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泽东: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栩先生 栩然说 2020-10-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带你读懂伟人

文 | 赵清  栩(xu)然
首发 | 栩然说(ID:xuranshuo)


1


“你毛泽东,懂什么马列主义?你不过就是多读了几遍《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你就靠这个打仗啊?”


某次党的集体会议上,凯丰当着众人的面,质疑毛泽东......

 

看到这里,你的头脑里一定会盘旋两个问题。


问题一:凯丰是谁?没听说过啊,一定是个小人物吧?


问题二:这么一个小人物怎么有这么大的胆子?竟敢以“不懂马列主义”为理由来顶撞毛泽东?


停!


我必须打断你的这种思维,如果你继续持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接下来的文章,你读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


须知,我们读历史最大的障碍,恰恰是我们已经知道了结局,我们习惯于站在“已知者”的角度去评价“未知者”的选择!


通俗来讲,这就叫“事后诸葛亮”

 

各位有没有炒股的经历?


凡是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一定有感受,就是看过去的K线一目了然,但对于当下K线在下一刻的走势,永远感觉扑朔迷离。



假如你已经知道了未来一年内A股市场每一支股票的确切K线走势,那么我确信哪怕你只有1万元的启动资金,也可以轻轻松松赚10000亿。1万变成1万亿,你一个字都没看错!


为什么?


因为你已经事先知道了每支股票的走势,你完全可以通过这1年的K线图选择第二日的涨停股,每天收市前买入,第二天在涨停价位将股票T+1卖出,再把资金T+0买下一日的涨停。


如此反复,每日涨停,你的资金就是前一日的1.1倍,那么仅仅200个股票交易日,你的资金翻的倍数就是1.1的200次方——将近1.9亿倍!


一万变成1.9万亿!恐怖吧?


只可惜,这种算法只是你一厢情愿的YY,只能停留在理论上,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因为你不可能事先知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未来的展望,尤其对一些对自己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的预判,99%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


我买的这支股票,能涨吗?

我做的这个方案,老板能通过吗?

我研发的这个产品,能在市场上热销吗?

我谈的这个客户,最终能达成合作吗?

我的这次创业,能成功吗?

我喜欢的这个女孩,最终能追到手吗?

......


我们的太多情绪:惊喜、失望、兴奋、悲伤、期待、焦虑,都来源于“不确定”,这些情绪又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又决定了未来事情发生的方向,如此反复。


我们会遇到太多的事情,也只能站在“未知者”的角度上去决策。


一旦我们站在一个“已知者”的角度去看待“未知者”的选择,就会忽略这些情绪对他们行为的影响,难以感受当事人面对“不确定”时的心境。



2


好了,扯远了,让我们言归正传。


我故意在开头上写“某次共产党集体会议”,就是怕你站在“已知者”的角度上去评判当时发生的事,评判这些当事人的行为。


事实上,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史书上已经站在“已知者”的角度上,对这次会议进行了“结论性的评定”,但它在当时却有很多“不确定性”:


红军到底能不能突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局?

马列主义到底该怎样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红军的指挥权,到底交给谁?

......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也只有不确定的事情,才会引起各方的辩论。


会议中,在“红军指挥权归属”的问题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


正方支持恢复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权,反方支持继续由博古、李德掌握对红军的指挥权。


开头提到“凯丰质疑毛泽东”的插曲,其实就是“反方”驳斥“正方”的论词。


辩论的结果,依然是正方获胜,毛泽东重新获得红军的指挥权。


至于“遵义会议”的过程,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一带而过。若想知道会议详情,想知道凯丰是谁,百度一下。


“遵义会议”一结束,刚刚重获红军领导权的毛泽东就迎来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国民党中央军汇集川、滇、黔、桂等省的军阀部队,总计约40万部队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企图将红军合围,并消灭在遵义附近的狭小地区,此时红军的人数只有区区3万。

 


为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指挥红军从遵义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当行进至赤水河以东时,红军遭遇贵州、四川军阀的围堵。


红军在土城与四川军阀郭勋祺部发生激战,却损失巨大,战局形势岌岌可危。


这时,一定有人站出来说,这不就是“四渡赤水”吗?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balabalabala......


停!把这个“剧透者”拉出去打一顿!


因为他又站在“已知者”的角度去评价当时的情况,但站在毛泽东这个当事人的角度上来讲,他面临的是巨大的不确定性。


他的任何选择,都决定了红军的生死存亡:要么跳出包围圈、找到生路;要么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举一个不算很恰当的例子,就像是世界杯足球决赛的点球大战时,你是最后一个点球手,你在全世界几十亿人的焦急注目下,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走向了点球点:


如果这一脚射进,你的球队就会夺冠,你将成为民族英雄!

