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诗=纸上谈兵?剑桥大学教授的总结精辟......

Robin.K 百科诗派 2020-01-27

罗宾·柯克帕特里克(Robin Kirkpatrick):

毕业于牛津大学,1978年起在剑桥大学任荣誉退休教授,从事意大利及英语文学教学。著有关于但丁《神曲》及意大利与英国文艺复兴文学的学术研究著作若干。其译著:但丁《神曲》全三卷于2005年由企鹅出版集团出版。在英国及美国以多种版本发行。出版诗集

《开场白与翻案诗》(1997)及《诗选》(2013)。下一部诗选《六角手风琴与对白》将于2020年出版。



 

一支芦苇管在流畅移动中等到须发如雪

(字迹尚未落成,虽极力描摹一个语词)

它立在纤维彼此套叠围城的池塘边

深蓄于意义之中,颜料也无法探知它的纵深

 

     游泳者保持平衡,手指轻妙浮于

起伏摇曳的亮光之上,那雅灰蝶光泽的闪光

它如一只黝黑如墨、削尖的鹅毛笔,设计着一幅书法——

弯钩隆起,连环潆洄,涡旋龙飞凤舞

 

【加强的[1]:它已跃入阵中!只一刹,在黄昏的赭色曲线间

在一道道胭脂红间,划出一道轨迹

一尾垂柳在微风之上拔节细羽

签名百转千回如弗韦泰[2],之后

 

转而折返纸张边缘徘徊,肌腱放松

那黑色花体字环顾四周,试图以它带花纹的手套

攫紧整个画面–

其中闪现过的所有讯号都会定格

 

       但这翩然之姿仍旧存在于某处,在爱中

转向、回归那一匹织物

它听觉敏锐,朦胧间,一切明灭煜耀之物

都在白如羊毛的袖筒下隐隐可见

 

于是纸面轻柔成面纱,凉爽且澄莹

薄纱那边的风蕴集着,阒寂

而又发射着一种清晰的欲望之声

召唤涟漪摇曳的眼眸,投向它

 

     这支笔,宛如火焰在立锥之地上旋舞

抛出银色、熔炽的线条,驯良的钢丝

它们卷入那智能的绕转

知悉每一缕线条的纵伸,因而

 

(它摊开右手心,为新的日出引吭高歌)

洁白的爱在一切分歧之上获得自由

 

[1](钢琴)加强的、着重的、清晰的、突出的。指一首乐曲须奏得果断而有力,或指一个声部须明显突出(强于其它声部),也用于指须强调乐曲中处于易被人忽视地位的声部、旋律。

[2] Fouetté(弗韦泰):原意为挥鞭。用指一腿抬起在空中急速划圈的单腿转。可从支撑腿前面或后面经过,也可以躯干为轴,从一个方位转到另一个方位。分大、小两种:小的弗韦泰由前挥至旁、后,可在地面做,也可站半脚尖或带跳做;大的弗韦泰可带跳、立脚尖或在转身中做。据传,意大利舞蹈家列尼扬尼在18世纪80年代所创作。起初只做14个,后发展至32个。1940年澳大利亚的罗文娜·雅克森在墨尔本曾创121个的纪录。


(殷晓媛 译) 



Paper Dances

 

Awaiting white in fluency a reed

(unwritten yet though quickening at a word) 

from intermeshing fibres forms a pool

too deep in sense for paint to fathom inward.  

 

      A swimmer poises, fingers touching, subtle, 

over the glints that, caerulean, rise and fall

designing, like a sharpened quill, ink-dark,

calligraphies –  an arch, then loop, then whorl.

 

Marcato: In! That instant shapes a track

through cursive ochres, dusk, striated lac,

a wing of willow feathering on a breeze,

the signature a fouetté,  then back

 

to laze along the margins. Sinews at ease,

the figured black looks round and aims to seize

the scene entirely in its patterned glove – 

where all the signs that might have been would cease.

 

       But somewhere there is still the dance, in love

turning towards returning to that weave

alert at hearing, faintly, any scintillant

perceptible beneath the wool-pale sleeve.

