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昨天刷屏的“公号造假排行榜”很有问题
前天,微信公众号刷阅读量工具崩溃的消息在业内传遍,假大V们纷纷露出马脚。昨天,开始有各种平台出具自己整理的所谓“榜单”,指名道姓列出一票刷量的大号。这其中,传播最为广泛的,要数昨晚“媒体集结号”发布的一份榜单。
虽然媒体集结号发布的原文中对这份“榜单”做了一定说明,但是,由于许多大号全部有幸上榜,而且按照这份榜单,许多知名大号刷量程度竟然超过90%,更有甚者竟然出现了99%的刷量比例,简直可以用“骇人听闻”来形容。所以,这张图依旧在朋友圈疯狂传播开来。
仅仅几小时后,“媒体集结号”已经成功引起了众多大号运营者的注意,并且列举“榜单”多项不实之处,到最后自发组建维权微信群,事情开始越闹越大,发文的作者也明显有些招架不住了。
看过这份骇人听闻的榜单之后,我就呵呵了,漏洞实在太多。我总结了“媒体集结号”三大罪状。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篇文章有没有刷阅读,最直接的标准当然是拿阅读数和以往的最比对。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评判纬度。其他还有点赞数、阅读点赞比、评论点赞数等等,关于这些维度如何判断有没有刷阅读,请看我之前写的《如何判断一个公众号有没有刷阅读》。
而“媒体集结号”的榜单,单一的用28日的阅读数和之前一周的平均阅读数做比较,简单的用“下降即刷阅读”的标准来做衡量,这本身就是个最大的笑话。任何一个公众号,都无法做到每天的阅读数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除非每篇都是10万+)。
影响一篇文章阅读量的因素有很多,并不只有刷阅读这一点。比如标题的好坏、是否跟热点、发布的时间、内容是单货还是硬广……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当天的阅读量造成影响。
在“媒体集结号”的原文中,全文没有对数据的来源和统计方法进行说明,所以,数据的真实性根本没有保证。而事实上,在众多对他的控诉中,也明显出现了让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致命错误。
比如,“媒体集结号”称“团结湖参考”一周发布6次,而唯独28号这天没有推送,暗示其有重大嫌疑。事实却是,“团结湖参考”周三周四一般都是不推文的。
比如,“创意铺子”反应,其真实的阅读数和榜单中体现的数字根本不符,这是明显的数据错误。
比如,“微互动”反应,其平时的阅读平平,却因为上周一篇爆文硬生生拉高了平均阅读,导致对比时出现明显的阅读下滑假象,而“媒体集结号”也承认了错误。
比如,有些文章是28日晚间才发布,“媒体集结号”的数据貌似截至到29号12点,也就是说,他用某些文章发布后12个小时的阅读,直接与其之前2~3天甚至更长时间的阅读做比较,这个比较方法本身就有问题。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知乎和原文的评论处都已变成了集中维权的地方。而可笑的是,我发现“媒体集结号”的功能介绍中称,“对KOL的互动数据,在预估效果上可达80%以上的总体准确率”,想想真是后背一凉。
“媒体集结号”这份榜单上,固然有不少的确平时刷阅读的大号被曝光,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统计的不严谨,盲目地蹭热点,这份榜单同时也对许多大号造成了实质上的名誉侵害。这才有了众多运营者自发组建维权群的一幕。
但是,在维权过程中,“媒体集结号”明知自己的榜单有误,却拒不删文,拒不道歉,而是一味要求大家在评论中留言,简直无济于事。
实际上,即使到现在,“媒体集结号”的这篇原文阅读量也不过区区2万+,距离10万+还远得很,但是,真正在朋友圈刷屏的,正是单一的榜单图片,没有任何说明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媒体集结号”事后做出声明或道歉,其传播度必然不会超过这张所谓的榜单。
最后,我想起《经济学人》之前讨论的一个议题,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一张图比较有意思,分享一下。
这张图说的是Facebook上文章被分享的次数。横轴是分享次数,从最少到最多。纵轴是比例,也即有多少比例的文章被分享了这么多次。线条是下降的,因为大多数文章都只被分享了很少的次数,只有极少数文章被分享了很多次。
红色线条是谣言文章,蓝色线条是真相文章。可以看到,在社交媒体上,谣言和真相的传播力没什么区别,几乎同步。但是,在线条的尾端我们可以看到,最火的谣言文章比最火的真相文章要更具传播力。
— END —
你还可以看:
《雍正、朱棣、孔子、李白……下一个被做成H5的古人会是谁?》
我努力发现
每一件事的
槽点&亮点
你来了,萍水相逢
你走了,相忘江湖
个人微信号:zhangjun0611
(添加请注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