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格局或将彻底改变,世界还会好吗?丢掉幻想,自力更生!

栩先生 栩然说 2020-10-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带你看点不一样的深度思考

文 | 栩然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1

今天,我们来聊点“大局观”的东西。

 

前几天,我分别和好几个朋友在网上进行了交流。

 

年龄横跨少中青,身份有高有低,行业和领域也都不尽相同。

 

唯一共同点是,都很悲观。

 

国内的疫情基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国外的疫情还远远没有到拐点。

 

不久前,已经活了快一个世纪的基辛格说了一句很让人震撼的话:世界不会再是疫情前原本的样子了。

 

《人类简史》的作者说:人类正在面临全球危机——也许是我们这代人经历的最大危机。危机终将过去,我们大多数人会幸免于难——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不再一样。

 

不是说疫情不会过去,而是即使疫情结束了,这个世界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了。

 

这种巨大的冲击,有些领域有些人已经直观感受到了,比如外贸、金融、股市、旅游,但其影响力真正抵达到每个人身上,可能还有一段时间。

 

国内一季度经济出现史上第一次负增长,很多人别说报复性消费了,连维持基本生活都感到压力巨大。

 

我都无法想象,那些平时里有钱就花、靠打零工活着的人,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关于裁员的风潮此起彼伏,连迪士尼都宣布停止支付10万员工薪酬,“童话果然都是骗人的”。

 


美国初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则达到有数据以来最高,一周三百万,超过任何一次金融危机。
 
之前的经济全球化,让各个国家,特别是几大经济体之间产生了深层次的相互关联,现在疫情影响下,压力和衰退开始互相传导、互相震荡,接下来到底是什么光景,谁也不乐观。
 
这还只是疫情的第一次冲击。
 
之前专家已经告诉我们,目前大众对新冠肺炎的传播可能缺乏想象力。还有一种更让人悲观的说法,疫情这一两年可能都结束不了。

而更让人担忧的是,疫情会不会在南北球之间周期性回归,变成比流感更普遍,但传染和危害更剧烈的病毒。
 
我曾经看到一个说法,人类的命运,将由中国以外国家的疫情控制能力决定。
 
但如果别的国家始终无法彻底控制病毒传播,我们上半年付出巨大代价,好不容易清零的疫情,到了年底,还可能再次发生。
 
谁受得了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周期性冲击啊。
 
不由得想起了《三体》里经典的那句话:黑,真TM黑。
 

2

到现在为止,新冠疫情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和后续影响,堪比一次世界大战。

 

而就像任何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样,多数人对它的爆发和带来的影响,都缺乏认知。

 

知乎用户“张弓”,之前曾分享过他有一次去巴黎,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过一本法国的旧杂志,上面的出版时间是1939年6月17日——二战中法国被占领的一年之前。

 

他好奇地拿起来看,想知道在阴云密布的1939年中期,法国平民的视界是怎样的呢?他们能否预料到一年后,这个国家和自己以及家人即将遭受的战争摧残和悲惨命运?

 

整本画报大约有50页,出乎意料的是,有超过1/3都是广告。

 

其中包括五款香水,四款内衣,三款香烟,三款相机,还有大量无法统计的豆腐块宣传文章。

 

插画上,男孩英俊潇洒,女孩青春洋溢,空气中充满了里维埃拉盛夏的荷尔蒙气息,不见一丝经济危机或战争的阴霾。

 


最后,再翻过五六页的广告,他看到了一篇和时局有些关系的文章,标题甚至不怎么需要翻译就能看懂了:La France Pacifique est Forte,“和平的法国无比强大”。


这本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杂志,用无可辩驳的历史教训揭露了一个可怕的真相:


人,真的很难预知未来。

 

哪怕就在法国即将被占领的一年倒计时里,这里的人们也还是悠闲地过着富足、闲适的生活。

 

茫然不知,一年后这个国家几乎损失了所有的海上战舰,数十万人死亡,更多的人流离失所、四散逃亡。

 

那些当时买这本杂志、看这本杂志,过着和杂志里差不多的中产生活的普通人,绝大多数,都活不过二战。

 

二战爆发前,他们觉得国家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就是人生的常态;战争一爆发,才会知道,这种舒适和富足,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偶然。

 

我们总以为,什么事情要发生变化,你一定会有办法提前知道。但现实却是,别说是一个两个的普通人了,甚至一个国家,都可能对即将到来的惊天剧变无动于衷。

 

更别说那些突然发生的变化了(比如,世界局势如此紧张,会因为疫情的持续爆发战争吗?)