 

The surface forms a veil; and coolly brilliant

a wind beyond that gauze is gathering, silent

though offering still a sound of clear desire

that calls the gaze towards it, undulant.

 

      The pen, now spun to needle point like fire, 

flings out, in silver, molten lines, taught wires.

These whirl their circling of intelligence,

which understands where each thread runs and, therefore

 

(its right hand, open, singing for new suns) 

makes white love free beyond all difference.

 


 

入场,脸孔未覆以明显面具

因而可以(在威尼斯狂欢节[2]上

猩红猛禽粉墨登场,它们双目赭红

从幽暗的拱形走廊走出,从不)

自由展露笑容,那个身影局促地——他不为此处众人所知

——莞尔一笑,他没有带随身侍从

或权杖、皮鞭、圆珠笔,准备说出

其实并无世界概念,只有个体存在。他既非赤身裸体

也无衣衫加身,他不断幻化

(并非恐惧地颤抖着,完成从女童到蜘蛛

或菱形纹亮鳞蛇的一场蜕变)

他向我们走来,倾斜的步伐

在吱嘎作响的木板上,扬起一阵人形的

榆树尘细纱,他向上召唤着那些黄铜钉子

仿佛它们是成熟落地的葡萄,他捧着光泽满溢的它们

将手向我们伸过来

我们在暗影间中神思飞逸

无需作声应答,与世推移或强颜欢笑 

       此处(岂非一种现实的讽喻) 我们确信自己

目睹“慈悲死神”的本尊

将“梦境”与“残酷”击得溃不成军

又或是“完美教师”的影像

——同样并不能证明什么——向我们昭示

每个人需要填充而后腾出的空间

但事实绝非如此。这一时刻

“在场”本身在心灵与觉知间警铃大作

从而贯穿始终 ——它如约而至,去察知

何人如此澄澈通透——耳畔传来

一种断续无常的旋律

(同时——确实如此:那是河流虚张声势开工打卡之声

以及柔韧风物至福的嘶鸣

纸浆、矿石、溪流——它们在河口三角洲

与工业时代的理性嬉戏) 

此间的节奏或韵调甚至也非

风声或鸟鸣

而是我们自身——将我们自身作为完末

在内部与彼此间回荡不绝

我们紧紧跟随,为了再次谛听骨骼

以酷似斯科特·乔普林[3]的嗓音歌唱,揶揄三月时光

或舒伯特如何从冰封绞弦琴[4]的弦间

释放出微妙音感,失落与恐惧

一阵脸红让它们密布全身 [5],直到被我们所意识

现实些吧:当然会有老套的烟雾余兴表演

会萦绕于此刻行动周围,讥嘲和翻滚

舒伯特与乔普林早就洞悉一切

他们甚至死于同样的疾病[6]

(症状如下:愚蠢能量的巴洛克式水垢

固着在他们故城的拱门之上

以及微妙奴役的金丝窗户间)

然而他们我行我素顺手牵羊

将赃物带回家:象牙和晶亮的细绳

芦苇与空心兽角。因此,在如此的夜晚

我们酒足饭饱、心情舒畅、唱着花腔.

灯光亮起。现在一切应该明晰了:

这或许便是天堂——再简单不过

因此我们彼此间几乎零距离

甚至亲密无间——仿佛悬空焕发白炽光芒

我们的主力军或许会遭遇

一条小河——一无景致、不可逾越

行动结束,甚至(演员本应早些让我们

意识到)

对基本主题的胃口也宣告终结:生、死、

公然呐喊着“最好当初不曾出生”

至于其间穿插的表演,所见范围只有一棵树

清凉,插着五彩长羽,挂满芳香铃铛

它站在那里,仿佛还能长高和抽出细嫩的

牛奶色的须根,像被苔藓和黑夜抚摸如此之久的四肢

拖着栩栩如生的菌丝

欲望与危险,然后,全部盘回到它的树身  

只将空间留给完美的关注

又或者并不会

       最后一次环顾这房间

你会发现,它陷落在光芒斑驳中,从

舞台拱顶——一些人决定

留下,既非为了询问发生的事件

也非由于定向思维发生了错乱

而是希望在意外事件中目睹更多

我们的杰作——羽毛般轻柔的呼吸[7]和睫毛,死亡与覆灭折痕里

回响的触碰之声。一种语调——

似乎这林林总总便是一切。我们就此开始。

 

