎么考虑?

答:所以我们对小密圈的定位是工作,是团队知识管理。
我们其实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明明微信不是为工作而生的,很多功能甚至跟你的工作需求是反着来的,但偏偏吃掉了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思考的结果做进小密圈里了,你可以体验一下,哈哈。
对文件加密功能我们也有考虑。比如我们判断文件如果是在手机上需要多大强度的加密?是不是真需要高强度加密?对80%普通用户来说,无意识传播时,也许更需要的是能及时告知。

作为知识管理,比如对你们安言来说,内部一篇文章,可以以链接方式贴上来;你们可以在里面聊天;平时你们采集到的素材,也可以一个个丢进来。逐渐的,这里就会成为内部交流的园地。很多公司现在没有这样的园地,都是用微信,确实简单、通俗,但很多东西聊完之后会丢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留存下来,丢进小密圈,以后可以很方便地review,新人加入后还可以看到整个历史内容,这会好很多。


所以,还是不同的。

问:是的,从功能上来讲都好理解,但我更想讨论的是功能之外的东西。就像微信,就算功能上不是为工作场景设计的,它只是一个社交软件,但它的操作已经基本上可以支持工作讨论了。很多时候大家使用微信都是一个习惯,尤其在中国,公私往往不分,微信被赋予了很多像营销、汇报这样的功能。所以,很难界定说工作时候用APP、不工作时用微信,习惯一旦养成,再想改变,就太难了。

答:所以我们想找的可能的痛点,一是团队知识管理,微信是沟通,连接,是一个消息总线,而我们做知识的沉淀。二是安全,就是对文件的下载、转发做轻量的安全控制。
然后聚焦在企业,slogan 都定成了“安心分享,开心工作”了。

问:我倒是觉得,你现在做了很多移动互联网的东西,但你的强项是安全。说白了大家有个共同认识,纯做安全死路一条,但是拿安全作为一个切入点,往往能够给大众性的常规需求带来一些不同的特质。

答: 所以说,安心分享,开心工作。把安全作为团队知识管理里的一个切入点,或许不错。




创业心经:种下一颗种子,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是将来的果

问:说实话,今天我们的交流,感觉比上次更“靠谱”一些。上次我们也聊“侃图”,我个人没有太大感觉。而今天我们聊“小密圈”,把工作、文件、安全放在一起,我觉得也许真有做头。

答:我们现在相对从容,就20来个人,钱花个两三年不成问题,所以我们的动作不会变形,我们还可以坚持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哪怕不盈利。
这其实就是一种很简单的心态,因为不管做什么,最重要是有意思。不管是72小时、小看板还是小密圈和侃图,我觉得都很有意思。比如说做完侃图,我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买了好多摄影的书。我这人就这个特点,学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把能买到的书全买回来。
做任何事情,我觉得首先是认真,只要认真,做什么其实都有收获。做侃图的时候,我们做了Instagram的功能,就是通过侃图来看Ins的图片,这功能出来后,侃图的量上来一大波。仔细想,就拿这一点来说,其实是很有意思的——相当于找到了用户的一个小痛点,同时可以把这个痛点和产品结合起来,带来一些新用户。这种事情可以多试几次,很好玩。
总体上,我觉得创业过程中没有白做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要是放到因果里头来看,你现在种下一颗种子,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会成为未来的果。

问:我的感觉,以你现在的心态,不管在做什么,就事情本身来讲都是次要的,只要当下能够让自己有一种投入,就不会纠结了。

答:其实我们还是想要做有价值的事情,对自己、对同事、对社会有价值。否则的话,我在家里看看书也挺开心。

问:这就和创业初期的那种纠结、痛苦完全不一样了?

答:纠结、痛苦其实还是有的,这些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
从上个月咱们聊天到现在有很大转变。转变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和黄鑫要PK,我们和Tony要PK,我们要思考,要论证,要讨论,我们要最终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
如果要大家“傻傻”地坚持一个东西,那我们至少看清楚这不是在“装傻”吧。反正类似这样的创业过程中的纠结,其实比以前一点都不少。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纠结是对事,而不是纠结于内心。这也是黄鑫认可我的地方,他觉得我的内心还是比较强大的,即便没有宗教信仰的支撑,还是比较能抗事儿。其实从创业到现在,很多时候摆在你面前的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和一个差的选择,而是一个差的选择和另一个差的选择,尤其是在企业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要经常做出这样纠结的选择,内心不强大是撑不住的。
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现在我和黄鑫的内心都是比较强大的。




回望信息安全,变与不变

问:你从做信息安全转做移动互联网,现在再回头,无论说你是站在高处还是局外,你怎么看整个信息安全行业这两年的变化?特别是就创业而言,和当初你们创业相比,区别在哪里?

