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途径便捷化、传播工具现代化的同时,真实性这条新闻的生命线面临严峻考验。由于大量失真新闻的存在,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坚持用事实说话,让真相发声,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后真相”(post-truth)为其年度词。牛津字典把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真相”前面加一个“后”字,意味着真实与否已降低到次要位置,人们只选择相信符合各自偏好的信息。信息的选择性披露以及报道的情感化表达,使新闻中的欺瞒行为层出不穷。传统媒体、新兴媒体都开始具有更多的主观性,传播了大量鱼龙混杂的过量信息。《牛津词典》制作了post-truth(后真相)一词的使用频率变化表(由中国日报网汉化)在信息传播数量、速度和复杂程度都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如何让真实、客观、有效的信息能够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及时传播给公众,成为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后真相时代,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尤其应当着力发现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演化逻辑和发展规律的事实和真相,并传播给读者。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中不能含有虚假、夸大、猜测、杜撰的成分;不策划、不制造事实或推动事实的发展;不回避新闻事件中的任何重要细节,不对事实进行文学想象,尤其不能加入记者的偏见;要竭力寻找事实真相,准确叙述事实,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全面的报道。在全球范围内,新闻记者被赋予“真相寻求者”(truth-seekers)或“真相讲述者”(truth tellers)等角色,真实性原则已被写入许多国家的新闻职业规范中。虚假的新闻报道常常会对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毁灭性打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在带给人们空前便利的同时,也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温床。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低门槛性、便捷性以及互动性等,使得一旦虚假新闻传播开来便很难有效控制。新闻媒体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公器,是维护公众利益的思想平台和信息集散地。虚假新闻不仅严重损毁媒体和媒体工作者的形象和公信力,还会毒化社会环境,败坏道德风尚。当前,一些西方媒体经常造谣、诬陷、抹黑中国。那么,我们的媒体是否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我说不行!因为在西强我弱的全球舆论格局下,即使你这样做了,也解决不了我们的“挨骂”问题,反而因职业失范,降低自己的身价,丧失了道义制高点。新闻是事实的反映,同时又是观念的产物。事实并没有价值特征,但新闻在报道事实时必然包含着对事实的评判。对同样一件事,不同媒体、不同记者的报道可能大不相同。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在发展,其他国家也在发展。而且,一些国家在一些领域的发展,不比我们慢,也不比我们差。所以,成绩要说足,差距也要讲透。我们反对妄自菲薄,同样反对妄自尊大。我们的社会上和网络空间常常弥漫着一种目空一切、忘乎所以的情绪。一些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8年7月1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我们心中的大国情怀和强国情怀不仅强烈而且迫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创造了很多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在某些领域甚至走到了世界前列,比如高铁,超算等。继2010年中国以近4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2020年中国的名义GDP更达到101.6万亿元。正因为如此,我们举国上下洋溢着自豪感。但一些人也许忘了,量的扩张固然重要,但更可贵的是质的飞越。与GDP规模相比,GDP的结构和质量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的比拼,从来不靠GDP,而是靠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能力。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全球第一,但却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得落花流水。1860年,中国GDP大于英国和法国GDP的总和,但却不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中国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即使到了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中国的GDP依然是日本的近两倍。近代中国屡屡被经济规模远不及自己的国家侵略,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中国是农业GDP,我们津津乐道的是茶叶、丝绸和陶瓷,而先进国家是工业GDP,他们沉迷热衷的是蒸汽机、铁路和轮船。今天的情况很类似。在中美贸易战中,我们为什么不能占据主动?说到底,这是由实力决定的。中国虽是工业大国、全球制造业中心,但工业GDP构成主要是中低端制造+房地产,比不上人家的高技术+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今天的中国国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事实表明,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两个不变”的深刻含义。现在大家都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讲什么”和“怎么讲”。在我看来,讲好中国故事,绝不是只讲中国的“好故事”,而是要把一个真实、客观、立体、全面的中国呈现给世界。我们不仅要讲述中国月表取壤、火星登陆等光鲜亮丽的篇章,而且还要告诉世界,中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中国还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5亿人没有用上抽水马桶,6亿人每月的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这样的中国故事,听起来才生动自然、真实可信。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提出,“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强调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区别于诗歌、散文等其他文学题材的最主要特征,也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实践表达。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离开了真实,就不能称其为新闻。造成新闻失真的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情绪化宣泄和过度表达。新闻中的表述要心平气和,就事论事,而不能扣帽子、打棍子、帖标签。这种实诚、靠谱的媒体“人设”不仅需要一点一滴地构筑,而且需要倍加珍惜和爱护。多年来,我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有一个座右铭:多摆事实,少讲道理,不要替读者下结论,别把受众当傻瓜。我觉得,少讲道理或者不讲道理,这是做好新闻的最大道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通常都不欢喜听别人说教,所以我们最好也不要说教给别人。做新闻同样是这个道理。任何事实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内容,记者报道了这个事实,同时也就向读者传递了这个事实的内容。用传播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任何事实都载有一定的信息,记者在传递事实的同时也就传递了这个事实所蕴含的信息;读者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所蕴含的信息——事实就是这样“说话”的。任何事实蕴含的信息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胜于雄辩”,“ 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才是新闻的力量。(作者系南开大学二级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科技日报》原总编辑)
-END-