[1]普洛斯彼罗: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人物。他是意大利北部米兰城邦的公爵,他的弟弟安东尼奥野心勃勃,利用那不勒斯国王阿隆索的帮助,篡夺了公爵的宝座。普洛斯彼罗和他那三岁的小公主历尽艰险漂流到个岛上,他用魔法把岛上的精灵和妖怪治得服服贴贴。几年后,普洛斯彼罗用魔术唤起一阵风暴,使其弟弟和那不勒国王的船碰碎在这个岛的礁石上,船上的人安然无恙,登岸后依然勾心斗角。普洛斯彼罗用魔法降服了他的弟弟和阿隆索,使他们答应恢复他的爵位。最后大家一起回到意大利。

[2]威尼斯狂欢节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欧洲的狂欢节据说都起源于古代的神农节。每年的冬去春来之际,人们自动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而威尼斯狂欢节的起源则还有一说:公元12世纪,古老的威尼斯城邦共和国日渐强盛,1162年的初春,它战胜附近的阿奎莱亚封建城邦国,称霸一方。为庆祝这一胜利,威尼斯人走上街头高歌欢舞,时到1296年,这个尊崇天主教的城邦国根据宗教节日的安排,正式把一年一度的欢庆活动时间固定下来,即从2月初到3月初之间到来的四旬斋的前一天开始,延续大约两周时间。

[3]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1868- 1917)是美国作曲家和钢琴家,被称为“拉格泰姆之王”。1899年3月他的《真正拉格泰姆曲集》出版,同年,一位白人出版商斯达克在枫叶俱乐部听到乔普林演奏的一首拉格泰姆乐曲,十分喜欢,就用50美元买下了它的版权,这首曲子,就是流传后世的《枫叶拉格》。对技巧要求很高的《枫叶拉格》是后世每位拉格泰姆音乐家必弹的名曲,为切分钢琴演奏开创了新纪元。斯达克和乔普林的合作也从这首曲子开始。在以后的几年间两人以高标准的要求选定曲目出版、发行了大批拉格泰姆音乐的杰作,斯达克由此成为当时美国最主要的拉格泰姆音乐出版商。

[4] 绞弦琴(hurdy-gurdy):一种弦乐器。由钢琴式键盘、藉手柄转动的木轮和一套琴弦组成。木轮转动起来就如一张弓,能使琴弦振动。演奏时右手转动手柄,左手在键盘上弹奏旋律。绞弦琴流行于10至14世纪,中世纪初期被称为轮擦提琴。18世纪法国人对绞弦琴又重新产生了兴趣,他们称它为维埃尔。海顿和多尼采蒂曾为之作曲。它是现在极为普遍的键盘乐器的祖先,键盘的出现和使用与手摇风琴大有关联,据称它是历史上第一件弦乐器。

[5] 达尔文说“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而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说“words flushing our whole being like the taste of plums bursting onthe tongue”(语言奔流在我们全身就像李子的味道,然后在舌尖绽开)。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Manley Hopkins,1844–1889年),英国诗人,他在写作技巧上的变革影响了20世纪的很多诗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W·H·奥登、C·戴·刘易斯和狄伦·托马斯。霍普金斯对晦涩句和复合隐喻的运用启发了乔治·赫伯特和其他玄学派诗人。霍普金斯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使用的“跳韵”(sprung rhythm),这种韵律更关注重音的出现而不是音节数量本身。《茶隼》和《上帝的伟大》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艺术。霍普金斯出生在埃塞克斯的斯特拉特福,瓦尔特·佩特是他在牛津大学的老师之一。1866年他改信罗马天主教,1877年他被任命为耶稣会牧师。从1884年起,他在都柏林大学教希腊语,一直到去世。他的诗歌大多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1918年得以首次出版,书名是《诗集》(Poems)。

[6] 弗朗茨·舒伯特和斯科特·乔普林均死于梅毒。

[7] 《李尔王》:“This feather stirs; she lives!”(“这根羽毛还在动,她还没有死!”)