 

想一想,那些在疫情初期还计划出国旅游的人;那些在年底囤了上百万的菜和肉,准备春节大赚一笔的餐厅酒店;那些刚刚盘下来一家宾馆,花费巨资装修成民宿的人;更有那些刚找到工作,却在几个月后被告知公司破产的毕业生……

 

他们做错了什么吗?

 

没有。

 

他们只是遇到了历史的常态。

 

有人做过统计,在有记载的5000多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

 

其间还要夹杂着每过数十年就会爆发一次的大灾荒、大瘟疫。

 

可以说,动乱与灾荒,才是人类历史的“常态”。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不超过一个世纪。我们的上一辈赶上了几十年,我们自己赶上了几十年,到下一代很可能就赶不上了。

 

《三体·1》里有一段精彩对话,是全书的主旨之一,希望大家跟着我再复习一下。

 

常伟思露出了高深莫测的笑容:“汪教授,你的人生中有重大的变故吗?这变故突然完全改变了你的生活,对你来说,世界在一夜之间变得完全不同。”

 

“没有。”

 

“那你的生活是一种偶然。”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嘛。”

 

“那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偶然。”

 

 “可……多少代人都是这么平淡地过来的。”

 

 “都是偶然。”

 

“您这岂不是说……”

 

 “是的,整个人类历史也是偶然,从石器时代到今天,都没什么重大变故,真幸运。但既然是幸运,总有结束的一天;现在我告诉你,结束了,做好思想准备吧。”

 

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一个观点:


我们所熟知的很多东西已经被疫情彻底改变了,做好思想准备吧。

 



3

2020年难吗?难。
 
但这不过是世界稍微露出一下它原本的真实面目而已。

我们之所以感到悲观,一方面是由奢入俭难,过上了数十年相对和平稳定的日子,突然要在朝不保夕的状态中生活了。
 
另一方面,是我们万万想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和现代文明如此脆弱。
 
一次远远赶不上电影级别的自然灾难和病毒,就基本上所有的国家手足无措甚至濒临崩溃了。
 
美国已经是所谓的“地表最强国家了”,有着发达的医疗系统,在病毒面前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假如病毒进一步在印度、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爆发,又会怎样?
 
这次疫情,让很多年轻人第一次认识到,我们的人类文明就像是精心烧制的瓷器,精美而脆弱,
 
其实,这正好完美地验证了“熵增理论”
 
物理学家薛定谔说:“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
 
什么是熵?
 
熵,是来自于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词。
 
熵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系统越无序,熵值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所以,负熵代表着系统的活力,负熵越高就意味着系统越有序,这也是为什么薛定谔会说「生命以负熵为生」。
 
比如:在每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会把房间收拾得窗明几净,可是一到周末,我们就会发现房间乱成一团。
 
这个过程就是熵增的过程。
 
没有人住的房子颓败的更快,不放进冰箱的苹果几天就会坏掉,人不吃喝拉撒就会很快生病,不抓管理的企业最后肯定是一片混乱……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熵在发挥作用。
 
我们人类所有的活着,都是在对抗熵增。
 
这个理论揭示了,任何环境、任何事物,从有序走向无序都是本能,而要从无序走向有序,所需要的付出要大得多。
 
就像一个精美的瓷器,从塑形到烧制需要无数道工序,天时地利人和,但摔碎它只需要一秒钟。
 
小时候玩蚂蚁,一个蚂蚁窝的搭建,可能需要数代蚂蚁的接力奋斗,但毁掉它,只需要小孩子的一泡随机而来的尿。
 
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即将面临的疫情过后的世界。
 
新冠病毒的产生,很可能只是自然界周期性的一种变化,就像地震、火山、海啸一样,但它带来的破坏,我们要重新修复,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付出。
 
疫情中,一个店铺关了就是一下午的事儿,重新开起来就很难了。一家企业破产了,数十万员工没有收入,再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有效的生产力,需要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更大的真相可能是,受疫情的冲击,很多公司、很多饭店、很多工作、很多生活方式,再也恢复不到从前了。
 
这就是我想分享的第二个观点:终其一生,我们都要对抗熵增,不然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在默然中走向消亡(引用自@艾菲的理想)。
 
疫情的爆发,只是让更多人更直接的、更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4

我一直觉得,熵增定律完美解释了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其最核心内容就是: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为什么凡事只要有可能变坏,那就一定会变坏?
 
