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解读020期】理论预测:Si-掺杂铁催化剂在显著降低压力和温度的情况下合成氨

盟主 科学指南针一模拟计算联盟 2022-07-09
期刊:J. Am. Chem. Soc

标题:Si-doped Fe Catalyst for Ammonia Synthesis at Dramatically Decreased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中文标题:Si掺杂铁催化剂在显著降低压力和温度的情况下合成氨



研究亮点




1.   研究者基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完整反应机理,开发了一种分级高通量催化剂筛选(HHTCS)方法,从18个候选元素中识别非过渡金属(NTM)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表面和亚表面的掺杂,可显著提高最活跃Fe表面的效率,即Fe-bcc(111)。研究发现了一种很有前途的亚表面掺杂剂,Si,这是以前研究中没有发现过的,也没有被提出过的,这表明了亚表面铁原子在N2还原反应中的重要性

2.   随后,研究者结合QM模拟和动力学蒙特卡罗(kMC)模拟得到了Si掺杂Fe-bcc(111)用于HB过程的全反应路径,预测加入Si的Fe催化剂与纯Fe催化剂比较,在典型的极端HB条件下(200 atm反应物压力和500 ℃),TOF的翻转频率(TOF)将增加约13倍;而在理想的HB条件下(20atm反应物压力和400 ℃),TOF将增加约43倍



当前难点




Haber-Bosch(HB)工艺作为氮肥生产以及民用建筑炸药等许多其他应用的关键中间体,在养活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工业化学过程需要使用极端的高温反应条件(400-600 ℃)以及非常高的压力(200-400atm),同时耗能较高。铁(Fe)和钌(Ru)基催化剂是合成氨最有效的催化剂,铁基催化剂因其无毒、成本低而在现代工业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最近,在HB条件下对工业用Fe催化剂进行了中子衍射实验,表明工业用Fe催化剂的主体保留了bcc晶体结构,但微观结构复杂,缺陷较多,可能导致催化性能较高。目前的情况是工业合成氨不能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迫切需要新型多相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高效的HB工艺

近年来,人们对氨合成的光催化和电化学途径进行了研究。虽然可以在室温和大气压下用电还原氮气为氨,但要扩大到工业生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采取方法




近日,来自内华达-里诺大学的Qi An & 加州理工学院的Alessandro Fortunelli和William A. Goddard III等研究者,第一步应用广泛的量子力学(QM)模拟来推导出HB过程中在两个最活跃的Fe表面上的详细反应路径:Fe(111)和Fe(211)。第二步,利用动力学蒙特卡罗(kMC)模型中催化机理决速步(RDS)的QM信息预测稳态条件下的实际速率

研究者将HHTCS方法应用于非过渡金属元素掺杂的Fe-bcc(111)的表面和亚表面。



研究过程




1)HHTCS用于非过渡金属元素掺杂的Fe-bcc(111):图1(a)显示了Fe(111)表面的(2 x 2)单胞和可能的掺杂位点。研究者考虑了表层和表层以下的掺杂位点,同时只使用图1(b)中列出的NTM替换单原子。众所周知,钾等外体促进剂可以提高铁催化剂的HB率。在本文中,研究者将重点讨论Fe-bcc(111)表面上的取代掺杂。


                           
图1 掺杂方案及相关自由能路径

采用HHTCS,在400 ℃和20 atm反应条件下,研究者从先前基于QM推导的HB在Fe(111)上的自由能图出发,选择了四个主要的自由能势垒(图1(c)),这些势垒的RDS是按递减顺序排列的:

(1)  N2 ads-1(图1(c)中的黄色):N2在2N_z态上的吸附/解离(下标_z表示两个N原子的zig-zag构型,如图2所示),纯Fe上的自由能势垒为1.68 eV。

(2)  N2 ads-2或氢气中毒(图1(c)中的蓝色):通过2N_l的2N状态的H2中毒。2H静息态(下表_l表示两个N原子的线性构型,如图2所示)—纯Fe上的1.57 eV。

(3)  加氢(图1(c)中的绿色部分):纯Fe上NH2-1.53eV的氢迁移或H添加;

(4)  NH3 des(图1(c)中的红色部分):NH3从纯Fe上的2N_z.NH3.H状态解吸-1.43 eV。


图2 在HHTCS的各个判据中用于估计临界自由能势垒的表面构型

以上四个能垒被转换成以下HHTCS的筛选标准,见图2。

准则1:层的稳定性。第一个标准是掺杂剂在指定掺杂位置的稳定性,图1中以洋红色突出显示。

准则2:N2ads-1。图1(c)中最大的原型势垒对应的是2N_z.NH2.H动态静止态与2N_z(2N_z.N2)状态下氮(N2)吸附鞍点的自由能差,如图2所示。

准则3:N2 ads-2。图1(c)中第二高的自由能势垒与氢中毒有关,其过程为:2N_z→2N_l.2H,即,2N_l.2H可以成为动态的静止状态。

准则4:加氢。图1(c)中第三高的自由能势垒与NHx加氢成NHx+1物种有关,通过2N_z.NH2.2H到2N_z.NH3.H的典型加氢势垒对其进行了模拟。

准则5:NH3解吸。图1c中最后一个自由能垒是NH3从2N_z.NH3.H中脱附。

Si掺杂剂通过这个标准,如表1所示。

在HHTCS中,研究者使用4N构型来测试层的稳定性,发现Si的亚表面掺杂比表层和第三层掺杂更加稳定。亚表面结构比其他位置稳定的多的事实表明,硅掺杂剂从亚表面扩散到表层或第三层的概率很低。因此,此文中只关注Si掺杂亚表层位置的HB反应机制。kMC模拟结果表明,在这些高数量的状态下,Si的亚表面至少比其他两层稳定0.5 eV