(殷晓媛 译) 



AFTER PROSPERO


ENTER, as wearing no apparent mask 

and so  (where in Venice at Carnival  

carmine raptors plashing out, raddle-eyed,

from deep arcades of shadow, never were) 

free to smile, a figure who nervously  - 

being unknown here  -  does smile, and carrying 

no staff, sceptre, whip, or biro, prepares

to say there is no world but persons.  This one 

is neither naked nor clothed but changes

(not with any frisson of transformation

from girl to spider or lozenge-bright snake) 

nearer to us, as every glancing step 

raises out of the coughing boards a gauze

of elm-dust in human shape, and calls 

upwards like fallen grapes the glimmering

of brazen nails in hands that move towards 

our own, where we in darkness imagined 

no need to answer, alter or be happy.  

       Here  (were this allegorical)  we might 

suppose we saw the figure of Gentle Death

in triumph over Dreams and Cruelty) 

or else the Perfect Teacher, who  -  likewise

affirming nothing  -  reveals around us

the space that each of us has now to fill and then

make way.  But that's not it.  The moment is,

when presence rings a risk in mind and sense. 

THEREFORE throughout  -   coming, in time, to know

who this transparency might be  -  we hear

a certain, though intermittent, music.

(Also  -  it's true  -  the turgid clocking-on 

of rivers, and wealing squeals where compliant 

elements  -  pulp, ore, steam  -  play together

at deltas with industrial reason.)  

Rhythms and modulation here will not

even be the sound of wind or bird-song,

rather our own  -  our own being an ending 

and echoing within and between us  -

so that we follow, to hear again how

bone sings, in Joplin, to mock march-time,

or how, in nuances that Schubert frees

from frozen hurdy-gurdies, loss and fear,

a blush fans all through being, recognised. 

Be realistic:  old harlequinades

of fog, of course, will sneer and writhe around

the present action.  Schubert and Joplin 

knew they would, each dying of the same disease.

(The symptoms were: baroque incrustations 

of stupid power around the a 

arches of their 

native cities, and filigree windows

of subtle enslavement.)  Yet still they steal

their pickings home: ivories and glistening 

string, reed and hollowed horn.  So, nights like this,

we're fed, light-hearted, on melismata. 

THE LIGHTS GO UP.  It should, by now, be clear: 

this could be paradise.  Simply enough, 

there is, nearly, no distance between us,

or none  -  as though, incandescent in air,

viewless, impassable, there were a brook  - 

we ever might cross by main-force.  Movement 

is over and even  (as the actor 

ought already have made us realise) 

the appetite for staple themes:  life, death, 

the obvious screaming 'better be unborn'. 

As for events, a single tree is seen. 

Cool and colour-plumed, and all its scented bells 

erect, this may still rise and, drawing up 

fine milky roots like limbs so long caressed 

by mosses and dark, trail out the vivid

funghi, desires and danger, then, folding 

inward on itself, to leave a space only

for perfect attention.  Or else may not.

       Looking, for a last time, around this room,

you'll see, now scattered in free lights  -  fallen 

from the stage-arc  -  the few there are who choose

to remain and ask neither for happenings

nor snarling traffic in fixed ideas

but hope in contingencies to see once more

our makings - feathered breath and lash; a touch

sounding in creases of death or down:  a tone  -

as if all this were all.  And thus we begin.



 

本作品由作者独家授权、殷晓媛首译,未经本公众号书面同意,原文/译文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形式使用。作者及译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译者简介:

