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真实版“绝地求生”,42名初中生荒岛互相残杀!

2018-01-15 中西ABC



来源:新浪网


你玩过“吃鸡”吗?如果你没玩过,那只能说明你OUT了。“,吃鸡是一款电竞网络游戏。多人在一片荒岛同场竞技,互相厮杀,没有过多规则,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是胜者。


这个摆脱了“团队合作”传统游戏观的网游,一经上线,爆红网络。


所以,顺应潮流,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是来源于一部17年前的日本电影:《大逃杀》。影片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展现这类“大逃杀”题材,简直可以被誉为真实版“吃鸡”。



42名初中生荒岛互相残杀!这样的故事不仅噱头十足,而且在日本殿堂级大导深作欣二的导演下,不光使其成为了一部经典,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直接影响了后来影视、游戏、小说等众多文化产品的创作。



《大逃杀》改编自高见广春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新世纪初,一个国家的经济崩溃了,失业率超过15%,80万青少年杯葛学校制度,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之下,国家制定了BR法案(《新世纪教育改革法》),每年从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初三学生中选出一个班级,将其流放到荒岛,进行互相残杀,直到剩下最后一人为止。通过强制性的大逃杀游戏,强迫学生树立“适者生存”的社会价值观,以此向社会输出“有用”的大人。同时也起到杀鸡儆猴,降低青少年犯罪率,树立成年人的权威的作用。



这样的故事设定,相信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变态!的确,影片拍的是很变态,不光是动作场面血肉横飞,在这个疯狂的故事背景下,所有人的行为都显的极其变态。



首先,光BR法案能够被通过就令人匪夷所思。老师也没有师德,能轻易杀死自己的学生而不用负责。



媒体疯狂采访大逃杀幸存者,几十条性命于他们就是场游戏,娱乐至死。


但是,变态与暴力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全部,导演实则是借由这个荒诞的故事,暗讽现实社会,讨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在大逃杀游戏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生存压力,有的人选择逃避,跳海、上吊,过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的人选择坐以待毙,几个姐妹坐守灯塔最后还是因互相猜忌而同归于尽。有的人天真的呼唤和平,被别人背后暗枪扫射致死。


有的人选择保持自己的节奏,不问世事,但最终难敌他人的威胁,被迫加入战斗而死。有的人选择反抗规则,正准备黑进大逃杀系统时,却被游戏的狂热执行者杀害。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光是大逃杀的法则,也是现实社会的法则,大家都是靠残酷无情的竞争才走到今天的,其中不乏无法适应社会而被抛弃的人,也有善用社会法则“狼性生存”的人。


影片中,成人社会以青少年高犯罪率为借口,将社会崩坏的黑锅都丢给年轻人,用极端的方式继续维持自己的威严,殊不知成人社会的那套规则早已崩坏腐烂。



片中为数不多的几处对成人社会的描述,也侧面映衬着这一点。尤其是片中几位家长的形象:主角秋也的父亲,北野老师,还有相马光子的母亲。

 

在经济崩溃的社会背景下,秋也父亲失业找不到工作,面对未来束手无策,每日只能在焦虑中度过,最终崩溃上吊自杀,死前还在卫生纸上写满了“秋也加油!”的不负责任的文字,留下年幼的秋也独自面对一切,一个典型的社会失败者的形象。



北野老师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虽然他在荒岛上作为大逃杀裁判可以为所欲为,但在家庭中,因为被学校辞退,他得不到女儿的一点尊重,只好通过大逃杀对学生的屠杀来宣泄心中的不闷。

 

而相马光子的母亲更是让人厌恶,为了几张钞票竟然把年幼的光子交给猥琐怪叔叔任其摆布,相马光子也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成了荒岛上的杀人恶魔。



教育孩子本该是家长与老师的义务,但这几位家长的行为,显得比孩童还要任性,丝毫没有担负起大人应尽的责任,还将成人社会的丑恶灌输到孩子身上,最终导致在荒岛上,这些潜移默化的恶被集中爆发。

 

原来崩坏的不是大逃杀中的学生,正是这些身处社会的大人。

 

所以,有人说本片展现的是人性的丑恶,但是什么造成了人性丑恶面的爆发呢?这才是影片想要表现的主题。《大逃杀》,不光是一则警世寓言,也是对大人们的告诫,更是写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少年们的一封成人礼寄语:

 

人生的路上,或许会迷失方向,但现在一定要向前走下去,到哪里都好,只要全力以赴!


以下这些号,每一个都有值得你关注的理由:


悠悠魂2核心词:良知点击关注

中西ABC核心词:共识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