答:其实我还是蛮担心的。特别是近期参加一些会议活动,我和黄鑫一致的感觉就是:浮躁。
信息安全(技术)在我们看来,这十年间没有革命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目前因为一些外部环境,让信息安全行业看起来风生水起,我当然是非常高兴的,但是高兴背后就有担忧。比如我们当时创业,在意的是怎么把产品卖出去,而现在则是你要懂PR,要更多发声,至于到底有没有客户、有多少客户,这些数据造造假可能都没事儿。长此以往,有些公司就会走偏掉,这个风险是很高的。
至于从业人员,在群里我经常看到那些年薪50、80甚至120万的要求,水平还不咋地。我之前看到新闻里——不知道是不是假新闻,美国那个中了3.5亿大奖的年轻人,买豪宅,找了一群姑娘在里面high,结果挂了。我的体会是,有些年轻人成功太早,不是好事。问题是这样的所谓成功,就会给很多创业公司带来压力,导致大家都很浮躁。
十年前在我的观念里,做安全就和做防盗门一样,做防盗门可以做成一家公司,可以开很多的卖锁、开锁的小店,但是你要上市是很难的,这个市场上能容纳的防盗门公司也就是两三家。现在不一样了——防盗门防的是家里,而现在互联网则是把整个世界联通了,相当于全世界都需要防盗门,每个角落都需要安全。从好的方面讲,这也许是最突出的一个变化。

问: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没有边界了。但另一个含义,或者对安全来说,没有边界,就是处处是边界。

答:所以你看,把信息安全融入到企业业务中去,这会是一种趋势。像Google、BAT这些公司的安全部门都是融入到业务部门里去的。而启明、绿盟这样的传统专业安全公司,在这方面会经历一些矛盾和冲突。
当信息安全的力量越来越融入到业务当中去,最后这个世界就不需要卖防盗门的、开锁的了。因为最终信息将会无处不在,信息的关卡也会无所不在,这就要求每个信息的业务单元,要么自己做,要么相互支持着做安全。这种趋势不仅仅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可能在物联网时代真正凸现出来。

问:照你的话说,那现在安全行业的边界也就不会再那么明显了?

答:对,甲方乙方会越来越互相融入。

问:这是不是也是切身体会?就像以前大家都说大成天下是一个安全公司,而现在,大成天下是什么呢?定义也许就没那么清晰了。

答:假设小密圈能做起来,它会是一个用于企业、团队知识管理和沟通的产品。企业会需要这样的业务,而这业务是具备了安全元素和安全能力的,至于它是安全产品,还是业务相关的产品,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威胁情报?一个难解的结

问:当前信息安全创业热点不少,威胁情报是比较突出的,你怎么看?

答:威胁情报非常有价值,但也有些需要规避的问题。
举个例子吧,我就问你,如果是真正有价值的威胁情报,你可能拿出来和人交换吗?比如我和一个朋友曾经聊过,他们发现了一起很严重的被入侵事件,之所以能发现,是因为他们去年抓了一个尝试黑他们的人,这个人是用邮件来黑的,手段比较拙劣,事后他们就把这个邮箱放进黑名单了。今年,还是这个邮箱,给他们发了一个手段非常高明的0day。其实,这就是百密一疏,这个攻击者就栽在这个关卡了,因为他用到了一个上过黑名单的邮箱。那返回头说,假如我的那个朋友把这个黑名单邮箱交换出去了,那这份名单在最多两三个月之后就不成为威胁情报了,因为黑客们一定会换一拨邮箱了。这样一来,我的朋友就会很亏——情报一旦交换,价值就没了。
威胁情报危险就在这里,如果威胁情报有一个list,张三卖,李四也卖,美国政府能不能买呢?当然能买到。如果他们要黑中国,你就防不了了。如果攻击者把所有的威胁情报都买下,那你的威胁情报还有用吗?同时,当你真的把威胁情报当做一个商品,把它用到防火墙、安全软件里,这还是真正的威胁情报吗?
所以对我来说,如果我有能力获取威胁情报,我是不太愿意交换的。我愿意花钱买别人的,但是我自己采集的我不会卖,而这恰是很多企业的想法。
我讲的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提出来一种矛盾,对威胁情报领域来说,我觉得这是比较难解的一个结。
此外威胁情报还可能涉及比企业更高层面的力量——比如说国家间的对抗,这种情况下,怎么把握好度,有点像走钢丝。

问:那云安全服务呢?也是一个创业热点?你觉得怎样?

答:哥们,给我一个云安全服务的成功案例,一定要是有持续盈利的哦!