因为熵增定律决定了,凡事变坏才是本能,才是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
 
所以,如果你已经提前意识到了事情变坏的可能,但没有做出足够的努力,事情一定会比你想象中变得更坏。
 
就像疫情初期,欧美国家就是不信邪,我们看着都干着急,他们就是没有任何有力行动,结果现在全球接近300万确诊感染的结果,完美验证了什么叫“如果要变坏,一定会变坏”。
 
与之相反的是,国内疫情一开始所有人都非常悲观,国外更是对我们各种冷嘲热讽,结果在举国上下的动员和不计成本的治疗、隔离下,确诊病例被定格在了8万多例,再也没有增长。
 
这就是“做”和“不做”的区别,“有组织”和“打乱仗”的区别。
 
这也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第三个观点:看到了危机,采取了合理的行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危机,甚至可能化危为机。
 
疫情迟迟不结束,甚至可能卷土重来,悲观吗?悲观。
 
但如果只是悲观,而什么都不做,更坏的结果一定会产生。
 
只有直面困难,才不会被困难所打倒;只有采取有力的行动,才不会在焦虑中让事情进一步变坏。
 
下面就是几条关于能怎么做的干货,主要集中在方法论层面,希望给大家带来思维上的改变。
 
1. 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
 
首先我们要知道,疫情以来,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深深恶意。
 
自己的疫情还没控制住,就开始疯狂甩锅,如果不是中国现在国力强大了,我都怀疑放在一百多年前,就是第三次鸦片战争了。
 
逆全球化的潮流也越来越明显,美国、日本都在号召制造业回归,动员企业撤离中国。
 
可以说,抛开疫情的因素,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也是近些年来最恶劣的。
 
但你看中央是怎么做的,对外寻求对话、呼吁全球加强合作,对内统筹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盯紧脱贫攻坚目标,该干啥继续干啥。
 
这就叫“保持战略定力”。
 
面对外部巨大的威胁和不确定性,最佳的方法就是不为所动,继续做好自己的事。
 
用我一个喜欢玩DOTA、英雄联盟等游戏的同学的话:既然选择了大后期,前面大家打团再热闹都不要参与,打野刷钱,猥琐发育
 
“猥琐发育”这4个字虽然很猥琐,但真的是很多人面对复杂不利环境时的最好法则。
 
我之前听说过一个事,一个年轻有为的官员,三十多岁部门一把手,结果飘了,一时没忍住贪了,金额不低,判了五六年。
 
后来有人去探监,发现他在里面每天读书练字,做俯卧撑,练出了一身的腱子肉。
 
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我相信,出来后,他还会再有一番作为。
 
人在年轻的时候,不用太怕突然的挫折和打击,一时的低谷更不要就看成是过不去的坎了。
 
外部环境不好,就要更加注重内部的整合修炼。
 
用网友的话说:新冠病毒悄然无息的从一个需要被解决的突发事件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既然生活不能改变,那么被改变的就只能是生活着的人。
 
2. 丢掉幻想,自力更生

我一直觉得,疫情只是加速了历史的进程,而不是改变了历史的方向。
 
正如西班牙流感加快了一战的结束一样:不论有没有西班牙流感,一战都会结束的,而且输家肯定是德国。
 
经济逆全球化早就开始了,不是疫情后才发生的事儿;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恶意”也早在贸易战是就表露得一览无遗了;金融危机、失业风险,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疫情的爆发,只是让国与国之间的猜疑链更加明显,丛林法则重新占了上风而已。
 
整个21世纪最大的势,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现在最大的势,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大趋势的发生而已。
 
一个大国的崛起,就像一个大质量物体会影响周边时空一样。这一百年里,整个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乃至我们每个个体的命运,都要围绕这个“大势”来变。
 
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对中国而言,最明显的改变应该是,我们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前面已经没有人领路了,靠自己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
 
之前我们每次搞自力更生,都有人出来劝:都经济全球化了,什么东西都可以买,何必费劲巴哈自己造呢?
 
幸好,“自己造”和“到处买”这两种力量的争斗中,总还有一些坚持自力更生的人,他们在极端的环境中,靠着努力,一步步打造出了中国从高精尖科研到工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他们才是让我们有资格不向欧美屈服的最大底气。
 
个人同样如此,疫情之下,一定要努力练一门手艺,精通某一项让自己离开某个平台还能生存的技能。
 
你看看《水浒传》,最后能活下来的金大坚、安道全,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
 
之前火遍全网的郑强教授,现在去了太原理工当党委书记,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话,希望大家都听一听:
 


