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009期】计算化学的今天与明天
此篇文章为一个综述的连载翻译
“S Grimme和P Schreiner 2018年在Angew上的综述译文 第一期”
丹麦政治家K K Steincke曾经在自传中写下了“做出判断不易,做出预言更难”的论断。许多计算化学家自称做出了预言,但许多情况下他们其实只是进行了“计算”或“判断”,就好像有不计其数的计算工作“预言”了一些关于水的二聚体的众所周知的事实。
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打算对计算化学的未来做出一些“预言”。当然在此之前也有许多人指出了计算化学将在未来面临何种挑战;而我们则将站在不同的角度,着重关注化学界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理论,算法和数据科学的发展而推动的。
本文的两位作者年纪相仿,都在计算化学领域工作了超过25年。凭借作者的经验,对未来25年(也就是到2043年为止,那时两位作者可能都已退休)进行预言或许并非痴人说梦。
巧合的是当前使用最广的泛函B3LYP也是在大约25年前提出的(译者注:B3LYP的正式提出是在1994年)。通过将HF交换引入到泛函中,人们将DFT的精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由此可以在可接受的耗时内研究许多较大的分子。二十多年来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了B3LYP的优点和弱项,并提出了大量更新更好的泛函,但B3LYP在计算化学历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忘。
程序,方法,算法乃至硬件的进步对计算化学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届时普通的单台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有望达到500 GFlops,用这种计算机,可以以DFT水平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一个100原子左右的分子的基态几何优化(译者注:现在也可以,只是作者在这里省略了使用3zeta基组的说明)。
摩尔定律告诉我们,每隔两年CPU里的晶体管密度就会翻倍,据此25年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将会提高一百万倍——当然这个估计过于乐观了。要达到这一目标,在CPU制造工艺以及并行技术方面都必须有重大突破,而这在近几年内希望渺茫。
按照最近几年的CPU性能进步速度,25年后计算机只会变快1000倍。如果这段时间内在算法层面能有进步,这三个数量级的差别可能可以被弥补。另一方面GPU是否能在计算化学中产生关键价值则难以预期。主要困难是计算化学程序能否跟上GPU发展的步伐;由于这些程序往往不是由专业计算机科学家开发,也缺乏商业运营,要让这些程序在硬件兼容性方面与时俱进并不容易。
举个例子。到2043年,计算力的进展可能允许人们在B3LYP-D3/TZ水平下优化紫杉醇分子。这个分子有113个原子,使用目前最新的RIJCOSX技术,紫杉醇的一步几何优化在28核的机器上需要18分钟。根据上一段提到的“乐观”估计,到了2043年,这一过程可能在0.1 ms内结束,而整个几何优化过程只需要0.1 s。如此高的速度可能允许人们进行梦寐以求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现实一点的话,整个构型优化可能需要用2 min,而分子动力学仍然要几天时间,因此算法革新仍然是必要的。
过去的25年内,算法革新已经让CCSD(T)的耗时缩短了10个数量级,但其耗时随体系大小的增速仍然是惊人的。传统的CCSD(T)的时间复杂度为O(N^7)。热力学量是广度性质,随着体系扩大而线性增大,因此我们希望计算方法的时间复杂度能达到O(N)。
经过多年努力人们得到了满足这一性质的方法,也就是DLPNO-CCSD(T),借助这一方法人们已经可以处理100原子左右的体系,甚至完成了CCSD(T)研究蛋白质的壮举。
另一个重要的进展是RI技术,它不仅可以降低时间复杂度,还可以加速一些数值过程。DFT, MP2, CC都可以利用RI技术,耗时可以降低10到100倍。下图展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计算化学在不同尺度可以使用的工具。
接下来我们将对一些计算化学中重要的问题分项叙述。这些题材的选取不可避免地受到作者研究经历影响而带上个人色彩,但我们希望它们可以反映计算化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to be continued)
DOI: 10.1002/anie.201709943
==END==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