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谈 | 历程,用局部的真实了解整体
自画像 文森特·梵高 1889 油画
引言:
最近发现自己从绘画中,感受到了从前没有过的感觉。跟 Robin 分享,我的感受变得更细腻了,同一幅画,也许之前我看过很多遍,但是并没有真正看见它,我想把这些感受分享给其他人。
Robin 问了我几个问题:你的分享能带给别人什么?人家为什么要听你的分享?你的分享与其他的艺术评论有什么区别?我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些问题,一时间也没有一些清晰的答案,于是与Robin有了以下的对话。
——符晓
正文:
Robin:
画画本身就是生命,
生命有贵贱吗?
没有的。
有谁的知识比谁的更优秀吗?
没有的。
可能他有一个不同的视角,比如他读完艺术史,就可以了解这幅作品是怎样从过去到现在的,这是一种读法。另外一种读法是: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它是跟更大的集体连接在一起的,个人的成长就是一部历史,艺术创作本身也是个历史,欣赏作品的过程也是个历史,这是一个历程。单纯的去分析作品本身,会让你忽略了正在发生的历史,发生在你自己内在最宝贵的体验。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不教别人,一幅画在画什么。这只是技术层面,也是大部分知识付费在讲述的内容,因为它更容易被批量生产。
但真正的教育是在于:
我在引导你去完成,
你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是重要的,也是这个时代缺乏的东西。
现在,人和人的时间越发宝贵,有一个人在真诚的关注你的感受,以引导的方式,彼此共同去创作一个东西,这是非常难得的。孔子很早就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人可以不是老师,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是老师。这个人可能是你小组的组员,他有自己丰富的内在经验,这就是他的独特性,也是每个人平等的部分。而不是我一定要站在什么位置上告诉他点什么。
这是互联网时代终极的意义。不是某个权威,某个领域所谓专家发表他的观点,就一定是事实。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相。真相就是大家都是偏见的角度上,我们借由不同的偏见,拼凑出更完整、更美妙的世界而已。
当然,有的时候解释是必要的,你可以去解释、去呈现,也会带给人一些联想。但,千万要记住的是,那只是你的解释,在你的世界里符合某种逻辑,形成了某些对应关系,它并不是绝对真理。对待这个事情的态度,就是要消解掉你自己是权威,就是我们常讲的空杯心态,你才能接纳更多的东西。
可能在有一些团体里面,会发展出这种权威,好像某一个人有一些特定的、先进的技术,他去教给别人,这个人就成为权威。但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实际上是互动的。如果这个带领者、所谓的权威,他忽略了和别人真诚的互动,那么他就没有办法继续往前,他也没有办法带领别人走的更远,因为他没有办法从别人身上学习。
符晓:他忽略了一个真实的人在当下的真实的感受。
我特别感兴趣你说的“历史”,关于艺术的、个人的、感受的,很想听你讲讲你对“历史”的理解。
Robin:我觉得,这个是我在同济上建筑史课很重要的一个收获: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都会关注此时此地。不管过去未来,重要的是回到当下。包括你去理解记忆这件事,心理学研究早就表明:记忆本身不完全真实的。我们是可以主观的去改变记忆,对记忆进行加工的。
《时空恋旅人》(About time)这个电影,这是一个关于对时间进行探索的故事。假如你有穿越时空的能力,那么你最终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呢?最终会得出答案是:你会回到当下。你会发现,当你真的享受当下,这个当下是和无数个时空平行的,现在和过去、未来是同时存在的。假如你有时空穿越的能力,那么未来的你肯定也有时空穿越的能力,他也可能会穿越回来,你也可能穿越到未来。那么当下这一刻,你怎么知道这不是所有选择里面最好的那一个呢?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很多人都在讲: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有时候只是停留在一个自我安慰的角度,没有去理性的思考过,或者亲身体验过,为什么这是最好的安排。你可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性,那历史的必然性究竟是什么?很少人真正的思考过这一点。
这就像给你一个公式,可以得出一个答案。但是碰到类似的的问题,你会解吗?当问题更更大、更复杂,你可能就被瞬间击溃了。就会出现一个状况:我怎么又这样了。当有一个理论之后,面对问题时反而更没办法原谅自己。
符晓:你是说,这个人会被理论所限制吗?