殷晓媛:“百科诗派”创始人、智库型长诗作者、“泛性别主义”写作首倡者、中、日、英、法、德多语言写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代表作有11000行长诗“前沿三部曲”、六万行结构主义长诗“风能玫瑰”等。出版有第四部个人诗集:《印象之内,物象之外》、《它们曾从卓尔金历中掠过》、《前沿三部曲》、《播云剂》(百科诗派创派10周年年鉴系列)及多部译著,最近一部为2018年8月纽约New Feral出版社出版的《成为一条河流》(Bill Wolak著),著作被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爱尔兰、新西兰等国一百余家国家图书馆、世界顶级名校图书馆和大使馆大规模收藏。主持“2018人工智能纸魔方”(六国语版)视觉设计+行为艺术项目,所发起“百科之友主题跨界创作工坊”创作出各类综合文本、摄影、绘画、装置、音乐、对联、朗诵、书法作品一百二十余件。曾授权其独家翻译诗歌的包括美国、瑞典、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阿根廷、印度、日本、古巴、洪都拉斯、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的50余位国际诗人。2018年独自游历全国名山大川,包括全程徒步登顶泰山。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采编部部长T.V.彼得鲁先科将百科诗派著作誉为“横贯当代中国诗坛的百科诗学主义之强流”,多米尼加国家图书馆馆藏发展部部长Glennys Reyes Tapia则称之为“博大文化代表、书志编纂研究瑰宝”。


殷晓媛“独家授权译介”系列:

涨姿势!获奖无数的德克萨斯诗人以道琼斯指数入诗!

泪目无数人堪比《人间世》!▍一位英国年轻母亲的孕产之诗

在威斯康星州的牧场,目击一匹夸特马轰然倒下

他从海拔13000英尺圣胡安山脉发来高旷绝尘之诗

什么仇什么怨?斯坦福学者竟拿尼采“开涮”!

殷晓媛与加拿大桂冠诗人联袂合作《大卫王》[多伦多出版]

与伊卡洛斯的曼舞 ▍【美】安德•蒙森

忘了卓文君吧!这位美国景观设计师老爷子的数字诗才算神级!

她是诗人、文化人类学家,她是投身难民支援项目的志愿者

牛津大学教授:非能以铅笔驱遣山脉者,怎配称建筑大师?

流着澳洲拓荒者的血液,这位前女演员曾深入边境古城,写的诗美哭了

一个迷恋“广义相对论”的但丁研究学者

Ta供职省高级法院,担任多个电影节评委,诗还写得比你好!

格伦·菲利普斯 ▍“茴香豆”,或《希望是满月》

费德里科 ▍逝者将被安顿在等待的烈焰之中

加布里埃尔·查维兹·卡萨佐拉 ▍当一条螺旋线证实着美的流逝

丹尼尔•卡拉布雷斯:《燃气管道》 ▍“我们只差一个抽着烟走进来的陌生人”

澳大利亚植物学家诗人:泰国集市上那些“骇人听闻”的食物

【哥伦比亚】费德里科·迪亚兹-格拉纳多斯 ▍在我坟墓里放上一件救生衣吧

【阿根廷】金刚鹦鹉的假面 contra 康定斯基的长裙

反战之诗:雷斯角满潮时分 ▍查尔斯•伯恩斯坦

美国桂冠诗人丽塔•达夫 ▍《贝多芬召来他的誊录员》

毕业于哈佛哲学系的他,写出了APP大数据版《太阳照常升起》

一位美国博物学家的万物之殇[上]

一位美国博物学家的万物之殇[下]

北美哥特组诗

赫尔曼•比弗斯 □ 黑皮肤并不是未来主流色

最初的光 □ 莎拉•科比特 

斯坦福教授伊梵•博兰 □ 她为灾难深重的爱尔兰眼含热泪

一位拉丁裔国际诗人的锦城情结

伊丽莎白•梅茨格 □ 饿死那群野马(外四首) 

传奇“斜杠艺术家”Eileen Myles的朋克之诗

那总萦绕在侧的并非悲伤(外一首) [美] 菲利普•洛佩特

你必须知晓与芬芳、晨露、雨滴、雪花对应的代码 ▍[印度]迪利普·嘉韦利诗四首 

从“陌域守望者”到“雅典卫城唇彩”

宛如雪花被风吹入锁孔(外四首) [美] 比尔•沃拉克

一位75岁诗人的粒子物理深空视场 □ 创世纪 [印度]迪利普·嘉韦利

像一张CD(外三首) [日本]星野真辉 

与曾孙语:奈米西斯福音书 [印度]迪利普·嘉韦利

王鹫(外一首) [英]帕斯卡尔•葩蒂

 [古巴]亚瑟夫•阿南达•卡尔德隆《金属之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