问:哈哈,这又是当下一个很矛盾的热点吧,大家既看好,但是又没有真正从商业模式上来讲的成功案例。

答:我的观点就在我的这句话里,你给我一个案例。现在大家都在摸索,既然都在摸索,那就会死一批,大家都要做好我是死掉的那一个的准备。
怎么能让自己不再摸索,而是确认自己的商业方向是正确的呢?我的一个朋友前阵子出来创业。他是怎么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式的?他第一步先从他们公司的高端客户池当中抽了五百个打电话,设计好问卷,描述自己要做的事情,找到用户的反馈,改进他的设计。他这样去验证他的商业模式是否靠谱。
现在的安全圈子,更有点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味道,做的都是一样的事情。
当然,我自己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先想出一个“好点子”,再沿着点子细化,最后照着蓝图实行。我觉得很多人都是这么做下来的,但有几个人真的去做刚才我说的那样的事情?先打500个电话?

问:那你觉得,像威胁情报、云安全、众测、大数据,这些热点,就没希望了吗?

答:这几个点你有没有看到,其实它们都特别需要数据?比如知道创宇做得好,是因为他有数据源——因为他背后有腾讯的资源,这样他就可以做大数据平台。可对一些只有二十来人的小公司来说,你想做大数据平台,麻烦你先告诉我你的大数据在哪儿?你想做云安全服务,先别说“云”了,你先找找谁愿意要你的“不云”的服务?你如果能搞定50家“不云”的安全服务,你再问他要不要把服务搬到云上去,看他接不接受吧。

问:那是不是说,所有这些点,无论大数据还是云服务,不管怎样,归根到底或最终都会归口到BAT们?这是否就意味着,对这波创业者来说,最后要么依附或与BAT们合作,要么就没戏,成为牺牲品?

答:其实从潮流和规律来看,我倒不太觉得是这样。我始终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新东西存在的,而新东西是我们现在不能理解、没有见过、好奇心尚未延展到的领域,但是有人会有预见性,能够天才一般地发现它,只是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否则的话,这世界就不会再进步了,这世界就是BAT们的了,这不可能嘛。

问:我觉得你这话有两个意思,一方面是你不相信未来只有BAT,你相信未来会有变化;但另一个意思是,至少你现在没发现。所以现在这些创新创业,最后归口到BAT是很正常的事情?

答:对,现在这几个点,威胁情报、云安全服务、大数据、移动安全等等,这些点真的很可能会归到BAT们——也包括小米、360等大公司。对这波创业者来说,也许工作应该做得再细一些,比如说云安全服务,有没有真的做得细致入微到用户的需求?别说云安全服务了,就说一般的安全服务,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恐怕现在做的都还差很远。你要做云安全服务,就要有足够多的用户,有什么安全服务能卖给一百万甚至哪怕十万用户?得先找到这个点。这个点不好找,云备份?云监控?有可能,但更可能的是这些点已经被云厂商做掉大部分了。
合适的创业点确实难找,就像我们做小密圈,团队知识管理,说起来也有很多竞争,一样没那么容易。总体的意思,我不是看“死”所有的创业者。就像我一样,其实所有的创业者脑子里都有一丝小火苗,这一丝小火苗什么时候能成为熊熊大火?是否是BAT们不一定能预料到的?这个谁都不知道。现在BAT的人从几个大方向去看,可能会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的,你们没戏了”,因为但凡大家都能看到、能看懂的,BAT们都看到、看懂、拿下了。
但是,我如果说100年以后,这个世界是BAT的,那你肯定不信。为什么?就是变化!变化会发生在哪里?一定是发生在最有创造力的年轻人身上。
现在这波公司拿钱都挺容易的,但有句话叫“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时多向乱中忙”,往往身体好的人总会想着做各种各样的事儿,而身体差的人只能静坐,反而能够挖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对应来看,很多公司在一帆风顺的时候,比如我们自己,这两年一帆风顺没什么问题,那没问题就有问题了,我会想这想那,能不能拿500万出来做这个,拿300万出来做那个,再拿200万出来做另一个?我会什么都想做。但是,当你被逼到一定份上——相信我,这些公司有90%都会被逼到没钱的份上,到了下一笔投资不知道在哪儿的时候,我们也有过——我们今年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一个“绝境”,也许就是小火苗会迸发的时候了。
我不是不看好现在的创业公司和创业者,而是就现在看来,我们刚刚说的几个方向都很好,但也都很危险。对创业者来说,也许拿着锄头浅浅地挖几下很容易,但旁边别人早已经雇了大车拿了钻头往下挖了。大概就是这么个感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