5

3.理解聪明的三重境界
 
聪明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反应快。
 
这是绝大部分大人眼中的聪明小孩的特点,你说东,他马上就能想到西,你一个眼色,他立马知道你想说什么。
 
杨修就是这样子的聪明人。
 
第二重:想得深。
 
两军交战,诸葛亮摆出空城计,司马懿只要派人试探性冲锋,就可能灭了诸葛亮,但他想的是狡兔死、走狗烹,杀了诸葛亮,刚刚复出的自己也就没用了,所以不能冲。
 
诸葛亮当然也想到了这一层,所以放心大胆地摆出“空城计”,保全自己的同时,还玩了一把司马懿。

《大明王朝》里,严嵩在自己危难之际想的却是如何让弟子胡宗宪在东南打赢几仗,然后按兵不动。
 
因为嘉靖皇帝最关注的是稳定,东南战事一开,胡宗宪就成了重中之重,打赢而不是彻底打败,胡宗宪就没人能动,胡宗宪不动,严党就倒不了。
 
所谓的想得深,永远都是凡事多想几层,往深层次去思考,往本质里去看透。
 
第三重:看得远。

就像毛主席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敢断定“中日二十年内必有一战”。
 
全面抗日没多久,就敢分析这是“持久战”。
 
包括他后来关于世界格局的一些分析判断,现在都还是准的。
 
特别是七大的时候,那时候中国革命有了胜利曙光,毛主席一口气说了17个可能的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前两条现在来看都是字字珠玑:

第一条,“外国大骂”。英美的报纸和通讯社现在都骂共产党,“将来我们发展越大,他们会骂得越有劲”。第二条,“国内大骂”。是大骂,不是小骂,骂我们“破坏抗战,危害国家,杀人放火,毫无人性,等等”。
 
对比现在国外对中国的各种抹黑,国内公知跪族的种种言论,简直精准得可怕。

疫情之下,我们更要有适度的危机感,学习当第二重、第三重的聪明人,想得深、看得远。
 
之前我看到有文章说,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楼上,有一位温州商人用敏锐的嗅觉救了全家。
 
去年12月,这个商人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传闻,他第一时间产生了很高的警惕性。从12月31日起,他就让家里人出门戴上口罩。

到了1月份,海鲜市场整顿休市,他天天去围观底下怎样整顿卫生,从而打听新消息,他和老婆除了送儿子上学以外,通通待在家里不出门。而当时的武汉基本上没有人戴口罩。

到了1月19日晚上,他觉得不能再等了,虽然第二天他孩子还要考试,他也有生意,但是他还是连夜订票,马上赶回温州。
 
不要放过那些危险极大的小概率事件,巴菲特在一次演讲中打了一个比方:有一把6个弹孔的左轮手枪,里面只有一颗子弹,给你2000万,你愿意拿它朝自己开一枪吗?也就是说你有5/6的概率活下来。
 
他自己的答案是,无论给我多少钱,都绝不会,哪怕概率是1/100。
 
当你已经感知到了一种非常可怕的危险,即使这件事不大可能发生,也要做好万全准备,因为其后果你承担不起。

通过日复一日的不断训练,经年累月之后,在关键的时刻你才会准确判断出形势的变化,从而抢在大多数人前面,采取最正确的行动。

而这,才是疫情之后,最稀缺、最值钱的能力。


6


最后,我想给大家再一起复习一段历史。
 
1918年,曾任清朝内阁中书的梁济,在决定投湖自尽前3天,问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想了想,回答:“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梁济最终还是选择在60岁生日前夕投湖自尽。

后来,梁漱溟成了一代国学大师,他一生都在思考和践行自己给父亲的答案: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100年过去了,这个世界没变,但我们已经变了。
 
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那么好,在阿富汗、在叙利亚、在埃及、在巴勒斯坦,在那些不能民族自决的国家里,连好好活着都是一种奢望。
 
但今天的我们,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担心和忧虑了。 再也不会担心,有人来北京城寻找走丢的士兵了; 再也不会担心,有人指责我们“妨碍自由贸易”并且把军舰开进长江了; 再也不会担心,有人以“保卫使馆”为理由在我们的首都驻扎军队了; 再也不会担心,有人以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炸毁了铁路为借口向我们发动进攻了;

这是国家的稳定和强大,带给我们的最大幸运。

我们不一定是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我们一定是有幸生活在了这个时代里最好的国家。
 
这次疫情虽然是大灾,但我们现在应对它的各方面的能力和条件,已经远不是百来年前可比了。

老话说的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国家如此,个人也如此。面对危机,只有超前思考、精准分析、踏实做事,从危机中去看到希望,才是最好的应对之道。
 
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某领导


—— END ——

这里是栩然说。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在这里不仅有严谨求实的历史态度,还有一针见血的犀利时评。我将借助于对历史、现实和人们行为规律的分析,帮助你预测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质,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


长按关注【栩然说】

在这里看别处看不到的文字


不少读者留言说想读经典好书,推荐关注我的教育公众号“学长微课堂”,带你读经典、品国学、说教育,让经典真正能成为你人生的积淀。


关注后回复“三国”,可获取我们关于曹操、诸葛亮、赵云等人物的趣味解读。回复“书单”,可获取我们持续更新的经典书单。


为防失联,可搜索关注备用号:李栩然(ID:lixuran2020)


原创精选(点击可读):


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