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口 | 一个理解中国文化脉络的大纲和数据库

Kate 水光清弦 Cyanlibra 2023-11-12

“入口”会带你进入一个综合性的notion界面,上面集合了各种与主题相关的信息、链接和思考。

这次,进入的是我的中国文化小站——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核,在过去两年里我通过各种阅读和实地游历,去观察我们身处的华夏大地上的的种种,去思考背后的深蕴。最终,又花了大半年时间,把这些沉淀下来的整理为一组数据库,及其配套的文化脉络的大纲。会有各类文化专题的介绍、好读的文章链接、各地域文化特征、值得造访的去处……通通整合在里面了。

本文节选了大纲部分的导言和结语,作为展示。


链接🔗

https://cyanlibra.notion.site/cyanlibra/61d33aa0c6254f26825d353045936a7d

导言


懒人版:本文为普通人理解文明脉络而写,希望能帮助建立起一个理解中华文明大致的脉络框架。


前几年的时候,我深感自己并不了解所谓的“中国文化”,(核心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去哪里看真正的古迹?每个朝代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底层思维是怎么样的?……)开始从各方面找资料、各处行游、看展。零散着学到了很多知识,却不系统。


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把这些门类都包容涵盖、自成体系?我一直思考着。


慢慢地这些知识点开始相互联结,其现象——本质也渐渐浮现出来。我脑中开始出现一张文化之网。这张网变得越来越大,直到我的大脑储存不下了,我意识到需要把它们提取出来,以某种形式清晰地组织和展现出来。同时,我也希望能让周围人能找到这些有用的资源,掌握入门中国文化的一份“纲领”。


我的做法是:首先搭建出历史和地理的框架,然后梳理艺术、生活、宗教、思想等各门类。然后将每一个文化现象定位到它的历史、地域、民族和宗教背景的各要素中,分析其承载的物质意义、精神意义。


其理念主要在于文明的通局观——我们理解一个文化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一些符号。要理解这些产生符号的土壤如何,通过其背后的文化网络就能发现一个个都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其历史地理等条件。包括它们与邻近的地域,它们之前已出现的事物,当时的社会思潮等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所在的宏观与微观的文化背景,从而观得那个时代那方水土的人们的想法和生活。


元代玻璃莲花托盏,摄于甘肃省博

在搭建这张文化图谱,进行抽象、分类的过程中,越是想得深入越是感到其中的困难。我最终决定从这样四个学科角度入手:文明史与历史地理学、文博与美学、民俗人类学(文化生活)、哲学-国学-意识形态研究-文化语言学


当然,每个文化现象都是这四个方面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真正的贯通不应当是用“分析(analytic)”的手法,而是结合分析与综合(synthetic)的方法去理解一个文化综合体(cultural complex)。当一个人能将这些都连点成片、成群,便能融会贯通,知其表、也知其里,获得综合性的美学理解,并与自身原有的认知建立联系、填补知识上的空白。



目录与说明


《中国文化小站》由一份大纲指南和五张数据表组成。数据表(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文化主题、古迹与博物馆)的使用较为复杂,它们是作为“底层”的信息库存在的(因为我把很多内容都压缩在了一张表里),真正使用的时候,往往只调取其中的一个“切片”(比如在“古迹与博物馆”中筛选出“唐代”主题),而表之间又有大量属性和丰富的链接可供跳转。

大纲的目录:


为了能做好文化地理上的梳理,我甚至专门花了几个月时间,根据地形、历史、语言、古迹、风俗美食等要素,划分出6个大的文化片区,每个片区再分为六个小区,来更好地把握一个地区的基本文化形态:北方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南方平原丘陵农耕文化,满蒙高原游牧文化,西域沙漠绿洲文化,西南山区民俗文化,青藏高原游牧文化。(这个之后也会专门写文说明)


我希望做到以下三点:

  1. 界面上的信息和资源链接都是 简明的、通识的、全面的

  2. 不孤立地看待事物,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多维度地理解

  3. 尽量建设中华文明共同享有的文化史观和价值观,摆脱以汉族为中心的论调


对历史的解读难免会受到立场和偏见的影响,我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既客观,又体现中华文明特点的表述。


阅读类包括核心阅读、推荐阅读、参考阅读三个档次。

  • 核心阅读往往将该章节与“大问题”相连接,即这个文化的方面是如何体现中华文明的本质的。适合想从跨学科复合视角了解“中国文化”者;

  • 推荐阅读一般没能升华,但在相关领域做到了深入浅出,读罢有助于形成全面而到位的理解;

  • 参考阅读以提供信息和知识点为主。推荐和参考阅读适合想专门了解相关领域者。




结语


从“中国” 的时空概念开始,游历了古迹文物、民俗生活,再到“中国人”的认知思维结束,古代中国给我感觉是,作为政体是一个稳定的结构(总有一种张力让它分久必合),在文化多样性上则是和而不同,多元一体。


在理论概念上对“中国”有了认识之后,或者觉得书面毕竟枯燥,不妨亲自上路去看看,翻开真实的“大地史书”。具体可以看附录“在行游中感受中国文化”,会链接到我写的《人文漫游指南》。


另外,我还应该感谢各文化学者、文化类新老媒体。我所做的,其实只是个框架,把前两年收集到的资料整合进来而已。我可惜优秀的内容无人问津,于是整理了这些。做文化类的工作是非常艰辛、又少有人关注的,是这些文博圈前辈的努力,才有了这些内容,让我们每个人能在当下正在进行的世界,更好地找到并反思自己的位置。


这个站点会一直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有些空白的内容并非没有相关研究,只是没有见到科普向的好文,有些界面也还在建设中,看起来像一个草稿,部分概念的关系也不甚清晰。所以之后,站点还会持续更新,特别是在具体的条目上,我平时看见的有益内容都会顺手放进来。得益于Notion的功能,可以很容易地把一个标题转化为一个界面,扩充短段落为长内容。


对于内容上有任何知识上的错误,或更清晰的框架,或任何批判建议,欢迎提出。


欲览全文,可打开链接🔗 

https://cyanlibra.notion.site/cyanlibra/61d33aa0c6254f26825d353045936a7d

(微信端打开会有跳转困难的情况,建议复制到浏览器中)

之后也会选择一些精心思考的内容搬运到公众号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