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奴才而言,苦难不仅是一种诗意,更是一种精神

魏剑美 魏道非常 2022-04-17

怀侠肝义胆气魄,写痛快淋漓文章

老魏出品,篇篇原创,欢迎关注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留下了一篇名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算是为三类国人各画了一幅生动的肖像。

 

三类国人的中心人物是“奴才”,他受尽折磨,过得猪狗不如,逢人就诉苦。遇上的“聪明人”给他说上一堆无用的安慰,什么“岁月安详”,什么“明天会更好”,什么“好人一生平安”,什么“此心安处是吾乡”。


 

“奴才”大感安慰,于是继续找人诉苦,哪料碰上一个“傻子”,那人大吼道:“你他妈住的地方连个窗户都没,怎么就不自己动手?”说罢,“傻子”当即抄家伙就要给“奴才”开一扇窗户。

 

“奴才”急了,立马大喊大叫,主子闻声而来,赶跑了“傻子”。“奴才”因此得到了主子的口头表扬。“聪明人”借机过来道喜:“怎么样,我说过的吧,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奴才”兴高采烈,由衷感激“聪明人”说:“您是个好人啊!”

 

奴才之为奴才,从来不是一方的暴力就能达成的,还需要他自己发自内心地认可才行。鲁迅此文中的“奴才”一开始还不能算是“奴才”,而只是“奴隶”,因为他至少还懂得没有窗户的日子是不好过的,还晓得向人诉苦,而等到他因为出卖“傻子”而接受主子的嘉奖和“聪明人”的祝贺时,他才最终升格为“奴才”。

 

对于奴才而言,苦难也是一种诗意,更是一种精神,甚至,还是一种幸福——再怎么说,也是主子亲自赐予的苦难啊!没有这样一种认识的奴才,就不配做主子家的奴才,就不是爱岗敬业的奴才,必为其他奴才也不齿,也为天地所不容!

 

相比“奴才”,“聪明人”算是左右逢源、上下讨喜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对我们来说,可谓司空见惯。他们的论调一般是这样的:

 

“世界上哪有绝对的自由,珍惜眼下就是最大的幸福。”

 

“就算住处没有窗户,但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内心开一扇窗户啊!”

 

“主子的家务事那么多,他要忙着为大家谋幸福,一下子管不来某些具体的生活细节也是难免的。相信吧,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过上有窗户的生活。让我们更加无怨无悔、死心塌地报效主子吧!”


 

“如果没有主子他老人家,咱们这些下人别说窗户,就连屋顶的茅草都没得一根。所以一定要心怀感恩,记住,抱怨不是生产力,歌颂才是。”

 

当然,“聪明人”之所以是“聪明人”,就在于他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奴才”们有没有窗户丝毫不影响他现有的生活。

 

在他眼里,“傻子”是真他妈的傻,“奴才”们没有窗户你跑去砸什么?



往期文章:

“公知”的末路

答案早已给出,你只是还不死心而已

“临时工”不够用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