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科之友 □ 邓翔 □ 狂奔的色雷斯人(外三首)

邓翔 百科诗派 2020-09-09

"就好像我多年穿过的衣服

走过霜冻的大桥"




狂奔的色雷斯人(外三首)



邓翔



□ 狂奔的色雷斯人

 

理论上说,若物体移动太快,空间就会变形

记忆也会吗?我又回到了这里

在新旧两个分开的航站楼转换,就像

当年一位逃难的色雷斯人,他刚从水井里

绞完一桶水,挤完羊奶,

罗马人就来了,他不得不赶着牛车,带上妻儿,

包袱,狂奔。而我奔跑又是为了什么?

为了另一地聚会,另一场告别?

 

我晓得,那一天已无法重现

连精确的德国人也无法再现那时的航站楼

也没有五月“德国的晴天”

一切都在改变!

 

但我仍记得十八年前的那一天,

也在同一个地点,我站在接客厅外等候

那个七岁的男孩,在到达厅内蹦蹦跳跳,

硬币一样跳几下,就消失不见了。

“是他吗?怎么一年后还没长高?”

我不安地疑问

 

整个过程是难忘的,连那天明亮的

光线,从车窗外射进来,照在坐在我腿上

你绯红的脸上。慕尼黑郊外的原野

平整得像刚刚叠好的餐巾

 

而此时,我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景象:

那个男孩,那辆陈旧,浅绿的S Bahn

载着我们,重聚。带着满足的表情

从夕阳下归来

 

“不要紧,众神会一直领着

我们。”那位逃难归来的色雷斯人相信,

他会重新找到了泉水,家人,那只走失

的山羊

 

历史微不足道,记忆更是如此,

就像那位无名的色雷斯人

就像我衣兜里折皱的登机牌

 

2018年4月26日在从索非亚至法兰克福的飞机上


保加利亚索非亚历史博物馆罗马时期雕刻

(曾是色雷斯人故地)


罗马时期马赛克图案(保加利亚索非亚历史博物馆)



□ 罗兹的梦

 

我很久没有碰过

她丰腴的上身斜靠在椅子上

梦见了一个清晨

 

在一个阴暗的房子里,我们不得不

将生锈的门窗钉严

抵御嗡鸣的蚊蝇

 

黑色的湖面上,燕子低飞

飞快地剪着呕吐过的云彩

 

“你也与那长者发生过关系吗?”

如今他已经死去。

在一个十一月的雨天里

 

儿女们已经流落到不知地名的天边

“他们自己会操心自己的生计”,你会这样说

我僵硬的膝头开始为我们的疏远道歉

 

而现在,你讲着波兰语,语气决绝

“父辈们的话我们已不会再讲,

那些死去的亲戚也不知了去向“

 

可水中的刀划破不了你白皙的皮肤

就好像我多年穿过的衣服

走过霜冻的大桥

 

此刻墙上水管里嘶嘶的水声

和你说着同样的话语

 

我爱你多年

 

2016.12.17于克拉科夫

 

1. 罗兹,波兰中部城市,波兰人、德国人、俄国人和犹太人在城市居住,多元文化长期并存,也是波兰的主要犹太文化集中地。罗兹国立电影学院是波兰著名电影人的培养中心,导演波兰斯基、基思洛夫斯基毕业于此。

 

2. “水中刀”,犹太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1961年的处女作。《水中刀》讲了这样一个诡异而令人深思的故事,一对中产夫妇周末在一个湖上航船度假,途中遇到一个穷小子背包客,莫名其妙的,男主人邀请穷小子上船一起去体验一下中产风情,穷小子怀着好奇心跟着去了,就在这条狭窄的船上渡过了很不愉快,但又惊心动魄的一夜故事。

 

3. 克拉科夫为波兰第三大城市,曾在1320-1609年为波兰首都,其60公里近郊为奥斯维辛集中营。



“罗兹的梦”写作地点,波兰故都克拉科夫

(也是米沃什,辛波斯卡墓地所在地)


悉尼歌剧院



□ 悉尼歌剧院

 

我们就这样安静地坐着

来自不同国度的男男女女

 

我们看着

白色的贝壳和风帆在太阳的

血液中穿行

我们看见他们溶化,扭曲

直至凝固

 

最后,死去的是你

我们又醒了过来

我们在黑暗中四散开去

 

因你,我们得到了片刻的不朽

 

2017.2.11

 

 

波兰哥白尼大学的夜晚


讲波兰语的女人

 


□ 搬家

 

房间里的空调坏了,对于正值仲夏的

昆士兰是一件倒霉的事

与房东协商,我今天才搬到

公寓的二楼。没有九楼阳台外的景色,

特别是夜景,但也算有另一种经历

 

记得四年前,我也住过城里的一家公寓

刚到,我就急忙赶往超市,购买食品和牛奶,

然后上街,办事,回家,和衣睡觉

 

我已记不起我所接触的人和事,当地人奇怪的口音

只记得有一间超大的阳台

然后晚上一人在阳台上品尝一种有点苦味的啤酒

 

我还记得,在去黄金海岸的火车上

与一位日本女孩搭讪。她在车上睡着了

后来又碰见了一位移民到新西兰的大陆人

沙滩上,几个稀稀拉拉的游客

空置的,样式平庸的海景高楼

索然寡味的海岸和大海

 

每一次搬家都意味着什么?

我都好像有一种感觉

一定会留下我曾来过的蛛丝马迹

下一次,我还会站在同样空空的阳台上,

看着远处同样的楼房,河水,渡轮?

 

每一次我离开居住地,我都想对床,对房间说

“你还好吗”,“再见啦”,这也许是最后一次

一定只有一次,就你,我们曾如此亲密

 

我被掏空的内心在此地面向你

在别处也会如此

 

2017年2月13日 于澳洲昆士兰布里斯班

 

波兰霜冻的河边



2014年于哥廷根大学植物园


作者简介:

邓翔,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1983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1980年开始诗歌写作,1982年与赵野、北望、唐亚平等大学生成立“成都市大学生诗歌联合会”,创办诗歌刊物《第三代人》(1983.1),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第一个诗歌文本。1988年与向以鲜、杨政、赵野等人主办诗歌报纸《王朝》。参与钟鸣、赵野、向以鲜创办同仁刊物《象罔》。与赵野自印二人诗歌集《风景与美学》,个人诗集的名称是《卡斯蒂利亚的风景》(1988),《南方》(EMS邓翔诗歌快递2014),《废园的植物》。1990年代之后成为学者,曾在慕尼黑大学、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游学,目前在四川大学任教,为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