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银河:中国的报恩与西方的平等孰优孰劣

2017-03-31 中西ABC

中西ABC,在转型时代寻找多元共识。请按图中任意你喜欢的元素,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作者:李银河


人独立地存活于世,不亏欠任何人,任何人也不亏欠他,到达这个境界才能真正自由。可是中国文化常常强调的是人的依存关系和不独立。


中国文化中很强调报恩,子女要报父母恩,父母的养育成为对子女的施恩,领受者于是就欠了施与者的情。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的生育制度时做了一个中西对比:中国的亲子关系是反哺关系;而西方的亲子关系是传递关系。中国文化讲究父母养育子女是施恩,子女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成年之后要供养父母,即反哺。父母哺育子女是恩情,子女反哺父母是报恩。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不强调施恩和报恩,认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是义务,不是恩,所以双方并不是亏欠和报恩的关系,而是平等关系,是传递关系,上一代哺育下一代,下一代再哺育下下一代,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并不反哺。


除了亲子关系,其他方面也如是,中国文化中所谓“皇恩浩荡”,在西方除了在实际上的帝制时代,已经被扫荡得无影无踪。西方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真正实现了平等关系。即使在贵族与平民之间,虽然在文化传统上不平等,但是在身份人格上的平等却是社会变革的理想状态。在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却强调等级分明,人格不平等,所谓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恩,强调知恩图报,而不可恩将仇报。


报恩的想法和平等的想法分属于两个价值体系,前者认为每个人的人格是不独立的,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依赖,亏欠,强调施恩和报恩;后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强调谁也不依赖谁,谁也不欠谁,不强调施恩与报恩,而只论服务与交换。


上升到社会伦理层面,中国文化因此认为人性善;西方文化则强调人性恶。前者导致人治社会;后者造就法治社会。前者强调人情;后者强调守法。前者是乡土社会的规范;后者是都市社会的规范。前者是熟人社会的规范;后者是陌生人社会的规范。前者是前现代社会的规范;后者是现代社会的规范。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前者落后,后者先进,前者不好,后者好。但是,可以说,前者适用于前现代社会,后者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当中国渐渐从乡土社会演变为都市社会,从熟人社会演变为陌生人社会,从前现代社会演变为现代社会之后,社会伦理也会向着人人平等的方向演变,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制度和思维业已开始式微了。


为了一个“短”字,我准备了一个漫长的人生!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免费订阅“为短而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