如果这一脚射失,你的球队就会失冠,你将成为民族罪人!


到底结局怎样?不确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技术层面的因素之外,你是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心压力?


此时的毛泽东,面临的更是不确定的前景,以及煎熬人心的压力。


接下来的故事,虽说史书早有记载,但请你站在“未知者”的角度来体验,以“毛泽东”的身份去感受......



3


好,继续回到刚才的情境里。


若说毛泽东此时有什么全盘的计划,那还真不是那么回事。这期间有太多的临时状况,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只能随机应变!


“土城之战”中,红军与川军郭勋祺部展开激战,损伤惨重。当晚红军指挥层就开了紧急会议,朱德发言:“我们预计有误,来的是川军,而不是黔军;是6个师,而不是4个师!”


强大的危机感向毛泽东袭来,他意识到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如果继续硬拼,只会带来全军覆没的结局。


于是当机立断,放弃北渡长江的原计划,红军于1月29日西渡赤水河。


由于红军改变了路线,国民党在黔北设置包围圈的计划落空(此乃“一渡赤水”)。


虽说跳出了黔北包围圈,但毛泽东很清晰,这并不意味着就跳出了整个包围圈。为了加快速度,红军将沉重的辎重全部丢弃,轻装上阵,进入云南扎西地区。

 

另一边,蒋介石恼火了:


好啊,你跟我玩捉迷藏是不?好,我陪你玩到底!你到底还是想过长江嘛?行,川军刘湘在前面堵着,中央军吴奇伟、周浑元和黔军王家烈在后面追击,再在云南扎西地区来一次合围,看你怎么办?



红军到达扎西后,又面临着四处被围的绝境,于是紧急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有两个:


1、如何解决红军大幅减员,战斗力锐减的问题?

2、下一步去哪里?


对于第一个问题,红军的解决方案是“缩编”(不展开讲,可百度“扎西会议”);


对于第二个问题,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回兵黔北”,重回遵义,杀蒋介石个“回马枪”(此乃“二渡赤水”)!

 

什么?回兵黔北?


这意味着红军之前好不容易跳出的包围圈,现在绕了一圈后,又主动钻回去!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是的,这个决定背后,其实也是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结论!


他对这个局势里每个人的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滇军,这几股力量看似铁板一块,其实每个人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


蒋介石:有着奸商般的狡诈,一直打着“假途伐虢”的小算盘,想借由剿灭红军的机会借道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顺便把这些地盘都收为己有!


川军刘湘:对蒋介石的小算盘心知肚明,所以不愿国民党中央军入川,只要红军不进入四川,国民党中央军就没了入川的理由。所以,只要红军不入川,外界再怎么折腾他也不会管。


滇军龙云:与川军刘湘想法一样,怕蒋介石惦记他的地盘。只要红军不入云南,他就会坐视不管。


由此,毛泽东得出结论:在这个四川、贵州、云南交界的地方,又不能去四川,又不能去云南,那只能回贵州了。在蒋介石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若说这个决定有没有100%的胜算?站在一个“未知者”的角度上讲,是没有的!


只能说,这是毛泽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相对最优选择!

 

这倒与“空城计”颇为相似。



那些历史的“已知者”会说诸葛亮有多么神通广大,以一座空城应对司马懿15万大军,真是胆识过人啊!


但如果以“未知者”的身份去揣摩当事人诸葛亮,他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以空城退敌,也只是相对最优解,其背后颇有些无奈:


若逃跑,定会被司马懿大军活捉;若对抗,城里区区几个老弱病残怎么可能是司马懿大军的对手?


怎么办?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若直接打开城门,司马懿反倒会怀疑:诸葛亮又在玩什么幺蛾子?


说起来好笑,司马懿想破脑袋也不明白:城里面怎么没有军队?


答案很简单:城里本来就没军队啊!若是个“二愣子”的性格,管他三七二十一,直接就率军杀进去了,可司马懿的性格偏偏不允许他这么想,他认定了诸葛亮有埋伏,保险起见,退军吧。


空城计,其实是诸葛亮在摸透司马懿性格的情况下玩的“心理战”,在“不确定”的局势里,做出的相对最优选择!


而“二渡赤水”,也是毛泽东先摸透了蒋介石、刘湘、龙云等人的性格,然后玩出了“心理战”,在“不确定”的局势里,做出的相对最优选择!