Robin:对,有些人一开始刚学所谓身心灵这方面,就觉得一定要享受当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当他碰到一些他无法承受的事情,如果他依然这样安慰自己,就会发现这一条没有用了。有可能变得很自责:这明明是一句很正确的话。我怎么这么没用,连这么简单的话都无法理解。那么这句话对于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有些人是不需要通过复杂的逻辑,去推理当下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像农民以及劳作者,他们天天跟土地和自然打交道,他们无需通过复杂的知识就能了解到,在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耕作。科技的发展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快一些,我们能偷一些懒,但是真正的沟通、真正的生命,是在于:你要去凝视一件作品,你要去真正想明白,你的生命要怎么过。只有你真正的想明白了,才能够脱离无明的那个状态。
人都有缺陷,是矛盾的综合体。
你要是觉得自己一直都对,
那肯定有些东西是不对的。
中国的叙事方式里面,六祖惠能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一句非常讨巧的话。1好像比起“本来无一物,勿使惹尘埃”来说是更加高明的,这种叙事手法。前者不断的扫,本身也是有意义的,但我们的叙事方式中,讲的故事,有一种好像更高级的部分,就有了分别心。
很多人没有深入去思考,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当然你思考之后可能会觉得后面那个状态更好的,但你有没有想过前面那个状态,是不是真的就是那样呢?
这是关于人生选择的部分,你所过的,是不是过的经过思考的人生。
就像我不断在问你的:你真的要做吗?你如果真的要做,那你就想尽办法去做。如果你还没做,说明你可能想的不够清楚,或者下的决心不够,或者这个东西可能真的对你没那么重要。
符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确实很重要。想做一件事的动力,是100%还是90%,结下来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Robin:这个世界上真理就是某种谬误。我觉得不要给真理划定一个界限,人都是有限的,我们看到的都是局部的真理,但是局部的真理本身,可能更接近真理。
你要选什么都可以,你是自由的。但要清楚你的逻辑是不是严谨的、一致的,会不会导致自我消耗。如果你的逻辑是矛盾的,就会产生自我消耗,会让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就说明你的内在,可能还有没处理完的议题,或者这个部分刚好是你需要的,你需要一个时间处理。
举例来说,你想做一件事,又不想做这件事。
符晓:嗯,我确实有面临过这样的状况。
Robin:这说明这两部分都有你需要的。你还没处理好、安排好它们之间的顺序。
符晓:你是说,我想做这件事,是出于某种需要;不想做,也是出于某种需要。如果我不想做一件事,可能是出于什么样的需要呢?
Robin:有可能是安全的需要。你不做就不会感到辛苦,做了就要付出一些成本一些代价。不去做这件事,就满足了你感觉安全的需要。简单来说,也可以说懒。这些事情其实是很朴素的道理,心理学的理论,是尽可能精细化的解释这个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要回归生活。
简单来说,你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当你处于矛盾中,那么有时间的话,我们就坐下来谈谈,你做与不做,各自的好处、坏处,分别是什么,然后你自己来选定一个。
符晓:就是做一个决定嘛。
Robin:对,这就是认知疗法里面的,列优势和劣势,很简单的一个东西。你生活中也在做同样的事,但很多人没有办法自己做到。
符晓:对,我就是这样的。
Robin:因为他自己在自己的部分,需要一个人帮他理。人有的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些都是生活中很朴素的道理。
符晓:当我做了一个决定,就要把它坚持下去吗?
Robin:你可以坚持,也可以不坚持。但如果你总是变化策略,就很难积累。
符晓:首先我要决定做还是不做,然后再决定坚持还是不坚持。那还是要做一个自己100%确认的决定。
Robin:它不一定是100%,而是你当下做的选择。你当下做了选择,并且忠于那个选择,这就让你的策略更清晰。你的策略越发清晰,别人就知道你在干什么,也越有可能协助你。与你策略不同的人,就有可能离开你;与你策略相同的人,就有可能协助你。
符晓:你刚刚说,做一个决定,是做还是不做这件事情,都是处于某一个心理需要。有些事情看上去是很应该做的,但是还是有一股力量在拉扯你,让你不去做该做的事。所以说,这是一个要整合的部分?还是要自己战胜自己?把障碍自己做事的内在需要,去转化它。
《构成III号,红蓝黄黑》蒙德里安 1929
Robin:
不管要战胜,
还是要整合,
首先你要看见它。
不能忽略这个需要。
看见是第一步。
然后你要去排序
然后你要去排序。知道自己有这个需要,那么这件事可以做。但是现在可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会把这个需要排在后面一点。
符晓:排序,这个也是特别重要。
Robin:但其实也可以不排序。一种排序是逻辑上的排序,还有一种排序,是生命本身的排序。它不是单纯的你在纸上去列出这个排序。它是,就算你排错了也没问题,下一次你还会有机会排的。当你越排错的时候,你会越不舒服。
符晓:那我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其实是已经把一些东西排在前面了。如果我现在,没有去做一些事情,那么我就是把,不做它,这个需要排在了第一位。
Robin:对,不做选择也是选择。
符晓:但它是生命本身的排序,并不是出于理性思考。
Robin:一部分是意识化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
符晓:一个人大多数的时候,不都是被自己的无意识控制的吗?