表1 HHTCS (673 K, 20 atm, P(NH3) = 1 atm)掺杂Fe-bcc(111)体系的估计自由能势垒(eV)。

2)HB过程在Si掺杂Fe(111)表面的反应机理及全能图。通过硅分析中表明,掺杂Si的Fe催化剂可以通过将总势垒从1.68eV降低到1.38 eV,从而显著改善反应。为验证HHTCS的预测,研究者重建了Si掺杂Fe(111)表面的完整自由能图,并将其应用于kMC模拟中,对实际条件下的HB动力学进行了预测,并与纯铁催化剂进行了比较。

研究者在一个(2x2)Fe-bcc(111)表面模型上用一个Si原子在其亚表面代替掺杂进行了量子力学(QM)模拟。图3显示了一个简化的反应途径和最稳定的逐步的表面结构。能量图从3N.NH2/n状态开始,然后通过分解H2气体转变为3N.NH2/n.H,其中一个H与表面成键。然后H迁移到NH2形成3N.NH3/n。随后,NH3解吸,形成3N.V/n状态,其次是与表面键合的第二个H形成3N.V/n.H。接下来,H迁移形成2N_z.V.NH_b,随后与一个在表面解离的H2分子转化为2N_z.NH.2H_c。然后有两个加氢步骤,形成构型2N_z.NH3_b。作为第二个NH3分子的解吸,形成2N_z.2V_b态。接下来N2分子开始与表面结合并分解成两个N,形成4N构型。在接下来的两个加氢过程中,4N态又回到了3N.NH2/n态。

图3 在Si掺杂Fe-bcc(111)的亚表明上逐步反应合成NH3

图4绘制了Si掺杂Fe(111)体系的标准状态自由能图。其中,在400 ℃和20 atm的动态静息状态是3N_NH3和2N_l.2H构型,比纯铁的静息态2N_z.NH2.H低0.14-0.16 eV。因此,氢和氨中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影响了Si掺杂Fe系统的HHTCS-预测的速率提升。证明了在复杂的反应过程中,如HB过程中,掺杂剂的加入会影响反应的决速步。

图4 673 K和20 atm条件下Si掺杂Fe-bcc(111)亚表面上NH3合成反应的标准态自由能线性图(P(NH3) = 1 atm)

3)HB动力学的kMC模拟 研究者使用动力学蒙特卡罗(kMC)建模基于QM反应网络和上述推导的能量数据,结合以前的工作,预测了纯和Si-掺杂Fe-bcc(111)在稳态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表2报告了具有代表性的结果,包括全部构型的>1%的数量的TOF的百分比数值。值得注意的是,Fe4//Fe3Si(111)在P(H2)= 43 atm、P(N2) = 17 atm、P(NH3) = 1 atm、T = 673〬K处NH3/s/(2×2)的TOF为811,或者在P(H2)= 15 atm、P(N2) = 5 atm、P(NH3) = 1 atm、T = 773〬K处NH3/s/(2×2)的TOF为727。需要强调的是,Fe4//Fe3Si-bcc(111)即使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仍然相当活跃,对于纯fe催化剂(PH2 = 15, PN2 =5, PNH3 = 1 atm, T=673〬K),其HB率达到了可观的194 NH3/s/(2×2)(4.5 NH3/s/(2×2)),即,增长了43倍。此外,注意到在HB工业条件下(PH2 =150, PN2 = 50, PNH3=1 atm, T = 773〬K), Fe4//Fe3Si-bcc(111)产量达到11130 NH3/s/(2×2),是纯铁的13倍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Si-亚表面掺杂加速HB反应速率的原因,基本与最大一个势垒的减少有关,与吸附/解离N2的自由能势垒相关,而其他势垒没有增加。

表2 反应速率和种群百分比Pi=ti(%),kMC模拟不同条件下氨合成稳态下纯Fe(111)和Si掺杂Fe(111)(2x2)的单胞中最相关构型。


4
)化学洞察Si掺杂:自旋分析 为深入了解Si对HB速率产生如此有利影响的原因,研究者分析了所选构型的原子电荷和自旋分布,主要关注了4N、3N和2N_l的状态,见图5,以说明Fe(111)表面逐步脱氮的效果。使用价键分析来监测金属表面和被吸附物质之间的结合,分析得知在纯Fe系统的4N构型中Fe原子的顶层和亚表面的磁性差值约为1μB,分别为2.5μB和1.5 μB这种差异仅仅是由于存在N原子吸附在桥位上,直接与亚表面的铁原子结合,事实表明当N原子与铁原子的键合依次脱氮,从构型4N变化到3N,最后到2N_l时,亚表面的Fe原子恢复磁性约为~2.5 μB。同时,亚表面Si对H和NH3吸附的影响较小,因为氢原子与亚表面Fe的共价键较弱,而NH3吸附在顶部位置,几乎不受亚表面的影响。


图5 Si原子和其周围的Fe原子的磁化强度显示在纯和Si掺杂的Fe-bcc(111)表面上,以表明Si是如何通过自旋-自旋结合影响磁化强度的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研究者应用了一种基于HHTCS的反应机制来识别一种非常有前途的非金属元素,Si,作为工业用Fe催化剂的掺杂剂,在HB典型工业条件下显著提高了TOF约13倍,在理想HB条件下提高了~43倍。通过适当调整筛选标准,HHTCS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寻找多种掺杂剂。这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Qi An, Molly Mcdonald, Alessandro Fortunelli, andWilliam A. Goddard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9b13996

https://doi.org/10.1021/jacs.9b13996

免费教程合集领取









教程内容:VMD   Gaussian   VASP    MS   等


领取方式:点击下方推文获取详细领取方式


【免费教程大推送】DFT入门,小白最需要的原创教程!


 



  你“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