既然是不确定的局势,既然是相对最优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颇有些赌博的味道。


这里面的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真是耐人寻味。


历史在此刻划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好险啊!幸运的是,毛泽东赌赢了,否则,历史会改写。



4


蒋介石集结的部队来到扎西,却一个红军都没见到。


几乎在同一时间,红军已经在赤水河二郎滩渡口出现。


国民党绝大部分中央军、川军、滇军全部被甩掉,只有国民党中央军的薛岳留了后手,让吴奇伟留守,此时的遵义就成了真空地带。


黔军军阀王家烈此时正在老家桐梓给母亲做寿,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刚送走了“瘟神”,怎么又回来了?


没有丝毫准备的王家烈军队没有太多的顽抗,就被红军占领了桐梓。

 


此时的毛泽东,又跟蒋介石玩了个“心理战”。蒋介石一直坚信红军将北渡长江,毛泽东就利用这一点,玩了一把“一手牵牛,一手宰猪”。


怎么做呢?


一方面,派出一小支部队装作红军主力,以“打了就跑”的方法牵制国民党中央军、川军向北走,让蒋介石误以为红军此时要北渡长江,驱赶包括吴奇伟在内的军队去堵截。


另一方面,真正的红军在老鸦山战役中伏击了吴奇伟,又南下重回了遵义城。


接下来,又一场的“毛蒋斗智”即将展开......


蒋介石不是吃素的,在得知红军进入遵义城,大发雷霆之后,又集结了中央军周浑元部、川军郭勋祺部逼近遵义,试图再次在遵义围歼红军。


好,来吧!毛泽东下定决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干脆就在鸭溪镇断掉周浑元这一指吧。于是,红军就在鸭溪修筑工事。


另一边,蒋介石得到侦察兵报告,得知红军在鸭溪修筑工事,立刻改变策略,让周浑元部停下来,就地修筑工事,把在江西井冈山那套“铁壁合围”的方法又搬了回来,试图再次以“碉堡阵”把红军围死在遵义、鸭溪之间。


当毛泽东得知周浑元修筑工事时,心叫不妙,如果再按原计划去攻打打鼓新场,就等于掉入了敌人的陷阱,恐怕要重蹈“第五次反围剿”的覆辙了。

 


这里面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3月10日的军委会议上,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却遭到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大多数人反对,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因被迫服从。


可见,当时的情形,整个红军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你的提议被否决,你会怎么做呢?


很多人都说那就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吧。


可毛泽东偏不!


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当晚他提着马灯,来到周恩来的住处,反复陈述利害。


在说动周恩来后,二人又共同去找朱德,三人沟通后决定第二天继续开会。


3月11日的会议上,毛泽东继续给众人分析局势,终于说服大多数同志放下进攻打鼓新场的主张。


打哪里呢?鲁班场!


这下子,蒋介石确实被绕晕了,怎么又去鲁班场了?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啊。形势紧急,他马上抽调军队支援周浑元,没想到又犯了个错误——把仁怀空出来了。


待国民党众军到达鲁班场时,却发现先前火力猛烈的红军早已没了踪影。

 


正在蒋介石等人摸不着头脑时,红军却经由仁怀下辖的茅台镇渡口,又过了一次赤水河,进入了四川南部(此乃“三渡赤水”)。



5


红军在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四川时,故意留下了个大尾巴:让国民党的侦察机发现行踪。


你蒋介石不是总认为红军要北上渡过长江吗?


好,我就把这场戏演到底,让你误以为我们要从古蔺县渡过长江。


说干就干!毛泽东决定,派一支部队一路向西,伪装成红军主力,要北渡长江的样子,一路上故意让国民党的侦察机看到行踪;而真正的红军的主力部队,再次渡过赤水河,再杀一个回马枪(此乃“四渡赤水”)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妙招。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也是在了解蒋介石性格,但其他很多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的相对最优解。

 

得知在古蔺发现红军的消息后,蒋介石立即调动中央军、川军、滇军、黔军赶往古蔺,自己亲自坐镇贵阳指挥作战,声称“剿匪”在此一举。



与此同时,红军也得到了蒋介石到达贵阳的情报,一个全新的计划正在酝酿。


正当蒋介石刚刚坐镇贵阳时,却得到了一个让他万分震惊的情报:那个所谓到达古蔺城的红军主力,其实不过是一个团。那么,真正的红军主力去哪儿了呢?


蒋介石纳闷的时候,一个最新的情报解答了他的困惑,也惊得他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红军主力已兵临贵阳城!