Robin:但是,如果意识和无意识冲突了,你就会焦虑。你通过理性去排,把无意识的部分意识化,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不排,也没问题,直接在无意识里面,让它自己工作,也是可以的。
符晓:哈,这个就很高级了。信任生命本身。
Robin:没有什么高级不高级,生命本身就在干这个事。只是我们现在过于精英主义,把这个东西给消解了,把它忘记了。
符晓: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比如说认真的去观察,把无意识的部分意识化,这是咨询师可以做的。
Robin:对,我现在带的活动基本上都在干这个事。比如上次画瓶子的活动中,我对大家说:
我看到你们想要画颜色,
那么就尽可能去拿你们想要画的颜色,
哪怕它在别的桌子,
哪怕它在别人那里。
如果你真的想要,
那你就去拿到那个颜色。
符晓:这个引导好棒啊!
Robin:当你对一个事情,理解到很多层面的时候,你做的事情可能都是一件,但它干预的角度和层次是不一样的。
符晓:刚才听你这么说时,我就会看到一个人,他去认真的去观察、去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且通过行动把它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
Robin:而我是在观察这个过程。我只做这个事情。很少分析,而且越来越不想分析。一分析,可能就是要当心你是不在评价别人。评价了艺术就“止”住了。
你看我写这篇,《聊天止于呵呵,艺术止于评价》。这篇文章也是源自在和一个朋友聊天时,她说我写的、做的很好,但我心里不开心。这里的“好”,就是一个评价,让我没有办法继续谈下去。
我想知道的是,
我的东西在你那里发生了什么。
给你什么感受。
这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
面对评价,我们不评价它,不用同样的休止评价它。如果我们继续聊下去,我也可以让艺术重新艺术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也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当你面对评价的时候,是可以转化的,它是一个“休止”不是“终止”。
我在想这个“止”到底是什么“止”的时候,我把它引申到很多很多东西。它包含了,比如说,呼吸中间的停顿,音乐中的休止符。你没在做什么,但你的内在是在经历着一些什么。在这个“止”的空间中,发生了什么呢?
当这个“止”出来的时候,有“动”、有“静”、有“停”、有“止”,音乐才变得丰富,你的情绪才得以真正的表达。可以帮助你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有趣。
说到聊天上,有些人聊天就聊的很“尬”,比如说我最开始做直播的时候,聊天就聊的非常“尬”,但我并没有对这个“尬”有什么困扰。原来有一个听众就很惊讶的问,我为什么这么能够接受我的尴尬,就还是能聊下去,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
再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文科女和理工男之间的笑话。文科女可能很喜欢这个男生,对他说,晚自习后我们一起回宿舍吧。然后理工男想了想说,我在实验室还有事没做完。
这就是艺术,就是生活本身。怎么理解这件事情,去发现其中有趣美妙的点。它不是我直接的告诉你,这个技法怎么操作,去分析它是怎么构成,并不是这样的。
符晓:我觉得一部分是,艺术是可以不断创造的。关于“休止”,一幅画是可以不断画下去的。可以暂时有一个阶段的完成,等隔了一段时间,再看到它,自身的心态会有一个变化。从这个角度,一幅画是可以不断进行创作的。
文科女和理工男,这个特别有意思。女生想用感受的部分去跟男生连接,而男生是以客观的、非感受的部分去回应,就出现了很有趣的对比效果。
Robin:对。女生在喜欢的男生说,今天天气好冷。很简单,很微妙。
艺术就是在这个微妙的里面。
她经历了什么。
这个历程、流变都包含在里边,它不是孤立的,它是整合的。
艺术过程就是生命本身。
《自助餐厅》 爱德华·霍普 Edward Ho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