现在的贵阳是一座空城,国民党中央军主力部队却在400里以外的古蔺。


红军先佯攻贵阳,情急之下,蒋介石不得不调动滇军,赶紧赶来贵阳救驾。这样,云南的大部分军队被调去了贵阳。


没想到红军虚晃一枪,迅速南下进攻昆明,云南王龙云惊恐万分,眼下云南的大部分军队已被调入贵阳,请求蒋介石支援又怕“假途伐虢”,只好调集云南所有地区的军队,前往支援昆明。

 


这样,原本由重兵防守的金沙江,现在已经“门户大开”。


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避敌锋芒、仅凭6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


由此,经过“四渡赤水”之后,粉碎了蒋介石在川、黔、滇三角地带歼灭红军的计划。


当然,这并没有彻底摆脱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日后“强渡大渡河”的好戏即将上演,在那里,当事人会遇到更多的不确定性,已经破釜沉舟的红军该怎么应对呢?


此乃后话,在此不提。

 

6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由此可见,“四渡赤水”在毛泽东心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以“已知者”的角度来看“四渡赤水”,可以将《三十六计》中的很多计谋搬出来:假途伐虢、声东击西、擒贼擒王、暗度陈仓、金蝉脱壳、调虎离山。


但从一个“未知者”的角度来回看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毛、蒋双方,都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于毛泽东来说,他承载着太多的内心压力。


四渡赤水,这里面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后人们不断的讨论:如果里面任何一个细节按照另一个方向走,也许整个事件的结果就会不同,也许历史就会由此改写。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只要是经历过的事,就不再有如果。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面对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内心压力?如何在不确定的局面中拿到结果,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读历史,对我们自己的人生真的有指导意义吗?


可以说完全没用,也可以说非常有用。


一般人读历史,只是记住了发生了什么事,谁参与了这件事,以及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然后,以一个“已知者”的姿态进行评论,将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聊资。


这样的做法,对自己的人生有指导意义吗?


可以说,几乎没什么用处。因为时间变了,局势变了,人物变了,同样的事件不可能原封不动再发生了,不可能按照历史当事人的做法,生搬硬套再来一次。


依然以股票为例,即使你将过去的K线走势研究透了,这些也无法用来预测下一刻股价的走势。为什么?因为未来走势不可能是过去走势的简单重复。

 

智者读历史,往往会先忘记事件的结局,而且站在历史当事人的角度上,以一个“未知者”的身份去探索“不确定未来”的任何可能性,去感知历史当事人的内心活动。


这样的做法,对自己的人生当然有指导意义,因为我们已经吸纳了前人的智慧。

 

就以毛泽东为例,我们都知道他酷爱读历史书,仅仅一本《资治通鉴》都被他精读了17次。


我们知道,他在《沁园春·雪》里提到了五个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也不知他有多少次站在这些历史当事人的角度上,以一个“未知者”的身份去审视那个时代的局势,去感知他们的内心活动?


毛泽东虽然也只有一生,但他的内心却经历了中华几千年历史的洗礼,他的智慧也由此得到升发。


毛泽东说过一句话:“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其实是他面对“不确定性”时智慧的浓缩。


很多事情的发展(包括“红色政权”的崛起)往往就是这样:


从长远的宏观角度来看,它的结局是必然发生的,长期的未来是非常确定的,决定趋势的力量是无法扭转的,所以要“战略上藐视”;


但从短期的变化来看,事情发展总是起起伏伏,短期的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并不能凭借其长期的趋势来判断当下的走势,需要择机而动,必须适应“不确定性”,所以要“战术上重视”。

 

那么,如何从历史中获得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更好的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呢?


也许,从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我们可以有所感悟:


一、在不确定中寻找一切可确定的信息供参考,其中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人性。


二、不确定中没有绝对的最优解,但我们可以在已知的确定信息中,选择相对最优解。


三、一颗强大而又愿意接纳一切可能性的内心。


—— END ——


这里是栩然说。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在这里不仅有严谨求实的历史态度,还有一针见血的犀利时评。我将借助于对历史、现实和人们行为规律的分析,帮助你预测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质,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


长按关注【栩然说】

在这里看别处看不到的文字


不少读者留言说想读经典好书,推荐关注我的教育公众号“学长微课堂”,带你读经典、品国学、说教育,让经典真正能成为你人生的积淀。


关注后回复“三国”,可获取我们关于曹操、诸葛亮、赵云等人物的趣味解读。回复“书单”,可获取我们持续更新的经典书单。


为防失联,可搜索关注备用号:李栩然(ID:lixuran2020)

原创精选(点击可读):


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